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詩?
什麼樣的文字是詩?詩應該是什麼模樣?該如何創作一首詩等等,是大多數人對詩的疑惑,也是你會有的疑問吧? 但很少有人問:「為什麼會有詩?」作者分享「玩」詩的開始先丟出了這個問題。既然這是一本談怎麼「玩」詩的書,作者不從複雜的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而是從詩的「自由」三原則:「不確定性」、「非實用性」、「貴在似與不似之間」這三點來更接近詩。 以下簡單分享作者對於此三原則的觀點。
原則一:詩的不確定感
卡爾維諾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一書中說:「只有環繞著那些寫下來的文字的一個特殊光環,才會讓人產生幻覺,認為你也閱讀著那些沒被寫下來的東西。」其實這段話要說的不過是「言外之意」四個字而已。 日常語言太具「實用性」了,是能「確定」表達某種觀念或欲求,因此很難有「言外之意」的意涵,亦即那些「特殊光環」、「幻覺」以及「沒被寫下來的」涵養。
比如米蘭昆德拉寫下《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小說名)即是詩,這個「輕」字理當可以被承受,但卻有一個人獨獨不願接受,反而讓人能重新思考與反省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此句若換個方式說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即是日常語言了。
「確定的」東西,可能性只有一種;「不確定」的,則可能無奇不有。
原則二:詩的非實用性
泰戈爾說:「天空什麼也沒有,我已經飛過」但他要說的不是「我」真的「飛過」天空。他要說的是他的人生體驗或歷練,似乎與真正的「天空」、真實的「飛翔」無關。 他要說的,竟然都不在字面上,但讀者又隱約知道他要說的是什麼。此若換成:「榜上什麼也沒有,我已經考過。」、「冰箱什麼也沒有,我已經吃過。」這都是日常語言的「實用性格」清楚的不得了。
「實情」是日常語言,實用性、紀錄性的;由實情衍生出來的詩語是:非實用性、心情體會、揉入想像的。
原則三:貴在似與不似之間
人類靠右半球腦袋過活的年代,比靠左半球腦袋還要早上數十倍到數百倍的時間。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靠的多是右半球;科學發展的知識累積,多半靠左半球。 而詩-文學的最初形式,則是右半球開始跨向左半球(語言在此半球)的表達方式,更具體地來說,是結合了左右半球腦袋的具體展現。 龐德說:「詩是人間感情的方程式。」複雜的「感情」屬右半球,簡潔的「方程式」屬左半球,以理性的左半球表達感性的右半球,「以簡馭繁」就是詩存在的理由。
「感情」不易「似」什麼,「似」什麼都「似」,都不「似」,寫方程式時,就容易「似」什麼。合此「似」與「不似」猶疑之間,正是詩的奧妙所在。
詩是將日常語言奈米在幾個字裡面。(作者要我們把奈米當動詞看XD)
了解詩的自由三原則之後,你有沒有覺得更接近詩的呢?當你更接近詩的多種面貌,加上大量閱讀與實際練習後,創作詩的時候就能更得心應手並自由自在的「玩」詩了。 關於怎麼玩詩的方式,作者在書中分為「一行詩」、「小詩」、「散文詩」、「圖畫詩」、「剪貼詩」、「數位詩」六大章節,由於後四者玩法較複雜些,以下就從「一行詩」與「小詩」的玩法,擷取小部分分享給大家。
一、一行詩玩法舉例
應用日常語言的句子為一模式,經竄詞串句的手法將其轉換成詩句。
奪句的步驟: (1)設句:「被風吹落了帽子」開始。(可自行設想其他常語哦!) (2)竄詞:「被」、「風」、「吹落」、「帽子」等詞彙任意竄改成其他詞彙。(畫框框統整以免混亂,如上圖)※注意:「被」竄詞完成再輪到「風」的竄詞,如此類推,即橫向完成,勿縱向一句句完成。 (3)延詞(初練習時此步驟可暫略):任意在詞彙上下添加形容詞或副詞。即「被」字可加上主詞,「吹落」之上可加副詞(此處加「掃興地」)以此類推。 (4) 串句:將各項詞彙任意串連。 A.未加延詞的串句示例:
「被蝴蝶撩撥了一下午。」(王雅芬)「陪黃昏飛翔了三十秒。」 B.略加延詞的串句示例:
「被如果狠狠地騙了終身。」「被黑色的愛重重地壓了一生。」(謝碧娥) (5)揉句:將串出的句子中較接近詩意者保留,稍予修飾。
例如:「讓憂傷針刺似地扎了一整夜。」「被多情的眼睛媚去了一下午。」 (6)衍句:將揉句所得的詩句予以延伸。
例如:「被她的眼神猛然地撞了一下,久久難以痊癒。」
「把今夜的溫馨收藏起來,年老的時候再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