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為父母在錯誤的地方生下自己,就可能面臨終身監禁的命運──身為人類的我實在很難想像。
雖然持續關注著生態議題,但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並不是我平常會去影院觀看的類型。對這次偶然參與的電影特映原先沒有太多期待,可內容帶給我的情感抨擊卻是出乎意料。希望大家可以看在小雁子們很可愛的份上去看看,或許也能被感動到也說不定。
(以下內容有部分據透)
光憑真人真事改編這點很難將我推進戲院,畢竟這類的作品早已數不勝數。既安排了劇情,分類上便已脫離了所謂紀錄片的定義。可訴說環境保育的故事夠吸引人嗎?
類似動物千里尋家的故事是有的,僅僅是多了一個環保議題應該對提高大眾興致沒有多大幫助。不過這邊安排了一個年輕小子作為主要與雁兒們互動的角色──我覺得這算是不錯的改編,好看的美少年與一群鳥類相處的日常真的挺可愛的。先放入吸引人的點把觀眾騙進去,再來談議題的部分,我想這對於宣導環保也算是個不錯的策略,當然前提是製作團隊真的有想藉由這部電影表達些什麼。
前面提到主要與白額雁互動的角色是一個年輕小子,但現實中那位駕駛輕型飛機帶領迷雁群返鄉的人其實是男孩父親的原型人物──法國氣象學家Christian Moullec. 他的這項「引領迷鳥」的活動至今仍持續進行著,並同時開放讓民眾付費搭乘他所駕駛的輕航機,讓民眾體驗與候鳥一同翱翔的同時,也藉此籌備下次遷徙的費用。其實Christian並非人類引著鳥類飛回原棲地的首例,早在此十多年前,奧地利生物學家Jonannes Fritz 就已經開始利用鳥類印痕作用(或稱銘印效應)來做歐洲禿鵑(Geronticus eremita, 又稱隱鹮)的遷徙研究,並也成功使用滑翔機將鳥群從奧地利帶至義大利。
大概能理解像Discovery或Animal Planet 這樣的頻道會刻意用旁白把生態紀錄片配成劇情片的原因:這樣真的有趣很多。而《迷雁返家路》更將人類情感無縫嵌入,不只托馬一家三口的關係隨著劇情變化,人與鳥之間也以家庭做聯繫,而除了在父母擔心子女的心情上做了雙線的呼應外,導演也成功透過鏡頭讓觀眾跟著托馬一起陪伴、參與雁群的成長,使得我們總忍不住在挪威官員找上門時跟著緊張擔憂、在遇上惡劣氣候時跟著提心吊膽。
整體而言,除了覺得母親的新歡這個角色有些可有可無以外,《迷雁返家路》做為一部議題片還是可以的。不過特別想提一下關於片中所述的瀕危物種白額雁(Anser albifrons),不知道是否是翻譯問題還是為了符合畫面所做的編改,那其實是族群量相對穩定的無危物種(Least Concern),實際上族群量比較危險的應是被IUCN歸類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 species)的小白額雁(Anser erthropus),但想想這部大量與禽鳥接觸的畫面,保育單位應該不會同意此一分類的物種參與這種類型的影片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