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相處問題,生活是適應問題。跨國婚姻,存在的都是一樣的問題。
向來我是不婚主義,這裡所謂的不婚並不是絕對不結婚,而是不一定要結婚。過去,從未認為自己會踏入婚姻,所以更沒想過會嫁給異國人士以及住在其他國家。當然,嫁給說同樣母語的人以及嫁給兩方母語完全不一樣的人,這兩個選項都沒有在過去的人生中需要煩惱。
嫁給跟自己一樣說母語中文的人,婚姻關係有比較好嗎?當然沒有,不然台灣離婚率就不會是亞洲第二 (
資料出處)。那,異國婚姻關係有比較好維持嗎?當然也沒有。光是有爭論,想辯論時無法用自己流利母語辯解,就會讓清楚溝通這個指數降低,雖然可能也會吵不起來,但多少還是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心意。
雖說在婚姻的資歷裡,我還是菜鳥等級。但想透過這篇文章,對於異國婚姻有所美好想像的朋友們,分享一下在異國婚姻裡,我所體驗到的一些問題。
語言
異國婚姻裡,肯定有一方式需要放棄母語溝通,或是加強對方的母語學習。這需要時間學習,沒有別的招了 (草率結束)
居住地
如果情侶們打從相識、相戀,就在同一個城市,擁有自己的生活圈,那麼恭喜你們,這個項目的困難度相較於異地戀的情侶們低很多。但未來,當其中一方想遷回自己的母國時,這個問題就會搬出來討論。搬遷他國能有的問題,除了實體家當、就業工作外,就是生活圈。生活圈涵蓋了熟悉的飲食、氣候、便利 (天知道多想念台灣的高便利性),還有處理各種生活上會遇到的政府行政單位、勞保健保各種保的制度,同時會脫離親友圈。親友圈相較於很多人是很難割捨的吧!就算割捨得下,在新的環境裡要打造新的生活、社交圈也是需要花時間、力氣投資,而且不見得能結交到知心好友。此時,就能檢視內心強韌度的高低,同時讓海外友誼這件事交給緣份。
婆媳關係
媽寶,各地都有。即使不住在一起,並不表示婆婆或是其他姑姑阿姨們不會透過其他管道干涉你們的生活。當然,干涉程度各有異,也有真的不干涉兒子的婆婆,但比例確實很少。想一下,對於好友新戀情的關心程度都比關心自己交往對象還高了,何況是母親對於孩子擇偶對象的在意程度?很多人認為歐美家庭,就是成年後孩子會離家自己在外生活,是的,多數如此但並非全部如此。然而,千萬不要認為嫁給歐美人士,就能擺脫婆媳關係。
很多時候母親對於孩子的〝關心〞,是一輩子的。至於是哪些國家,就不便舉例,避免掛上國籍歧視 (?) 但確實也有不少把「我媽媽說」掛在嘴邊的歐美成年男子,那我們說好聽點,這些人就是尊重母親,至於程度,要靠自己判斷衡量。交往時都沒有問題,成為法律上有著家人關係時,感受就會完全不同。這一項完全跟異國戀沒有任何關係,只要知道大至任何種族、每個國家,小至每個城市都存有這樣的問題,就可以理解了。
文化與生活習慣
文化需要尊重,習慣需要養成。很多習慣的養成跟成長背景、環境有很大的關聯,在乎的事情,與價值觀都是環環相扣。戀愛的時候還可能覺得很有意思,但結婚、或是同居後,住在一起了就需要天天面對。這點跟是不是與異國人士結為連理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不同的飲食文化與習慣,可能在跨國婚姻裏會放大更多。
寫著寫著,好像把自己這幾個月婚姻裏面臨的問題都寫出來了,透露太多了 (?)
當然接下來,如果有了孩子就會有教育問題。台灣填鴨式教育成長的我們,面對歐美開放式教育系統,也許在孩子還沒入學就會面臨許多帶孩子的細節。這點我還無需面對,覺得稍微鬆了一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