什麼是安全依附關係?為什麼遵從親密育兒派無法保證你與小孩之間能建立出安全依附關係?(最終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Diana Divecha, Ph.D

譯者:江語嫣


raw-image


神經生物學中的依附關係


任職於UCLA David Geffen精神醫學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艾倫·史考爾指出:『依附關係理論是情緒調節理論的核心。』(“Attachment theory is essentially a theory of regulation,” 這句我翻譯的很沒把握,心理學專業的來救一下我是否有翻譯錯誤 a theory of regulation 啊?)身為一個臨床科學家,在過去三十年間,藉著現代的依附關係理論,他專注於解釋依附關係對於孩童的大腦和肢體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早期的大腦發展,並非由基因決定,大腦發展是由社交互動的經驗而影響,母親提供的生理上的營養和精神上的滋養,倆倆交織為人所需要的養分。


嬰兒快速地以一秒4萬個腦神經元的速度發展,大腦在孩子一歲以前,以兩倍的速度快速成長。基因可以影響早期大腦神經元的快速成長,但是大腦會等待社交環境去左右其發展,這又被稱為表觀遺傳學(或是後遺傳學),這個影響會決定哪個神經元的連結會被修剪掉、或是被保留,哪一個基因會被顯示或是隱蓋。


右腦是大腦最早開始發展和分割出來的區塊,這半部的大腦主要在處理情緒和社交資訊。右腦是在孕期的最後一階段開始被區分出來,而左腦的發展主要在孩子兩歲後開始。有些處理情緒的區塊在寶寶出生的時候已經完整呈現了,像是:杏仁核(產生情緒機制)、下丘腦(調節內臟活動和內分泌活動)、島葉(對事情的渴望並協助將這些可望轉化為取得滿足)、扣帶皮層(選擇性注意力)、眶額皮質(與決策的認知過程有關)。但這些區塊之間的特殊連結要到一歲之後,於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處理、溝通、建構社會關係、和情緒資料的歸納和排序,讓這些刺激放在對的位置,就變得非常重要。


史考爾表示:主要照顧者最需要做的是,陪伴著寶寶,讓孩子去感覺、認識自己的有不同的情緒,照顧者只需要在孩子情緒發生時,『陪伴』著孩子一起經歷這些情緒,寶寶就會學會每個情緒的狀態。


主要照顧者用來歸納、感覺、同理孩子的腦部區塊,也是主要照顧者的右腦。所以經由同步的「右腦到右腦」的彼此了解,父母和孩子會同步他們的精神、情感、溝通方式。並且父母的行動會更趨近於自然,像是眼神相會、面對面的互動、用母親特有的方式說話(高一點的音調且比平常說話速度緩慢)、擁抱..這些行為都是右腦繼續發展出富有情感的生命,特別是情緒管理的部分。


索爾福和史考爾都同意教養方式應該將情緒調適成符合現實要求的表現,他們同時認為父母也需要被支持鼓勵,才能夠有時間和空間去照顧孩子。


索爾福說:『父母需要時間去學習了解寶寶所散發的訊息。』


史考爾認為對於沒有提供育嬰假的政策,美國政府應該引以為恥。


他更近一步解釋,這讓下一代的風險增加,尤其現在已經可見的非安全依附關係比例升高,以及逐漸升高的青少年精神問題。父母至少應該有六個月的有薪育嬰假,以及當第二個小孩出生後、至少兩個月的有薪育嬰假。史考爾認真的遊說政府應該提供一年有新的育嬰假、以及工作保障,最新的研究更指出,在生產後、母親需要一年的修養才能恢復。


智能發展在社會中被視為的主要的,但其實真正主宰我們的存在、和如何經歷生活的,是我們的情緒。倫敦經濟學院的研究指出:最能夠預測一個人在成年時是否有自我認同的人生,就是在其兒童時期的情緒健康狀況。而對成年人是否有自我認同的人生預測指標中,最沒有貢獻度的就是智能發展。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而席維雅會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和他的父母靠近,不論孩子的個性:愛哭包或是不睡覺的寶寶、親餵還是瓶餵,他們會用大大的眼睛凝視你、用他們充滿奶香、小小的手指握著你的大手,在你發現以前,他們用全身上下的笑容點亮你,然後他們用小小的手臂完全繞著你的脖子。


然後,最甜蜜的依附關係,就這樣慢慢地展開了。


____


關於安全依附關係的連載,總算告一段落!希望在這個系列之後,大家在面對孩子的挫折、哭泣、不愉快狀態時,能用更健康和更坦率的心態面對。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寶寶好睏、一家睏好。




註1: 原文中分享的書籍 Raising A Secure Child 為《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作者: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註2:原文出處 在這裡 

What is a Secure Attachment? And Why Doesn’t “Attachment Parenting” Get You There? April 3, 2017, from Developmental Scienc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寶寶睡眠顧問糖果家好好睡的沙龍
70會員
230內容數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2024/10/31
那些一開始沒有做對、但是希望能改變他們與孩子的依附關係的家庭,他們該怎麼辦呢?好消息是,依附關係並不是完全建立於發生過的童年經驗,而是成年人如何重新正向的解讀發生過的事件,並將這些經驗,重新用不同的角度融入現階段的生活。
Thumbnail
2024/10/31
那些一開始沒有做對、但是希望能改變他們與孩子的依附關係的家庭,他們該怎麼辦呢?好消息是,依附關係並不是完全建立於發生過的童年經驗,而是成年人如何重新正向的解讀發生過的事件,並將這些經驗,重新用不同的角度融入現階段的生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說完老家鄰居的大兒子,來說說女兒好了 都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但是小棉襖如果在長大的時候沒有好好受到心靈的照顧,之後可能會開始怨恨。鄰居爸爸媽媽可能也是無意的,也有可能不懂,但是很明顯父母對於小孩的學業、交友狀況、興趣沒有太多的介入和幫忙,後來變成這樣我覺得家庭的責任也很大。
Thumbnail
說完老家鄰居的大兒子,來說說女兒好了 都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但是小棉襖如果在長大的時候沒有好好受到心靈的照顧,之後可能會開始怨恨。鄰居爸爸媽媽可能也是無意的,也有可能不懂,但是很明顯父母對於小孩的學業、交友狀況、興趣沒有太多的介入和幫忙,後來變成這樣我覺得家庭的責任也很大。
Thumbnail
每當我感到又忙又累而忍不住抱怨碎念的時候,女兒偶爾會從口中吐出一句話:「誰叫妳要生小孩!」 這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當我的母親也抱怨相同事情的時候,我們身為子女的也會跟她說:「沒有人叫妳做這些,是妳自己要做的,妳也可以選擇不做啊!」 上面的這些話語,直白地令人難以反駁,也幸好我們這三代的女性都
Thumbnail
每當我感到又忙又累而忍不住抱怨碎念的時候,女兒偶爾會從口中吐出一句話:「誰叫妳要生小孩!」 這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當我的母親也抱怨相同事情的時候,我們身為子女的也會跟她說:「沒有人叫妳做這些,是妳自己要做的,妳也可以選擇不做啊!」 上面的這些話語,直白地令人難以反駁,也幸好我們這三代的女性都
Thumbnail
母親天生就是要承擔很多苦難 「不論發生什麼事,孩子第一個找的永遠是媽媽」  照顧孩子沒說出口的情緒,比說出口的更重要      那天在外用餐,老闆才剛帶我們入座,就被隔壁桌大聲的語氣嚇了一跳,於是我們也識相的變得很安靜,連討論餐點都輕聲細語,我們也不知道為何自發性的安靜,連兒子也突然懂
Thumbnail
母親天生就是要承擔很多苦難 「不論發生什麼事,孩子第一個找的永遠是媽媽」  照顧孩子沒說出口的情緒,比說出口的更重要      那天在外用餐,老闆才剛帶我們入座,就被隔壁桌大聲的語氣嚇了一跳,於是我們也識相的變得很安靜,連討論餐點都輕聲細語,我們也不知道為何自發性的安靜,連兒子也突然懂
Thumbnail
作為一個母親對於孩子們的愛和關心。育兒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旅程,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需求和性格,需要不同的教養方法。所提到的OO和LL各自的特點和個性,在育兒過程中確實需要你的理解和應對。 對於LL的高敏感特質和情緒敏感,你提到了溫和、溫柔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並且避免情緒上的不耐煩、催促、指責等。理解他的
Thumbnail
作為一個母親對於孩子們的愛和關心。育兒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旅程,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需求和性格,需要不同的教養方法。所提到的OO和LL各自的特點和個性,在育兒過程中確實需要你的理解和應對。 對於LL的高敏感特質和情緒敏感,你提到了溫和、溫柔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並且避免情緒上的不耐煩、催促、指責等。理解他的
Thumbnail
越來越重視家庭,願意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養兒育女也不再只是媽媽的事情,而是父母共同的事情,網紅奶爸在我心中是百分之百的滿分父親,在他的粉專可以看到他記錄自己與太太的生活點滴,在有了孩子的階段開始寫親子育兒、兩性關係等經驗分享。
Thumbnail
越來越重視家庭,願意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養兒育女也不再只是媽媽的事情,而是父母共同的事情,網紅奶爸在我心中是百分之百的滿分父親,在他的粉專可以看到他記錄自己與太太的生活點滴,在有了孩子的階段開始寫親子育兒、兩性關係等經驗分享。
Thumbnail
今晚,我不像媽媽,而是像孩子一樣向孩子撒嬌。鑽進孩子懷裡,被孩子緊緊抱著,能像這樣和孩子撒嬌,能被這樣黏著、盧著,真好。 我以為是我撐著妳,才發現撐住我的人,是妳。 謝謝妳,是媽媽的解憂草。 謝謝妳,在我身後撐住了我。
Thumbnail
今晚,我不像媽媽,而是像孩子一樣向孩子撒嬌。鑽進孩子懷裡,被孩子緊緊抱著,能像這樣和孩子撒嬌,能被這樣黏著、盧著,真好。 我以為是我撐著妳,才發現撐住我的人,是妳。 謝謝妳,是媽媽的解憂草。 謝謝妳,在我身後撐住了我。
Thumbnail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承襲於父母,尤其是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請不需自責或愧咎,這不是薩提爾女士的目的,她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竭盡所能而為的」,這裡說的父母,不只是指你本身作為父母,還包括你的父母,以及歷代的父母,你們都已經盡力而為了,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
Thumbnail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承襲於父母,尤其是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請不需自責或愧咎,這不是薩提爾女士的目的,她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竭盡所能而為的」,這裡說的父母,不只是指你本身作為父母,還包括你的父母,以及歷代的父母,你們都已經盡力而為了,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
Thumbnail
成為偽單親,往往並非自願,即便無法一同陪伴孩子成長,仍能選擇過好生活。
Thumbnail
成為偽單親,往往並非自願,即便無法一同陪伴孩子成長,仍能選擇過好生活。
Thumbnail
和母親情感相處引發的連結、摩擦、衝突、侵佔...等等各種好的壞的互動經驗,都將成為孩子最早的依戀需求情感對象。不論孩子要和母親分享或討好、請求或索取...這一段最早期的關係經驗,勢必形成一個孩子的情感依戀模式的原型,也成為他未來建立親密關係過程,會出現怎樣愛恨情仇情感拉扯或羈絆的最早資料庫來源.
Thumbnail
和母親情感相處引發的連結、摩擦、衝突、侵佔...等等各種好的壞的互動經驗,都將成為孩子最早的依戀需求情感對象。不論孩子要和母親分享或討好、請求或索取...這一段最早期的關係經驗,勢必形成一個孩子的情感依戀模式的原型,也成為他未來建立親密關係過程,會出現怎樣愛恨情仇情感拉扯或羈絆的最早資料庫來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