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異色的戀與群像劇——《無頭騎士異聞錄DuRaRaRa!!》

當初第一季動畫開播(2010)年的時候,《無頭騎士異聞錄》是非常當紅的作品,成田良悟是個非常會寫群像劇的作家,ED的大量角色一個接連一個出現的風格至今仍在許多作品的MMD上被大量廣泛的運用,而OP1跟2都是我的愛曲,特別是OP2,只要每當下雨,我的心彷彿又被帶回到那個充滿異色人們的池袋去。
由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季動畫,底下也專談這一部分。

每個人都是城市的一隅,因此不拼起來是不行的
《無頭騎士異聞錄DuRaRaRa!!》(日語:デュラララ!!)的動畫如果僅僅只看個一集兩集是會完全摸不著頭緒,這與著名的三集定理*不同,25集的篇幅裡,有大半的時間全都來用來讓角色登場,甚至是以普通的互動方式建立起角色的關係網,而時間軸也並不連續,同一集內明明看到有事件發生了,但一但切換到別的角色那裡,又好像風平浪靜,不知道還未發生或是已經結束的方式,更讓人如墮五里霧中,一頭霧水。
(*三集定理:新番開播後,如果到第三集都很無聊,大部分人就會棄番不看,因此有許多動畫力求本該是鋪陳的前三集中就必須製造高潮來留住觀眾。)
這種敘述方式其實在動畫相當少見,我們很習慣就是追著故事的中心跑,也就是全世界圍繞著主角,在某些時刻才補充其他配角的心思,如果《無頭騎士異聞錄》的動畫遵守著一般動畫的邏輯來呈現,整個故事的魅力就會蕩然無存,因為這部故事準確的來說,並沒有一個完全處在中心位的「主角」位,每個人都是他視角當中的主角,有著自己的動機、好惡、地位與選擇,才造成事件所見的樣貌。
這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差異的版本,其實許多小說都採用了這種寫法,目標當然是要讓觀眾不要一下子就太明瞭事件真相,然而也能解釋成每個人對同件事的看法不同,進而有不同詮釋的看法,因此這種寫法同時也會伴隨大量著墨於角色的心理描寫來使讀者感同身受,然而當承載的媒體變動的時候,可就不能完美照樣全搬了,下面列舉幾個例子:
一、經典文學作品芥川龍之介《竹藪中》,變成了由黑澤明導演改編的電影《羅生門》。這部其實最佔便宜的地方就在於,它可以用每個角色所描述的版本演一次,反正每個人講的都不同,電影當然不會有混水摸魚之嫌,然而與原作相比,還是有刪剪掉一些部分,反正目的不是讓人捉出誰的證言跟別人對不上,而是強化事件中心三個人的版本差異。
二、湊佳苗的懸疑小說《告白》,改編成電影《告白》。湊佳苗本身就是個寫群像劇的好手,她後來的作品《為了N》、《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等等作品也都採取這種每一章節都是以一個人的內心獨白來發展推進劇情的方式而寫作,然而衝擊力幾乎還是比不上處女作《告白》來的那般驚心動魄,而電影有些部分為求影像化而做了多處改動,但仍然不及當初看到小說最後,讓我不禁渾身發涼的後勁。
三、輕小說《超自然九人組》(2014),改編成動畫《超自然九人組》(2016),這部已經是在《無頭騎士異聞錄》動畫才推出的作品,其實已經算是跟無頭騎士最接近的群像劇了,然而受制於篇幅(12集),各角色的屬性特色仍然不如無頭騎士那般出色,而動畫採用的表達形式是以事件發生的日期來打亂敘事時間軸,日後重組也依然是以日期為中心,而不是《無頭騎士異聞錄》以人物行動為中心。這部動畫本身蠻優秀的,但依然仍有九人戲份不均的問題在,而各角色也比較沒有認知差異的空間,整齣就像是這個團體集體在辦一個案。
從上面看下來,這些能展現需要大量厚重心理描寫才能看出認知差異的,就會失去由多角色的視角才能拼出的事件全貌的特色;而要多角色有資訊落差才能組合完畢的劇情,就會失去角色的戲份分配跟人物特色,導致觀眾看完以後印象只剩啊好厲害的印象,卻不太能真正記得住人物;而想要兼擅這兩種特色,大部分都會採取偵探或是萬事屋等形式的「單元劇」,一邊讓觀眾記得住主角的性格特色,一邊跑各種單元副本,像我前面介紹過的《ID:INVADED/異度侵入》前面也是採用這種方式去介紹各種殺人犯的個性。
(好奇的人可以點連結去看看《ID:INVADED/異度侵入》是什麼樣的作品。系列介紹:(一)(二)(三)
然而《無頭騎士異聞錄》的動畫做法就可謂是群像劇中的典範,讓角色出場的同時就一邊強化了角色的個性,一邊又透過片段的對比發現這個人的兩面性,前一個片段當中還溫和向黑人壽司大叔說著話的青年,轉身就變成把路邊的告示牌拿起來砸的討債人士,或是跟友人們親暱說著話的普通高中生,卻掌握了這個城市最大的網路組織,又或是傳說當中與夜色一同襲來的報喪女妖,沒有頭卻能跟奇怪的醫生談戀愛,她戴著貓耳安全帽,馳騁在池袋這個包容著各色奇異人們的城市裡。
這些角色們不只個性鮮明,且具有不為人知的兩面性,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卻都扯進了事件裡頭,成為城市的一景,縱使你身為情報屋還是網路組織的首領,依舊要為獲得情報付出苦心,就算這樣你也仍然不夠力量去阻止討厭或不希望的人站在事件的中心,沒有人可以完全的掌握事件的全貌,但少了一個人又湊不起城市的全景,而這就是《無頭騎士異聞錄》的魅力了。
而放在動畫的呈現形式,就是你一開始會覺得啊?什麼?怎麼又變了?我還沒記得住名字又換人了?這很正常,動畫的前期就像是在發不連續的拼圖給你,但只要你耐住性子看下去,拼圖越積越多,就能夠享受故事齊全和事件爆點的高潮了,前面以為的漫無目的,其實全都是為了抵達這一刻所做的累積。
異色的戀與群像劇
《無頭騎士異聞錄》不只是個群像劇這麼簡單,俗稱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兒女情長自然也是遍地開花,而作者成田良悟又根本是個超級CP魔人,因此「戀愛」也屬於這部作品的標籤,愛也是許多角色行為行動的契機。
在故事劇情較悶的前十三集裡面,透過本作標題「無頭騎士」賽爾堤,她那分開的「頭」跟「身體」,就分別譜寫兩種不同的戀歌,也表現出人的性癖真是百百種。
打從一開始頭跟身體就沒接起來過的賽爾堤,她那美艷絕倫的頭卻使人一見傾心,因此有人就把頭從她身邊盜走了.賽爾堤沒辦法只好追著自己的頭,從家鄉的愛爾蘭一路追到了日本池袋,在過程當中,她反而漸漸地跟岸本新羅墮入了戀情之中,害怕頭接上會改變意識的新羅千方百計阻止賽爾堤找回頭顱,與新羅正式交往之後,終於放下追尋頭的執念。
而這顆美艷絕倫的頭輾轉到了矢霧制藥那邊成為收藏品,而矢霧誠二也因此瘋狂迷戀著這顆頭,對一直暗戀著他、甚至變成跟蹤狂的張間美香視若無睹。某天誠二以為自己失手打死了闖入他家的美香,求助溺愛、甚至到對自己有禁忌之戀的姊姊矢霧波江,誠二以為將頭接上了美香的身體,實則是出自波江對頭的忌妒,反而令美香的臉整容成頭的樣貌,而誠二最終得知真相以後,也依然沒辦法放下有著與他深愛的頭相似的美香,達成了在一起的結局。
同樣是關於一心一意的戀情,每個人的表達法就各有不同,有賽爾堤這樣願意為了戀人放棄執念的,也有像新羅這樣不惜隱瞞最重要的事只為了在一起的,也有誠二這樣愛著那顆頭最終也妥協的,也有波江這般百般算計卻落空的,當然也有像美香這樣愛他愛到變成跟蹤狂、甚至不惜整成他最愛的樣子,卻仍是被往日的友人園田杏里評論:「其實她愛的只是那個愛著他的她自己。」,愛只有一種,然而表達的形式卻無限多種,最終落入總結: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這種異色之戀也是後來的十四到二十五集的主題,城市之中不斷發生著砍人魔事件,背後卻是一把訴說著對人類無止盡愛意的妖刀罪歌,越是喜歡你就越想傷害你,想透過傷口傾訴對你的愛意,但是越是喜歡你就想保護你,捨不得喜歡的人受半點傷、更害怕透過罪歌強制同化了單向的愛意,「愛是忍耐」在某些人那裡那是真諦,在某些人眼中根本比不上讓要離開你的人回心轉意還重要。
即使最原初的那把妖刀被狠狠鎖在主人身邊,然而罪歌那愛的絮語就如同病毒一般,傳染並且煽動著不把愛是忍耐放在眼裡的那群人。無論如何,溫和派和激進派最終總有一戰,此時不管你是躲在電腦螢幕後面集結成的群體,還是大型的不良少年團,只要你待在池袋裡,最終都會被捲入風暴之中,繼續變成池袋那廣被流傳的城市傳說之中的當事人之一。
我非常喜歡《無頭騎士異聞錄》,除了我本身本來就對都市傳說沒什麼抵抗以外,對於本作當中的設定就算現在看來中二,但仍然少不掉當時誠心覺得哇塞這設定也太酷了吧?的中二之心(笑),另一方面我依然還是很渴望這種有趣的大型群像劇可以再來多一點,這部證明角色多又如何?只要能抓住重點,每個人幾乎都能奪目又吸睛。
記憶點不是靠繪師將角色畫的奶有多大就可以完整概括的,「屬性」雖然可以達到快速讓觀眾認識角色的目的,但不能就只有這些屬性能打啊!依然有觀眾在關注角色的成長與靈魂所在之處的,比如我就是。
如果真的要說完全就只靠角色屬性來當作完全特色的話,那就要賣好賣滿,不要只賣一半,讓主角的人生過成作者想過的人生(全都是大奶後宮跟世界最強……),我想看到屬性滿滿的角色有自己的靈魂啊!
《無頭騎士異聞錄》很好的將角色的屬性變成了觀眾可以渡過前面難耐鋪陳的看點,這種高潮往後放的方式雖然不吃香於這個速食的年代,但依然可提供下一個世代的借鑑,時尚總會回來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