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末代皇帝》身後的枝微末節:華語電影與滿洲映畫協會

20《末代皇帝》重新上映之後,意外卻也不那麼意外的,異軍突起。而我想問當《末代皇帝》全片幾乎以英語發音時,它還算不算是華語電影?

到底誰才算是華語電影?
華語電影這個用詞,看似自然卻是高度政治化的,是90年代的港台學界為了屏蔽兩岸三地之間政治的關係,又想將台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的電影相提並論,而以「華語」一言以蔽之的產物。
然而對於華語電影的想像,可能因著近年的政治角力,中國大陸佔有了絕大部分的話語權,使得台灣電影、香港電影,或是位於華語電影中更邊陲的新馬電影,總讓人覺得與華語電影之間有些疏離。
若我們先將感覺的問題撇除一邊,華語電影研究在學界中已有四個確立的典範存在。第一,中國民族電影(Chinese National Cinema),這就是我們所認知的中國電影,以國家為疆界的研究典範。第二,跨國中國電影(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以跨國電影的角度去談兩岸三地的電影。第三,華語電影(Chinese Language Cinema),則是繞過了政治問題,直接以語言規範。第四,華語語系電影(Sinophone Cinema),關注的是位於中國帝國邊緣但也同屬在華語定義中的文化。
當今的紫禁城一隅
當今的紫禁城一隅
《末代皇帝》所呈現的歷史與紫禁城的奇觀,對於從不論是影視產品或是教科書中接收許多中國文化的我們來說,也是蔚為奇觀的,不論是宮裡女性長輩的可怕妝容 、宦官與他們的性器官,以及一夫多妻下接近3P的場景。或許我們可以歸結這些既突兀卻又好像符合認知的場景,是戴上東方主義濾鏡的文化觀察。
當一個中國皇帝的生命由義大利導演來詮釋時,戴上了東方主義式的濾鏡,這部電影還算不算在華語電影的範疇中?
我想是的,雖然它難以以國籍定義,並且存在英語發音的問題,它仍說著一個關於中國的故事,那麼以上述華語電影研究中的中國電影典範去看待它時,它可以是一部華語電影。
華語電影在台灣除台灣電影與香港電影的票房偶爾表現亮眼之外,仍舊難以被多數觀眾所喜愛。然而意外的是《末代皇帝》重新上映卻開出不錯的票房,不意外的是,這樣情況似乎有跡可循。2018年底80年代末期所拍攝的華語電影《霸王別姬》數位修復版重新上映之後,票房居然破了一千萬台幣。這樣的現象是不是意味著描述傳統中國道統、小眾以及文藝的品味開始作為台灣觀眾的觀影選擇?

撐起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滿洲映畫協會
另一件值得一提、台灣觀眾也可能較不熟悉的是,在《末代皇帝》中,出現了華語電影史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足跡-甘粕正彥與他的攝影機,也就是滿洲映畫協會。
當時的滿洲映畫協會擁有非常良好的攝影器材,一開始的電影拍攝目的為政治宣傳,後期也走上了娛樂電影的路線。滿洲映畫協會維持了約八年的時間,共拍攝了一百多部的劇情片以及將近兩百部的紀錄片及教育片,且培育出一批中國電影人才。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中國共產黨接收了滿洲映畫協會,並將其更名為東北電影公司,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座片廠。後來片廠因戰爭幾經輪替,最後於1948年回到中國共產黨手上,並於1955年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
而長春電影製片廠在中國電影史乃至華語電影史上具有不可缺的地位,中國在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電影基地,除了上海、香港,還有長春!1950至1970年代長春電影製片廠生產了大量的主旋律電影,也就是展現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電影,根據時光網的資料收錄顯示,該片廠年產量最高時可達近30部。90年代末期長春電影製片廠,面臨衰敗倒閉的危機,二十一世紀初期才又轉型復甦。
日本偽滿州國所留下的電影設備卻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在電影發展上最重要的能量來源,90年代的權力更迭誰也無法預測。若想窺視那個紛亂年代的中國,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將是很好的切入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