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4|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藝術的推手,走入共生共榮的藝術產業——專訪青雲畫廊總監李宜洲

    回首北臺灣畫廊藝術聚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成幾個時期。早期畫廊聚集在臺北中山北路,多以外銷畫的方式經營;而忠孝東路上的阿波羅大廈曾進駐高達百家畫廊,更是許多藏家收藏的起點。九○年代後期崛起的華山藝文特區,成為藝術結合生活的熱門場域,常態性舉辦展覽、展演,也曾舉辦臺北藝術博覽會,然而隨著設計文創賣店、餐廳的進駐,並未如預期地發展為純粹的藝術聚落,其性質已然不同。之後,成立於 2014 年的大內藝術特區,試圖串連起大直、內湖一帶的眾多畫廊,成為全臺灣第一個且畫廊密度最高的藝術特區。而坐落於大直明水路上的青雲畫廊,走過二十多個年頭,由第二代李宜洲接手之後,更是開創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藝術家的墊腳石
    耳濡目染之下,李宜洲從小就對藝術產生興趣,自小學開始學畫。高中時期在畫室認識的詹喻帆,也成為他自己發掘與簽約的第一位藝術家,直到今日彼此仍是密切往來的合作夥伴。2010 年,從父親李青雲手中接下青雲畫廊,開始全心投入畫廊經營的李宜洲,將自己比喻為藝術家的墊腳石,「畫家很會畫畫,但是畫廊要很會看畫,甚至很會『說畫』。與其追求自己的創作,我不如想怎麼把我的藝術家墊得更高,只要這個藝術家成功了,我就與有榮焉。」他認為雖然畫廊做的是商業,但既然這個產業對藝術圈有貢獻,相信有一天畫廊、策展、藝評的發展歷程都會被寫進歷史,就像美術史、藝術家一樣,被世人看見。
    目前青雲畫廊的經營層面大致可分為三大區塊,除了策展、藝術經紀,也扮演藝術顧問的角色。李宜洲將四成的心力放在策展上,主要經營第一市場和第二市場,像是畫廊內部展覽、外圍的展覽合作與博覽會參與。而在藝術經紀層面,李宜洲嘗試過品牌合作、企業聯名等方式去推廣自家的藝術家,以多元的經營策略協助藝術家累積能量。在網路時代,僅經營藝術圈內是遠遠不足的,李宜洲認為只要不脫離藝術的本質,跳脫到藝術圈之外也會是可以經營的潛力市場。
    因此,青雲畫廊也針對教育及市場兩大部分去推動藝術顧問工作。李宜洲以美學推廣為目標,不僅在文化大學美術系授課、實行建教合作,為扶輪社等團體擔任講師,並且協助企業做內部教育訓練等等。他也為收藏家做完整的收藏規劃,除了推薦自己代理的藝術家,同時也幫藏家購買其他藝術家的作品,有些作品是為了規劃出藏家的收藏脈絡,有些作品則作為短期投資,隨時留意藏家的喜好與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
    畫廊內部展「物語系列」,周政緯個展與觀眾大合照。

    辨認出產業全貌,互助尊重形塑共榮生態圈
    李總監認為,視覺藝術產業可再分為上、中、下游,上游比較偏創造,例如畫家繪製作品,就屬於上游。以策展來說,藝術家先創作作品,中間有研究學者、藝評家、策展人等,更有藝術從業人員在幕後做藝術行政,實際執行面還有作品攝影、運輸包裝等種種協力組織,這些人員都是中游。接著,下游就是將展覽呈現出來,讓民眾與藏家能夠參與,其中也需要藉助媒體的傳播力量。「它是像河流的概念,上中下游並不是說誰的地位高、誰的地位低,把藝術這個生態給摸清楚才能看見全貌,辨認問題所在。」李總監提及,藝術產業裡有很多角色,除了畫廊、藝術家、收藏家之外,還有修復師、藝術基金、資料庫、藝術相關顧問公司、智庫等。
    李總監也提到,創作者不能過於自我中心,一個成功的藝術家背後有很多人都貢獻了一份心力,包含了撰述的藝評家、策展人、藝術媒體等等,大家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做事,互相尊重很重要。這些互相理解、尊重、互助的基本概念,李總監稱它為「藝術倫理」,包含了創作倫理、師生倫理、專業倫理、收藏倫理與學術倫理等等。「其實就象徵人品嘛!」李總監也直言,藝術圈的關係緊密,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懂得藝術圈的這種倫理學,你才能夠在藝術圈待得久。
    2016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亞太藝術,匯聚台北」為主題。
    2016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青雲畫廊將展場規劃為「抽象藝術」與「當代藝術」兩大區塊。
    2018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因應數位科技於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以「無形的美術館」為題。

    伯樂與千里馬,以獨到眼光尋找藝術文化座標
    參與過國內外大大小小的藝術博覽會,李宜洲發現臺北藝博會辦得很不錯,對於展商服務也做得很好,主動回應藝術家與畫廊參展上的需求,很多生意其實都是在藝博會上談成的。「在國外做藝術交流,不單純只是跑業務,我會和藝術同行交流,認識當地的藝術家和人脈、拜訪當地收藏家,也會找找看有沒有和我調性契合的畫廊,也許日後可以做藝術家交流展覽。」李宜洲也提醒,參與國際藝博會時可以選擇適時迎合當地市場,提供當地藝術市場感興趣的作品。而參加藝博會的收支至少要打平,這也正是為了下一次的出國征戰存取經費,才能帶領更多的臺灣藝術家拓展國際。
    作為優秀的藝術經紀人,李宜洲有自己的一套觀點。首先,除了對藝術的熱情之外,藝術經紀人還需要具備眼與手的能力,就像球探一樣,知道如何挖掘未經雕琢的璞玉,理解藝術家、並且幫助他們成長,使其成為閃閃發亮的翡翠。他以百米賽跑為例,若藝術家自己能夠跑50公尺,一個好的藝術經紀人就要幫助他跑完剩下的50公尺。但李宜洲也強調,經紀人並不是藝術家的助理,必須建立自己的權威性,以專業讓人信服,藝術家才會放心地把自己交付予你。
    其次,藝術經紀人彷彿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不僅要能文能武,掌握藝術圈核心的資訊來源,也要懂得經營藝術圈,拓展人脈。更重要的是,必須找到對的方式與藝術家相處,並且提供他良好的資源和創作環境,當藝術家感覺自己被理解了,彼此就能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模式。雖然目前臺灣的藝術經紀生態尚未發展成熟,除了畫廊以外,不少經紀人是以個人工作室的方式承攬下所有的事。「敢夢、敢想、敢得到!」李宜洲不免期待這個產業日漸茁壯,這句話也恰好解讀了他對這份工作的期許。
    談到藝術市場與趨勢的判斷,李宜洲認為前提是必須了解全球的藝術文化潮流正在往哪裡走。「若你經營的是臺灣的藝術家,你要了解藝術家在全球站在什麼樣的相對位置,而這個相對位置和概念,就是文化座標。」有趣的是,他認為趨勢可以超前,但不能超前太多,否則過於前衛以致無法被大家接受,實在過於可惜了;但在學術或實驗性的展演空間,藝術家就能夠盡情地發揮。前衛的創作也是一種累積,作品誕生後須佐以完整的理論與文字論述,才能奠基藝術文化的層層基石,最後形成一面不輕易倒下的牆。
    代理藝術家作品|詹喻帆|融古入今系列版畫(共六款)|2018|54.5x39cm(單件)|絹印版畫
    代理藝術家作品|詹喻帆|The Collector|2019|130x162cm|油畫

    站在年輕藝術家的身後
    長期著迷於雕塑的李宜洲,為了大力推廣臺灣的年輕雕塑家,8 年前開始籌辦「雲.想.藝雕塑聯展」。因為早期曾代理年輕的雕塑家,他在互動的過程中察覺對方的迷惘。即便到了當代,雕塑藝術市場仍被少數幾位知名雕塑家瓜分,這些年輕人在其中找不到一席之地,可能得要為了生活,幫廠商大量生產佛刻或泥塑。李宜洲心想,若沒有人培養當代藝術的雕塑,怎會有下一個朱銘出現呢?於是他透過籌辦聯展,幫助這些年輕雕塑家一步步學習成長。這些年,有些人離開藝術圈,有些人繼續創作,李宜洲並不為此感到灰心,反而決定繼續將這個展覽辦下去,因為對他來說,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而文化部提供的駐村、展覽或出版計畫等補助計畫,李宜洲也給予正面評價。他突發奇想地笑說可以辦一個「菁英培訓計畫」,在藝術市場上挑選出具備各方面能力的前50 名年輕藝術家,實行重點培訓,讓這些藝術家能夠在國際上競爭。目前民間單位如天美藝術基金會,也會定期帶藝術家出國參訪交流,這些也是值得公部門借鏡的範例。
    有鑑於現在藝術圈舉辦徵件展的熱潮,李宜洲卻坦承自己對於這件事是猶豫的。「雖然這可以減輕藝術行政上的負擔,我們只要負責篩選就好,但我還沒有辦法很明確地歸納出合適的篩選指標,也會擔心造成年輕創作者的受挫。」也因為這樣,他寧可和大家做朋友,由他主動出擊,挑選一些藝術家舉辦聯展。這幾年他也規劃不同主題的聯展,也開始與幾位 30 世代的策展人羅禾淋、林浩宇、簡麗庭合作,與他們產生連結,進而活絡藝術圈。看著這些年輕的藝術家和策展人,李宜洲甘願站在這些新星的身後,給予強大的後援。有朝一日,這些新星將會升起、遍布整個夜空,持續用溫暖的光照耀著藝術領域的每一個人。
    代理藝術家作品|林浩白|眾 像|2014|128x128cm|油彩木板裱麻
    代理藝術家作品|朱書麒|異界風景-那遠在天邊的期待|2017|112x145.5cm|油彩畫布
    代理藝術家作品|林浩白|6月30日的午後|2019|112x198cm|油彩木板裱麻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北辰》刊物 Vol.2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見域工作室 圖片提供|青雲畫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