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尊重不是建立在職業上,而是建立在你的人格特質上。頭銜在一開始會讓你得到別人的尊重,可是你把頭銜拿掉後,你是什麼樣的人,才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挪威交換一年的于婷,在交換前,原本認為自己要很完美才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也因此,她立志要當一位「普世認為」受人景仰的醫生,為了這個目標,于婷重考、奮鬥了三、四年。 然而,前往挪威交換之後,于婷意識到原來自己不一定要很完美才會有人喜歡,同時也發現過去的自己一直在滿足社會的期待。 現在的于婷,開始擁抱自己的不完美,變得更有自信,而且勇敢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志向-運動科學。 前情提要:若想了解于婷選擇挪威交換的背景以及想認識挪威社會文化,歡迎先收看前一篇《
挪威社會與台灣社會最大的 3 個不同。佛系生活態度?不能沒有森林?/挪威交換生于婷》
交換前期:「原來社會期待是無底洞」
上學期,于婷帶著期待與憧憬來到挪威這塊土地,展開交換的旅程。 在一開始,于婷的台灣朋友告訴她,身為交換生就是要多去交「外國朋友」、去各國旅遊、去 party ,而不是一直待在宿舍裡念書。 而這裡指的外國朋友,是指台灣人印象中的典型外國人-白皮膚、金頭髮,至於亞洲人,可就不算在外國人的定義裡了。 于婷原本並沒有想要一到挪威時就開始到處玩,因為光課程、適應生活和擊劍,就足夠讓自己忙翻了。 然而,當時心裡仍存在著一股聲音,希望自己能夠去滿足台灣朋友對於「交換生的想像(刻板印象)」,因此才剛到挪威六個星期,就已經爬完挪威著名的三大岩-巨人之舌、聖壇岩、奇蹟石,也把首都逛完了。 如果不太了解這樣安排的密集程度,可以參考這個對比:作者席娜本身去挪威交換兩個月,沒爬半座山、首都也只逛過兩、三個地方(嗚嗚)。 除此之外,于婷也強迫自己去參與自己不太感興趣的活動-跑趴、喝酒,並盡力和白皮膚外國人交朋友,久而久之,于婷發現不僅把自己搞得很累,而且還失去自己的時間。 花費了很多時間跟精力去做「台灣朋友希望交換生做到的事情」,結果到頭來卻發現,自己的一舉一動,包含出去玩,似乎都只是在跟別人交代,而失去了初衷。 更令于婷感到心酸的是,自己已經盡全力滿足各種對交換生的期待,過得不像自己,後來仍可以被朋友酸「交換生果然過得很爽、都不用讀書」。 最後,于婷決定停下腳步,重新審視現在的一切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並且重新找回那個失去的自己。
交換後期:「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在于婷意識到自己一直在滿足他人的期待後,到了下學期,她認識了一位法國室友,而這一位室友成為于婷改變自己的關鍵角色-開始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起初,于婷認為自己的英文不好,所以不太想要交歐美國家的朋友。而且當雙方在聊天,對方卻沒有回應的時候,自己就會腦補,想說對方不想跟自己聊天。 正當覺得「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不會被接納」的時候,于婷遇到了她的法國室友。
在于婷和法國室友對話的過程中,如果有聽不懂的內容,對方都會很有耐心地重複幾遍。如果話題停了下來,法國室友會鼓勵于婷繼續說下去。 在法國室友身上,于婷看見了,原來「別人不會因為你的小小缺點就不跟你交流」,即便自己不完美,仍然有人可以接納自己的缺點。
受人尊重,來自於「頭銜」還是「我是什麼樣的人」?
當于婷發現「原來社會期待是無底洞」,而且逐漸「擁抱不完美的自己」後,于婷開始回過頭來省思自己的生涯。 在交換前,于婷一心想要擔任一位醫生,雖然不太知道自己想當醫生的原因,但就是想走這一條路。 為此,于婷甚至在升大學時重考,後來雖然沒有如願上醫學相關的科系,但大學時期仍在努力往這個方向前進。 然而,經歷了過去的實習,以及交換帶來的啟發,于婷覺察到自己其實根本不想當醫生,自己當初想當醫生,其實只是希望「別人能夠尊重我,覺得我很厲害」。 過去總覺得醫生看起來光鮮亮麗,所以如果自己能夠當醫生,就可以獲得他人的尊重,最後幸福快樂一輩子。 到頭來發現,自己想要的只是一個「尊重」,這個尊重的需求,不一定要透過「當醫生」才能夠被滿足,其實只要先認可自己的價值,就能夠獲得他人的欣賞。 交換讓于婷了解到:真正的尊重不是建立在職業上,而是建立在你的人格特質上,頭銜一開始是會讓你得到別人的尊重,可是你把頭銜拿掉後,你是什麼樣的人,才是更重要的一件事情。
於是于婷放下了對於擔任醫生的想法,開始思考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是什麼。
生涯轉折:從「醫生」到「運動科學」
于婷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方向,發現自己可以將個人興趣(擊劍)結合個人專長(營養學),在未來擔任運動營養師。 起初自己滿還怕選擇運動科學這條路,因為于婷覺得在台灣的社會價值觀下,運動科學是比較冷門的科系,和醫學兩者對比下來,顯得比較微不足道。 面對恐懼社會的眼光,于婷將自己的擔心告訴歐洲的朋友,結果歐洲朋友的回應讓于婷非常驚訝: 「你的想法很棒啊,至少你知道你要做什麼事情,我們反而不知道自己要幹嘛。」
「你擔心社會的價值觀?所以呢?這個有很重要嗎?」 對於歐洲的朋友來說,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比社會期待來得更重要。 對此,于婷認同,但心裡也明白,當自己身在某個群體之中,勢必仍會受到社會期待的影響。 《延伸閱讀:
如何知道自己要什麼?-從這 3 個步驟開始》
社會價值觀如何影響生涯選擇?
「當你出生在某個地方,那裡就會有社會規範,社會價值觀就像是穩定社會的方法,而你會想去符合那些規範,因為你會希望大家都喜歡你,人畢竟脫離不了群居關係。」
然而,時代演進得很快,過去的一些社會價值觀可能無法跟上時代的變遷,自己也很難去完全符合社會給予自己的期待。 「自己去了挪威之後,發現他們的社會價值觀強調平等、勇敢表達愛與欣賞,自己獲得了一些新的觀點,讓自己能夠有勇氣去面對自己身處的台灣社會。」 對於社會價值觀的差異,于婷提到,有的人或許會選擇用革命來改變,但自己偏好保有國家本身的文化特色,面對不好的地方,自己選擇用勇氣去堅守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並透過對話來讓社會變得更好。 希望自己能夠保留台灣的美德,並結合挪威文化的精華,在這塊土地上展現真實的于婷。
面對不同的聲音,你如何調適?
「如果去善意解讀他們的聲音,其實會知道他們只是關心你未來吃不吃得飽,所以我就列出了各種不會餓死的工作,並且告訴我的家人,給我兩年的時間,如果我闖不出名堂我就聽你的。」 透過設定一道底線,好讓自己在這兩年的時間盡全力努力,保有對個人志向的追求,同時也留有保底牌,讓家人安心。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希望不管什麼時候的自己都可以永遠喜歡現在的自己,而且要做自己喜歡也開心的職業。」
「雖然還不知道怎麼達到,但是希望自己不管是在甚麼時刻,當自己靜下心來回頭看的時候,都能覺得沒有後悔、而且喜歡自己的樣子。 不會因為社會價值觀而要自己(必須)去做某件事情,結果還發現自己不喜歡、很痛苦。不要明明有機會改變,卻沒有去做,最後才來反悔說我當初明明可以(改變)。」 從原本不敢選擇運動科學,到後面意識到社會期待對自己的束縛後,于婷決定踏入自己喜歡的領域,或許路途上仍有擔心、遲疑,但為求未來的自己不後悔,于婷知道,她必須勇敢地走往屬於她的方向。
最後想問身為讀者的你:
有哪些社會價值觀正在影響著你呢?
又有哪些社會價值觀是你認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想要詢問于婷有關挪威的問題,歡迎聯繫她的
臉書或是信箱:syting@ntnu.edu.tw
收聽節目
我的廣播節目:在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上搜尋【娜個自己 That Myself】收聽 #9 第九集
或是點擊文字連結:
Podcast/
Spotify/
YouTube <快速聽>
1:21 意識到自己無法滿足社會的期待
10:26 法國室友帶給于婷的思想轉變:可以不完美
24:37 生涯抉擇:從「醫生」到「運動科學」
37:55 社會價值觀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
49:30 面對相衝突的聲音,怎麼調適想法?
52:26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每周日有新產出。
若你想給予我一些鼓勵,可以免費幫我點擊 LikerCoin 幫助我獲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