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大展「李義弘:回顧展」──山水畫觀賞經驗如何應用於文學創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李義弘:回顧展」主視覺圖。©TFAM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義弘:回顧展」主視覺圖。©TFAM臺北市立美術館。


趁展期最後一天跟朋友去看畫展,心靈大受震撼,還好沒錯過。

作為一介宅女,要我冒著展期最後一天人擠人的風險(所幸實際上沒有),也要去看的畫展肯定擁有無窮魅力──事實上,先後有三個人向我推荐這場畫展,他們分別是藝術版主編、美術老師、資深出版人,於是打動我的心,讓我覺得非去不可。

去時幸運遇上導覽,讓我這個大外行對山水畫的美好,也能領略一二。

我驚訝地發現,原來畫作表現也有和文學寫作相似之處。若能將畫作「取景」的功力應用在寫作上,或許能「另闢蹊徑」,用更出眾的描摹技巧寫普遍的主題,創作出新的東西(個人認為,與其找新主題,不如找新視角,比較實際)。

這篇心得將簡單梳理我的收獲。


傳統與現代‧時間與空間

「我的領域是水墨創作,我從傳統步入當代的繪畫領域,就像人的成長隨著時代轉變而演進一樣的自然。」──李義弘


李老師生於一九四一年,是臺灣戰後第一代水墨藝術家。

臺灣水墨畫在一九五○年代以降,主要繼承並延續中國藝術史的傳統。李老師於一九六○年代前期進入學院,正處於以「國畫」為「國粹」的年代。

李老師一方面在傳統山水的範式基礎上,融入個人想像,作為造景依據;另一方面也遊歷四方,足跡遍及臺灣南北、離島各地,採集實景作為自創景觀的發想。他在傳統山水和如史實風景之間,揉合想像並再現景觀,造景和寫景相輔相成,鋪奠出別開生面的雙重創作途徑。

一九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興起,藝術界也掀起回歸鄉土的熱潮,李老師更常態地根據實景作畫,將鄉土景致繪於畫中。

一九八○年代後期,隨著臺灣社會民主化和自由開放,李老師有更多遊歷海外名勝的機會,像印度北部、喀什米爾、尼泊爾(「喜馬拉雅山」成為當時創作的核心主題),還有中國南北,乃至瑞士和美國……。


上述是我整理自導覽書的內容。

實地欣賞畫作,這些介紹連我心中十分之一的感動也無法捕捉,它們卻是相當重要的背景脈絡,直指「回顧展」的意義──藝術家畢生之作,同時聚集在某個空間,而策展人用心梳理脈絡,帶領觀眾一窺個人生命史,也乘著時代的脈絡遊歷畫家經驗過的山川風土。

有個人也有時代,有傳統也有現代,有時間也有空間,在在讓我覺得美極了。因此,李老師的作品才形成「活」的藝術,能夠感動人心。

加倍迷人的,是這般「時空的互文」不只發生於美術館展廳,更表現在畫作中。我試舉一些印象深刻的表現方式或作品。


「空間」來說,畫家想表現崇山峻嶺何其高,與其畫出奇岩絕壁,不如以雲煙繚繞表現,使山嵐遮掩處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讓景無限延伸。

這就好比作家寫一個魅力十足的人物,不正面寫他有多迷人,而是藉由其他角色的反應凸顯其特殊之處;這也猶如杜甫在〈春夜喜雨〉寫「曉看紅溼處」的筆法,不把主題寫盡寫明,卻用更高明的方式淋漓達意。

再說「時間」,所有藉景物變化描繪季節遞嬗的畫作都是這麼回事,不及備載。其中,李老師以古典文學為創作發想,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王禹偁〈黃岡竹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秋聲賦〉、韓偓〈冬日〉、陶淵明〈桃花源記〉等,畫出自己的四季,畫裡畫外都是時空的交織,美而又美。

本人翻攝自導覽書

本人翻攝自導覽書


本人翻攝自導覽書

本人翻攝自導覽書


此外,〈臺南孔廟〉(1978)地點雖為古蹟,李老師卻刻意讓畫中人物穿上現代穿著;還有用水墨技法畫〈瑞士山居圖〉(1983)、《鄉野偶掬》(1987),以非傳統山水畫主題的景物為題,也是同理。

李義弘,〈臺南孔廟〉,1978/本人現場拍攝

李義弘,〈臺南孔廟〉,1978/本人現場拍攝

李義弘,〈瑞士山居圖〉,1983 ©TFAM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義弘,〈瑞士山居圖〉,1983 ©TFAM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義弘,《鄉野偶掬》,1987/本人翻攝自導覽書

李義弘,《鄉野偶掬》,1987/本人翻攝自導覽書

李義弘,《鄉野偶掬》,1987/本人翻攝自導覽書

李義弘,《鄉野偶掬》,1987/本人翻攝自導覽書


在「時空」的描繪上,最讓我震撼的非〈玉山行〉莫屬;此畫若說是李老師的代表作,我認為當之無愧。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高山」是「縱」的概念,然而〈玉山行〉長達二十五公尺,畫作是「橫」的構圖。李老師採用這種表現方式,我想不只有實際展示空間的考慮,像這樣「時間/空間互相表現」的手法更讓人拍案叫絕。

我觀賞畫作時,隨著長卷畫面的推展自然挪動腳步,彷彿親身跟著李老師攀爬玉山,目睹未曾見過的高山風景。藉由植被的變化感受高度的變化;再隨著高度上升,畫中一下子有山煙彌漫,一下子有遠處殘雪的山峰,接著又有遒勁的玉山圓柏和嬌媚的玉山杜鵑……觀眾即知快要攻頂,再見綴有金色顏料的山脈,彷彿朝陽的恩慈,預示著旭日的東昇──果不其然,畫作最後,是美不勝收的日出。

李義弘,〈玉山行〉(局部),2007 ©TFAM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義弘,〈玉山行〉(局部),2007 ©TFAM臺北市立美術館。


我想,無論「以時間表現空間」「以空間表現時間」,都非常有趣;再想起近期寫完的小說,我不知不覺這麼「玩」起來,實在很過癮。

不過,這也要考慮創作形式的種類,無論是畫作、電影、文字、漫畫、舞臺劇……每種形式有其表現的局限,但也有表現的長處。

任何領域的創作者,形式與作品內涵一起考慮,大概算是基本素養吧。


寫景與造景‧再現與想像

作畫像寫作,就算實地取景,實際上描繪下來,已經成為「翻譯」,是一種「再創造」,這也是畫作何以不等同攝影的「寫真」。

所以,對我來說,「寫景/造景」「再現/想像」是密不可分的,取決於創作者如何詮釋,採取何種角度,又以何種心境下筆。既然創作的過程如此,那麼作品之於觀眾/讀者的影響,不只是直接的「美」的感受,更從中汲取了看待世間萬物的「觀點」。

比如我看李老師的筆下的鄉土風景,我發現我獲得了新的眼光,好回頭去看彰化老家的古厝和三合院;我看稻田和果樹的視角也變得不同了,分明是尋常之景,從小看得都膩了,現在卻因為藝術家的畫家,催生出「鄉土之美」的感受,多麼神奇呀!

還有,在〈燁燁四月〉(1988)中,畫家不用灰色表現屋瓦下的陰影,而是選用藍色,好和樹梢的紅色對比,讓白牆更顯白,也讓我著迷不已(看吧,畫畫不只是單純「寫景」而已)。這「招」用在文學創作上,肯定是十分讓人印象深刻的「映襯/對比」。


李義弘,〈燁燁四月〉,1988/本人現場拍攝

李義弘,〈燁燁四月〉,1988/本人現場拍攝


這場畫展帶給我的感動和啟發還有很多,但我最好就此擱筆,學習山水畫「留白」的精神,讓其餘的「盡在不言中」。

欣賞水墨名家李義弘老師的作品,這篇心得卻盡談寫作之事,把大師的大作做為己用,實在不好意思。只是論畫作鑑賞,我肯定不及行家,與其班門弄斧,不如以個人經驗跟這場畫展締造更獨一無二的連結。

這麼一來,當我寫作,我將恆常銘記這些畫作對我的啟發。儘管展期結束,它們依然存於我心中的美術館,光彩奪目,不墜不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鴿白妮的沙龍
45會員
103內容數
鴿白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3/20
《馬克的完美計畫》(The Honest Truth)無論從小說情節,或其精神意涵而言,都是一部「絕處逢生」的故事。馬克,一名年僅十二歲的少年,大半人生都在抵禦病魔,生命對他而言如此脆弱,人們彷彿生來就大步邁向死亡……
Thumbnail
2024/03/20
《馬克的完美計畫》(The Honest Truth)無論從小說情節,或其精神意涵而言,都是一部「絕處逢生」的故事。馬克,一名年僅十二歲的少年,大半人生都在抵禦病魔,生命對他而言如此脆弱,人們彷彿生來就大步邁向死亡……
Thumbnail
2024/03/20
兒童離家的冒險故事,不難聯想到童書著名的「情節公式」之一:「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不過,離家主題儘管普遍,隨著細節的不同,依然可見每部作品的特殊之處:小主人公來自哪裡?何故出走?目的地是何處?與誰同行?途經哪些困難,又如何克服?還有,作家怎麼著筆,又怎麼詮釋這趟歷程?
Thumbnail
2024/03/20
兒童離家的冒險故事,不難聯想到童書著名的「情節公式」之一:「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不過,離家主題儘管普遍,隨著細節的不同,依然可見每部作品的特殊之處:小主人公來自哪裡?何故出走?目的地是何處?與誰同行?途經哪些困難,又如何克服?還有,作家怎麼著筆,又怎麼詮釋這趟歷程?
Thumbnail
2024/03/19
這個故事與羅德.達爾收錄於成人短篇小說集《啊,美妙神秘的生命》一書中的〈世界冠軍〉基本上是同一個故事,只是一個面向小孩,一個取悅的是大人。而作家預設並期望的讀者,是文本呈現而經作者建構的讀者形象,稱為「隱含讀者」(implied reade)。那麼,同一個故事作為兒童版與成人版,它們有何異同呢?
Thumbnail
2024/03/19
這個故事與羅德.達爾收錄於成人短篇小說集《啊,美妙神秘的生命》一書中的〈世界冠軍〉基本上是同一個故事,只是一個面向小孩,一個取悅的是大人。而作家預設並期望的讀者,是文本呈現而經作者建構的讀者形象,稱為「隱含讀者」(implied reade)。那麼,同一個故事作為兒童版與成人版,它們有何異同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分享對作者李惠貞老師作品的喜愛,書中探討文學系畢業在社會中的掙扎,以及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強調接受真實的自我,找到個人的光。
Thumbnail
分享對作者李惠貞老師作品的喜愛,書中探討文學系畢業在社會中的掙扎,以及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強調接受真實的自我,找到個人的光。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作為定居台灣後的第一本現代詩集,廖偉棠的《劫後書》有著重量級的表現。這裡的「重量級」不僅在數量上,詩作的深度也實實在在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可視為當代詩人「文史轉譯」的寫作典範。
Thumbnail
作為定居台灣後的第一本現代詩集,廖偉棠的《劫後書》有著重量級的表現。這裡的「重量級」不僅在數量上,詩作的深度也實實在在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可視為當代詩人「文史轉譯」的寫作典範。
Thumbnail
大陸書畫大師范一夫 泉壑寄意 台北首次個展 國瑞集團林博文先生受中國書畫大師 范增之 邀,替其公子范一夫國瑞集團董事長林博文范曾大師之長公子范一夫辨展成功。 范一夫,男,1963年出生於北京,是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書畫家、詩人范曾之子,幼年開始師從國畫大師劉繼卣先生學習工筆重彩,專攻鳥獸、仕女;繼而師
Thumbnail
大陸書畫大師范一夫 泉壑寄意 台北首次個展 國瑞集團林博文先生受中國書畫大師 范增之 邀,替其公子范一夫國瑞集團董事長林博文范曾大師之長公子范一夫辨展成功。 范一夫,男,1963年出生於北京,是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書畫家、詩人范曾之子,幼年開始師從國畫大師劉繼卣先生學習工筆重彩,專攻鳥獸、仕女;繼而師
Thumbnail
今晚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李澤厚先生 然後一查才發現李先生去年過世了
Thumbnail
今晚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李澤厚先生 然後一查才發現李先生去年過世了
Thumbnail
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02.《策展詩學:教育、諸眾與民主之後》 03.《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 04.《臂距之外:行政法人博物館的觀察》 05.《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 06.《藝術史學的世界觀:從宮布利希與葛林柏格到阿爾珀斯及克勞斯》
Thumbnail
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02.《策展詩學:教育、諸眾與民主之後》 03.《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 04.《臂距之外:行政法人博物館的觀察》 05.《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 06.《藝術史學的世界觀:從宮布利希與葛林柏格到阿爾珀斯及克勞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