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8/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畢設週記-零貳

宜蘭之旅
其實去宜蘭除了看案例外最主要的是喜歡整座城市的氛圍,想讓自己好好充個電,特別喜歡從高處望眼整片自然景觀以及上面的文明的痕跡背後映著蔚藍的海景。對於身處台南的我來說已經覺得台南很大都市了,每逢假日都會想往自然奔走。
因此好奇為什麼所有動物裡只有人類會想用鋼筋水泥來將自己與大自然阻隔開來,動物的本能好似都喜愛並與自然為伍,感覺對於這個地球環境中,人們顯得特別格格不入(喜愛住在遠離自然的文明裡、喜愛食用加工食品等、用繁忙的社會系統讓人們過著機械般的文明生活),看似過的很舒服的生活卻早已陷入某種循環之中。
建築之旅
這次去看的案例包括了羅東文化工廠、長老教會、礁溪戶政事務所、櫻花陵園、渭水之丘,其中最主要想看的案例是櫻花陵園以及渭水之丘,分析其中地景以及宗教建築的實例。
先從自己最直觀的感受說起好了。櫻花陵園分為墓園區域以及觀景區域。其中觀景區域是坐落於橋下的空間,遠看只是一座普通不過的橋下步道,隨著靠近步道的距離會導致角度的不同更能深入建築以及造型的全貌。就好像是如果今天你對這建築不感興趣時,它就只是坐落在環境之中一點也不會影響整體景觀以及引人注目,但若你今天使用建築時才會深路其中感受到它的存在與活力。認為這就是所謂成功的Landscape狀態了吧。
雖為陵園空間,也是吸引很多遊客來朝聖,但遊客往來之餘卻不會影響整體空間的莊嚴感。好奇到底是因為建築的成功還是因為山景的美麗而成功的使一個墓園空間能夠真正的讓人願意來使用。
櫻花陵園觀景區-原本以為會是很普通的步道。
橋下步道-走到深處後因為角度的不同牆面以及圍欄會直接形成一個框景框出整片的蘭陽平原。
櫻花陵園遊客中心-建築配合後面山勢,不軒賓奪主的座落於山林間,好似與基地關係本該是如此。
渭水之丘-依山傍水之勢加上墓園空間讓人肅然起敬。
渭水之丘-雖然莊嚴,遊客卻依舊願意前往。
意外衝浪
原本說好一個人的旅行,錯在使用了社群軟體分享在宜蘭的照片,成功的吸引了邱姓J同學隔日從台北騎車殺過來。然後兩個男生、夏天、宜蘭、海邊等等關鍵字驅使下,決定前往烏石港嘗試衝浪。
烏石港位於宜蘭頭城區,除了適合衝浪的海灘以外,背後的山上有外澳飛行傘基地,前有龜山島。所以在海面上等浪時可以同時看到路上有人在玩滑板,天際線上有一朵朵的飛行傘,海面上除了衝浪的遊客以外還有往返龜山島的船隻。其實蠻有趣的,算是另類使用自然資源的一種極致吧?
衝浪其實比想像中的有趣,在等浪的前夕,大家都各自享受著與浸泡在海水上的時刻,有人聊天有人放空發呆也有人觀賞著景色。當身後就有等待的浪花到達時才是關鍵,需要在幾秒之間做出選擇,該是追浪或是繼續等待。當你成功追到浪時,又要看時機以及技術是否可以讓你成功站起享受著那幾秒鐘的歡愉。等浪過程快則十來分鐘久則要半小時起跳,於是當發現時已經多處曬傷了。
與邱姓J同學合影。
當天晚上入住在礁溪某溫泉旅館,原本想說可以好好想受溫泉帶給我短暫的健康假象,但因為整日的曬傷加上大腿在衝浪板上無情的摩擦,將小腿小腿浸泡在那滾燙的熱水中已經是極限中的極限了。
隔天帶著曬傷的我們決定展開避暑之旅,直奔山間的小溪步道,順著步道以及溪水瀑布而悠哉於山林之間。
J同學為了照片而展現過人之毅力。他觀察山水之美,我觀察他。

讀物心得
液態現代性-偶然間看到本書中的論點覺得有趣部分,就先行紀錄下來。
1.將 〈固態/液態〉 比喻為 〈現代/後現代〉
現代主義追求的是一種完美狀態;現在看來卻沒有所謂的終極狀態存在,只有無止盡的完善。〈液態〉:不佔據固定的空間時間,無法長時間維持一個形狀,而是處在時時要改變的狀態。
2.將 〈主觀/客觀〉 比喻為 〈現象/本質〉
生活在奴役中的人們因為見識不足字人屬於自由且過的不錯而放棄追求更好的機會,沒能力看清事物的本質,需要強迫引導使其體會〈客觀〉。
3.現代〈社會接納批判〉比喻為〈拖車營地〉
駕駛來到營地各有安排,不希望業者干涉,作為條件交換,車主也不干涉業者的權威以及管理模式。付錢後車主有權要求提供所承諾的服務;如果沒得到應得的承諾,他會要求業者改善或是私底下流傳差評,但他們不會質疑業者管理的哲學又或是協商式負起管理的責任。
4.〈公共議題〉/〈私人議題〉
公共議題就是一般民眾(沒有特殊身分地位權力)為了爭取權力而匯聚共同而非私人的需求;如有地位者(特殊身分地位權力)則可以任意追求自身嚮往的自由而不需要妥協。

腦洞更新-本周議題思考

1.葬禮文化
歐美對於死亡態度相對於我們來說是更開放,認為要從西方文化說起。
基督教文化中,偶像崇拜是不被允許,人的靈魂死後是直接面對上帝,所以不同階級的喪禮都是一切從簡,在聖經中是沒有輪迴觀念,而是相信永生,人的靈魂或是其意識是不會因為肉體的衰亡而受損的。那也是因為這樣他們對於亡者的離去雖然不捨但卻又是某種層面上正向的態度。
土葬對於歐美國家(基督教、穆斯林)是種特殊文化;相較於此台灣因為土地限制的關係對於亡者的處理態度更加的開放(土葬 火葬 海葬 樹葬 燒成鑽石等),但儀式感卻更為繁瑣以及保守,認為這是一種矛盾的現象。另外可以加以討論或是思考對於亡者的紀念方式是否可以以其他種更開方的模式進行呢,認為要從華人文化的祭拜文化中抽絲剝繭來討論下一步可能性。
2. 城市為何
為了討論為何人類要趨之若鶩的住在非自然之中,我想先從城市討論起,也許這沒辦法變為我的設計議題,只是好奇其中關係,到底我們是選擇住在其中還是囚禁於文明之下。
定義
  • -城(城牆圍繞著行政區域)與市(貿易之地)原為分開的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轉變為現今無城的市
系統
  • 1.經濟子系統:經濟資源分配,財富的生產與分配
  • 2.政治子系統:權力的行程,分配責任作用
城市的三種空間類型
  • 行政空間-政治及城市中心
  • 實體空間-urban(隨著城市發展一直在變動)
  • 職能空間-通勤範圍
何謂城市化
  • 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轉向城市型的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且城市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當前世界城市化的特點
  • 增長快速
  • 發展主流已從發展國家降至發展中國家
  • 人口集中至城市,使大城市在現代社會中屬於支配地位
這樣看下來感覺,城市化似乎是一種必然,集結資源共同生存的方式,但假設我們是自願住在所謂的便利的文明城市裡,那為何親近自然的行為反而對人類社會來說是一種度假放鬆的象徵呢?還是我們也只是被困城市的大籠子裡猶如貓狗被關在籠子之中渴望著跳脫出來。
又為什麼人類在身體最健康的時候選擇日復一日的工作,渴望退休後(身體機能下降)可以到處遊山玩水、回歸家鄉(返回自然)。看似高度發展的我們卻以最不合邏輯的方式生活著。感覺有很多處可以討論些什麼卻又不知何處下手的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