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他們在 New York Bar 對上了眼。異地遇同鄉,年齡雖父女差,卻異常投契合拍,認識兩天就可互相嘲諷、分享趣事、談天説地。原本孤獨的兩個泡泡碰上彼此,頓時溶爲一體,變囘原來的彩虹透明,融入一直在背景靜候著的東京。二人找到彼此後,這陌生之地頓時變得好玩親密,大家亦開朗起來。他們熱鬧遊走夜東京唱歌看艷舞,狂奔於燈紅酒綠、車水馬龍之間,登上計程車闖入當地夜生活探險,相約小酌燒酒壽司,浪漫到醫院看病。They had so much fun,氛圍是片頭那條透視内褲曖昧的蜜桃色。
而全片最有明顯劇情,應是二人凌晨敞開心扉,平躺床上長談心一幕事,細節拍得非常有趣。她問, does it get easier?他本來答 no,但她看似不悅的望了望他,他就立即改口風說 yes,多溫柔。她微笑嘲諷他:oh yeh? Look at you。然後他説了全片最有意思的一句話:
The more you know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want, the less you let things upset you.
這句很妙。Bob 沒有説,不要擔心、船到橋頭自然直,或你還年輕那些敷衍話,而是看穿 Charlotte 想做藝術又覺得無從入手,對凡事帶著一絲不甘不屑的真正原因,是她還沒清楚理解自己是誰,有什麽欲求。東京只是個幌子,人缺乏安全感,無論身處何地亦感迷失。對自我身份認同模糊,自然沒自信。沒自信,自然將不快情緒投射周遭,從而感到寂寞。而 Charlotte 如此年輕,迷失是自然不過的事。
其實每人一生下來就孤獨(alone),不過寂寞(lonely)與否是個選擇。經過無數迷茫懊惱、反思反芻,有朝一日你會發現,原來人人都在孤獨地掙扎,自己毫不特別。亦幸好毫不特別,才感同身受到他人的痛楚,從而開始對別人與自己寬容,學懂尊重和理解人類共同擁有的情緒感受。當你能真正與自己和解,自然不會懷疑自己,不再與別人競賽,能夠全心追隨所愛,與他人建立具意義的關係。Ironically,只有接受人本孤獨,自己毫不特別這事實,寂寞才會隨之消散。在那階段來到之前,迷失是必修課程,而能在迷霧裏遇上一個人跟你説,You'll figure that out. I'm not worry about you,何其溫暖。
出乎觀衆意料,電影由頭到脚充滿 sexual tension,二人卻由始至終沒有超越肉體界綫,只有她略略碰過碰他胸口,他又輕輕摸過摸她腳踝。最後二人街頭道別,亦只有嘴邊一吻,耳邊輕呤。成熟理性的兩人都不願以世俗的七情六欲,破壞如斯罕有珍貴的心靈交流,驚動對方的生活狀態。
這也許是《Lost in Translation》最 brilliant 之處,就是掌握好距離感。連結尾 say goodbye 咬耳朵的戀人絮語,也故意不讓你聽見。像是對觀衆說,這是屬於二人的秘密,none of your business。人與人之間就是存在這樣的距離,and it's okay。我們孤獨,但不一定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