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靈魂的語言

關於靈魂的語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這幾年來,一直非常喜歡讀詩,喜歡浸淫在詩所編織出來的情境裡,或是反覆玩味剎那浮現的意象、或是單純地感受其所渲染出來的氛圍。總以為,詩,跳脫了原有的語言框架,創造了更多的隱喻空間。這也使得,對讀者而言,那無關乎解謎的遊戲,反而是自身去創造的一種全新的存在,不論是詩的存在、意境的存在抑或是自我的存在。也就是說,讀詩的關鍵或許不在於讀者與詩人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反而是單純地回到「詩」與讀者的對話。甚至透過詩,讀者得以完成相當程度的自我對話,來自意識與潛意識。一如羅蘭‧巴特所談及的「作者之死」,其所強調解讀權回歸到讀者身上的想法,在「詩」的領域裡更顯合用。因為隱喻的創造與解讀,本就含括著極大的空間得以去悠遊,若強要去限定什麼反而失掉了隱喻的意涵。

也因此之故,許多時候在讀詩的過程中,往往會讓意識與潛意識,同時都活絡了起來。更有甚者,詩的意象、詩的本質,以及其所含括的詮釋空間,像是提供了一個讓意識與潛意識相互討論、交融的機會。雖然,文字的解讀往往容易回歸到意識層面的理解、但是詩卻常常遊走於意識層面之外。尤其是每一個文字所拼湊出來的意涵,在迷離的氛圍中飄蕩著,那一剎那,反而讓潛意識有了訴說的機會。所以,或許可以說,詩,遊走在文字與非文字之間,挑逗著意識與潛意識的界線。

更進一步分析,意識所主宰的理解,所關切的懂得,在詩的範疇裡往往容易受挫。然而,潛在裡渴望理解、渴望詮釋的心裡,卻又不願意放棄關於詩的意涵。於是,在依稀可辨的情境裡,人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回歸到潛意識的範疇去尋覓線索。意識對於文字的慣性牽引著潛意識的意念,意識對於文字的詮釋所經營的感受,則引發潛意識裡相同經驗的共生。許多時候,我們會想嘗試著將潛意識的意象拉扯到意識層面,但卻往往徒勞無功。相對於此,我們也常常強要用意識去詮釋潛意識,其到頭來卻反而容易陷入瞎子摸象的困境。然而,詩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不是讓意識與潛意識去相互解釋,而是讓兩者有了碰面的機會、對話的空間。意識那少有的迷濛,化去了潛意識的戒心,潛意識的活躍與協助,降低了意識的敵意。圖像也好、感受也罷,讓人在乎的或許不在是理解與否的片面。反而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共鳴,那鋪陳著靈魂的完整,更吟唱出靈魂的語言。

誠如楊照所言:「詩用不訴說來訴說,所以才能保留住那些一旦被訴說就破壞了的經驗與心情。用不存在來表達存在,有時是最能接近存在底層最迂迴卻又唯一的弔詭路徑。」遊走在說與不說之間,怕得是「說」,往往難以真切。存在本就迷離,強要去釐清,只是割捨掉存在的完整性。於是,用不存在表達存在,保留了言說的可能,同時也含蘊進來超越言說的處境。文字的侷限在詩的範疇裡被拆解了,因為潛意識提供了新的視野,那同時也是心的視野。因為完整、因為超越,所以靈魂躍升為主角。無怪乎,總有詩人說道:「詩,是靈魂的語言。」且讓我們藉由詩而去體會關於靈魂的點點滴滴吧!



延伸閱讀

關於這一系列文章的總覽

01、樹的哀樂

02、

03、清晨的訪客

avatar-img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63會員
145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的其他內容
面對死亡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要去直視死亡的迫近。尤有甚者,死亡對人的威脅,往往也透過親人的逝世帶來極其強烈的衝擊。《死亡與生命手記》是歐文・亞隆與瑪莉蓮・亞隆,這一對結褵六十載的夫妻,共同書寫而成的作品。
哀傷與療癒,森田童子與夏川里美,前者來自於1993年的記憶,後者源於2008的邂逅。相隔十五年,這不同的遇見,饒負深意。想問自己,關於生命、關於自己,這十五年釐清了什麼、觀照了什麼。思緒在歌聲中飛揚,一時難有定論。不過起碼這會兒,心裡滿是感激,因為感激所以分享這美麗的歌聲。
喜歡音樂與藝文活動,因為著迷於參與過程所獲得的許多感動與想法。內心總以為那感動不單可以化解忙碌生活的焦躁與不安,那想法更總是能拉扯出更多的反思。有了孩子之後,幾次帶著他們去觀看一些戲劇,更加震撼於藝文所帶給他們的影響。於是乎帶著他們一同觀賞表演、或者參與一些展覽活動,便成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撫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常遇見也是很不容易面對的課題之一,便是面對孩子的哭泣。由於我們成長的環境中,因為鮮少被教導如何去面對情緒,使得當孩子在哭泣,甚或是表現出其他情緒之時,父母很容易顯得慌亂。即便是面對著成人的情緒,許多人也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第一次看見這幅畫,是收到朋友寄來的明信片,習慣性地先觀看文字之後,才翻到背面觀看影像。也在那時深深地震懾於這幅關於海洋的圖畫。更感訝異的是這幅畫的作者,竟然是印象派中極為著名畫家的雷諾瓦。
    「什麼是愛情?」也許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甚或每個人所描繪出來的樣貌也不相同。更讓人感到慨嘆的是,也許許多人心中都藏著一份關於愛情的悸動,可在生活之中卻又離那樣的感受如此地遙遠。甚或,早已忘卻關於愛情的感受。
面對死亡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要去直視死亡的迫近。尤有甚者,死亡對人的威脅,往往也透過親人的逝世帶來極其強烈的衝擊。《死亡與生命手記》是歐文・亞隆與瑪莉蓮・亞隆,這一對結褵六十載的夫妻,共同書寫而成的作品。
哀傷與療癒,森田童子與夏川里美,前者來自於1993年的記憶,後者源於2008的邂逅。相隔十五年,這不同的遇見,饒負深意。想問自己,關於生命、關於自己,這十五年釐清了什麼、觀照了什麼。思緒在歌聲中飛揚,一時難有定論。不過起碼這會兒,心裡滿是感激,因為感激所以分享這美麗的歌聲。
喜歡音樂與藝文活動,因為著迷於參與過程所獲得的許多感動與想法。內心總以為那感動不單可以化解忙碌生活的焦躁與不安,那想法更總是能拉扯出更多的反思。有了孩子之後,幾次帶著他們去觀看一些戲劇,更加震撼於藝文所帶給他們的影響。於是乎帶著他們一同觀賞表演、或者參與一些展覽活動,便成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撫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常遇見也是很不容易面對的課題之一,便是面對孩子的哭泣。由於我們成長的環境中,因為鮮少被教導如何去面對情緒,使得當孩子在哭泣,甚或是表現出其他情緒之時,父母很容易顯得慌亂。即便是面對著成人的情緒,許多人也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第一次看見這幅畫,是收到朋友寄來的明信片,習慣性地先觀看文字之後,才翻到背面觀看影像。也在那時深深地震懾於這幅關於海洋的圖畫。更感訝異的是這幅畫的作者,竟然是印象派中極為著名畫家的雷諾瓦。
    「什麼是愛情?」也許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甚或每個人所描繪出來的樣貌也不相同。更讓人感到慨嘆的是,也許許多人心中都藏著一份關於愛情的悸動,可在生活之中卻又離那樣的感受如此地遙遠。甚或,早已忘卻關於愛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