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是我滿 20 歲的一年,給了自己一份作業,就是每個月至少讀完一本書並產出書評。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其實我從小就是愛閱讀的孩子,每周都去圖書館借書、每年都去台北國際書展報到…(Shout out to 我老爸,每年都砸重金買任何我喜歡的書給我啃)我還記得只要一到周末就會特別起個大早去家裡附近的圖書館借還書的日子,爸媽都還沒起床我已經抱著厚厚一本書躺在沙發上讀了,雙眼嚴重的近視大概就是這樣來的(笑)。
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科技帶來的革命大規模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大眾運輸工具上再也難見手捧紙本閱讀的人,取而代之的是幾乎所有人都在滑手機、使用平板等 3C 產品。科技對社會帶來莫大的幫助,但我卻格外懷念紙本、文字的溫度,經由編輯、排版、印刷層層包裝後,珍重地送到我們手中的一本書,承載的我相信遠不只是一個故事。希望透過我的一些閱讀心得分享(說是書評但實際上還差的遠,畢竟是第一次的嘗試…),哪怕是一個人也好,要是能重拾紙本閱讀的樂趣,那就太好了。
會想要閱讀這本 《斜陽》,是滑小紅書時看到別人的介紹,「太宰治難得一見的溫暖治癒之作。」我記得他是這麼形容這本書的。對於日本文學,我所讀的不多,比較熟的大概就是村上春樹大師了。對於太宰治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我卻尚未拜讀過他的作品(沒錯,我還沒讀過《人間失格》),當時的我覺得是時候讀一些平時不會讀的文學作品了,因此馬上手刀下單了這本《斜陽》。
以小說的結構來說,它其實並不長,我認為算是一篇短篇,大約只花了兩天的時間就讀完了。出版社是這樣替這本書作注解的:
我認為洽當至極,太宰治透過書裡的主人公和子大量的獨白來堆砌鋪墊出了簡單的敘事架構,大概因為是以太宰治的情人太田靜子之日記為藍本而作成,文中使用書信體的頻率極高。我特別喜愛太宰治筆下那些破碎的小人物,各有憂慮又各有色彩,他們在頹敗的社會中逐漸沉澱卻又不甘墮落、不甘平凡,最後都落得憔悴。
在閱讀《斜陽》時,時不時會被一些作者運用意象之巧妙給震懾,我特別喜愛女蛇的象徵,成了母親及和子不安的指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斜陽的意象,讓人對於明日充滿了希冀,這也是《斜陽》 之所以被稱作療癒之作的原因吧。
雖然《斜陽》的結尾看似溫暖,但太宰治在完成這本作品後不久就自殺去世了,《斜陽》算是他的絕筆詩、遺作,就像是書中弟弟直治的死亡一樣,一個生命的消逝總是來的快又令人感傷,你不太能預期這個人什麼時候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有時生活就是如此令人悲哀不是嗎,無論是和子還是直治,我認為他們的生命與心境都是很悲哀的。(剛好近期有台灣知名主持人表態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格外諷刺。)
我喜歡太宰治用輕描淡寫的文字寫悲涼的感受,點到為止不過分矯情。就像是和子的媽媽一樣淡淡的、憂傷的,但卻如高雅的貴族一般疏離。書中直治的訣別信當中這段話讓我格外有感觸,或許這就是不被理解的心境吧。
“我偽裝早熟,人們就傳言我早熟。我偽裝懶漢,人們就傳言我是懶漢。我偽裝寫不出小說,人們就傳言我不會寫小說。我偽裝說謊,人們就傳言我說謊。我偽裝有錢,人們就傳言我有錢。我偽裝冷淡,人們就傳言我冷淡。然而當我真痛苦得禁不住發出呻吟時,人們卻傳言我是偽裝成痛苦的。總有出入。 ”
謝謝《斜陽》讓我對日本文學、太宰治的文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第一次寫簡短的書評,希望不會太青澀稚嫩,也希望能繼續保持閱讀及寫作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