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三千元的美食,買不到三百元的快樂?

在你的人生中,有沒有花大錢吃美食,卻沒有滿足的感覺?比如早早敲定的生日派對,或是期待很久的節慶大餐,總和想像中有落差,甚至覺得花這麼多錢享受,還不如像往常般,吃巷子的那家小麵店,更舒服更自在?種種不值得的想法,原因都和「期待感」有關。

等待越久,期待越高
時間,雖然不是餐點的一部份,卻深深影響了我們對美味標準。像是一個月前就預訂好的餐廳,這段等待的時間,會不斷在腦海中描繪未來場景、用餐感受。或是需要等待的料理,從烹調到上桌,經過了自己的想像、時間的積澱,所以期待感也會提高,這些被提前賦予的期望,提升了對餐點的要求程度。

他人言論,奠定了它的模樣
網友激推的排隊美食、必吃的在地特色,在還沒張口前,早就在別人的食記裡,留下了既定印象,「外皮酥脆,內餡柔軟滑順」、「花椒辛麻而香,不過辣的濃烈風味,一吃就上癮」所以當文字與味道有所出入,就會認為網路上的稱讚言過其實,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初嘗的好奇心,變成了要證實他人觀點那般,失去了自己的感受,讓第一次也像是複製。

價格,決定期待值
面對不同的餐點價格,我們會有不一樣的標準。比如夜市一百塊的牛排,可能只需要有「肉」的口感、填飽肚子的份量,用餐環境和服務態度,完全不列入評比,但餐廳一千塊的牛排,不但要燈光美、氣氛佳,肉質、擺盤、調味,都必須講究,餐點就像考試分數一樣,從零分到及格,可能只需要五成的努力,就能達到門檻,但隨著分數(價格)越高,八十分和九十分之間的距離,努力程度可能有三到四成的差異。所以高級料理,更難達到心中的期待值。

享用大餐,就像前往一場規劃已久的長途旅行,在行事曆上排開所有雜事、事先花費時間做功課,一定有所期待,希望得到和往常不一樣的感受,但即便是相同的路程,也可能碰上全然不同的美景,美食也一樣,品嘗的不是自己對於餐點的想像,而是它本身的風味、口感,放下他人的評價、CP值的比較,用嘗鮮的態度回歸到「吃」的本身,才能拋開多餘的期待,完整感受到食物的魅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