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豐「創作起步走──現代詩入門導覽」講座側記

2022/09/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師大噴泉詩社
日期:2022年9月14日
時間:晚間7點至9點
地點:台師大國文系語文視聽室
「對你而言,『詩』是什麼?」台師大噴泉詩社本學期(2022上)的系列社課,由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首獎的陳其豐打頭陣,以「創作起步走」為題,帶領社員們進入到詩的世界。雖然可能曾經修習相關的課程,或者聽過其他詩人分享,但陳其豐建議在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之前,應該要先釐清自己「為何會被詩吸引」,畢竟「會想參加詩社,一定對詩有個基本的觸動」。
 
▍詩與我們
對陳其豐而言,「詩」是生活中令我們有所感觸的時刻;而這些時刻常常介於「可說」與「不可說」之間,詩人因而以文字描摹出心裡的圖像,將其傳達給讀者。透過這些圖像,不同讀者會獲得不一樣的感覺,而這正是讀詩、寫詩的有趣之處。
在這個訊息大量沖刷、資訊傳播快速的當代社會中,陳其豐主張「詩」應當抵抗廉價、俗濫、虛偽,畢竟「寫一首詩很慢」而「讀一首詩很快」,詩人要能寫出讓讀者長期思考的作品,從而有意識地存活。
藉由拆解表象、探索事物不變的本真,詩人因此能思索得比一般人更加地深刻。在這些有所追求的詩作中,往往存在著許多重要的命題;而這些被提出的問題可能被書寫過無數次、被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但從來都沒有統一的解答。「不如就讓這些問題留在詩裡,讓我們去更深地思索。」陳其豐說。
 
▍什麼(不)是詩
對於時常被用於評價一首詩寫得好不好的「準確」一詞,陳其豐主張是否「精準傳達此時此刻的想法」,就是判斷這些文字是否「準確」的標準。相較於「早已習以為常、俗濫的用法」以及「太過直覺的文句」,陳其豐偏好深入的思索歷程、「抵抗慣性」的詩,或是如羅智成言「去『化石化』」的詩。
「『直覺』的意思並不是『文字表淺』,」陳其豐補充,雖然詩與散文兩個文類都使用日常的白話文作為創作的媒介,但散文在整體的構思上大多採取「線性思考」,而「詩」則更有餘裕,「在敘事上可以採取跳躍、迴環的方式。」
什麼是意象?陳其豐指出,「意象」具有客觀、可尋的模式來判斷──羅智成認為「語言文字在讀者心中喚起的圖像」就是所謂的意象;朱庭珍的《筱園詩話》卷一寫道「意就是情,象就是景,或寓情於景,或觸景生情,或情景交融」;意象不同於「印象」和「形象」,而需要經過剪裁、鋪排、秩序化;《周易正義.明象》言「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得意在望象,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望也」;艾略特說「用藝術表達情感的唯一方式是找出一個『客觀對應物』。」
 
▍詩意在哪裡
以林煥彰的詩作〈我,胡思亂想〉為例:
一對青年男女,當街擁抱
──是一行詩。

…(略)…

美國飛彈轟炸巴格達市區,在電視螢幕裡瘋狂燃燒
──是一行詩。
 
我,胡思亂想,眼淚淅瀝嘩啦
──是一首詩。
八個畫面所組成的種種日常情境,在林煥彰眼中都可以「是一行詩」。林煥彰自陳,用這樣的方式寫作,希望能讓讀者「在當下就一一看到,自然也希望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於潛移默化」。
陳其豐以自己拍攝的幾張圖片「看圖說故事」,帶領現場的聽眾進行互動問答。「每個地方都有詩,有賴詩人以一根思維的手指指出,」陳其豐認為,詩人應當深度思考,畢竟詩意存在於生活各處:「最可惜的不是我們寫不出詩,而是沒有看到這些詩其實都在。」
 
▍如何閱讀一首詩
對於「讀詩」,陳其豐分享自己發明的「摸骨法」,透過感受詩中的肌理和步調來閱讀:「以感受為主,分析為輔;喜歡就繼續讀下去,不喜歡也不必勉強」。不過,他也說明這是他自己的方法,僅供大家參考,只要在閱讀之後能夠向別人說出自己「為何被打動/擊中」且「言之成理」,就是自己的「好詩」。
在閱讀的過程中,陳其豐推薦「反覆誦讀」,除了可以體會詩中的「音韻」,也可以從中觀察「關鍵詞」與「結構」。以陳顥仁的詩作〈掙扎〉為例,陳其豐帶領了大家討論為何重複,以及朗讀時「停頓」的差異:
風推我心底巨大的悲傷
風推我心底巨大的悲傷
頭髮都亂了
風推我心底巨大的悲傷
▍如何創作一首詩
經過前面的討論,陳其豐以「警句」、「標點」、「韻腳」、「複沓」、「迴行」、「發聲方式」、「平衡感」為切入點,提供給想要嘗試創作現代詩的聽眾。在講座的最後,陳其豐以楊牧《一首詩的完成》中的〈形式與內容〉作結──
我常常覺得文學創作說不上有什麼方法,和其他最高級的精神活動一樣。這事須由當事人隨遇而安,伺機為之,不斷調整角度去對付那些稍縱即逝的理念和意思,何況每一首詩的完成都是一個過程,一個迥異其餘的過程。我想這正是創作的快樂,詩所承諾給我們的永恆的快樂。
對你而言,「詩」是什麼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2會員
100內容數
從「文學小屋」、「雙週詩集出版導覽」到「風格與天氣」,轉載林宇軒在各處已公開發表的非文學創作類文章,歡迎自由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