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理財,更應該持有信用卡

想理財,更應該持有信用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前提到信用卡,總是聯結「卡債」的負面印象,很多理財專家在提出建議時,幾乎是傾向不要擁有信用卡,認為持有信用卡就是擴張支出能力,信用卡會讓人變窮。儘管銀行經常端出福利,很多人仍是認定所謂福利也只不過是穿著甜美滋味糖衣的危險毒藥罷了。

覺得花錢就是要花現金才會感受到痛感,這份痛感才能警惕自己要謹慎節流。其實我覺得在金融科技發展愈盛行的時代,我們會愈來愈習慣用「數字」去詮釋金錢流動,領薪水大多是銀行匯款,繳房租、房貸等也可以用帳戶轉帳扣款。此外,搭車、小額支付也愈來愈傾向於使用悠遊卡、一卡通等儲值卡作為支付工具,最近幾年,行動支付也是做得風生水起。愈來愈少的機會摸到現鈔、硬幣,是漸進式在發生的事,所以認為「要實際付出實體現金才能感受到花錢的痛感」的這個想法,我覺得是應該要修正的。在有交易行為的當下,不管用何種方式支付,都要意識到自己正在花錢,才能做到節流。

上一段是我過去曾經聽到的觀點,我在此作為反駁。我認為只依據過去舖天蓋地的卡債、卡奴新聞而懼怕信用卡,甚至不願意瞭解信用卡對於理財的好處,是相當可惜的事。不管是何種理財工具,錯誤的並不是產品項目本身,而是使用的人用錯誤的觀念在操作它,錯誤的用法導致錯誤的結局,卻一味怪罪在工具本身,實在是很遺憾。

以下是我覺得想要學會理財,更應該持有信用卡的理由。

分期付款零利率

低利率房貸都可以分20年、30年期付款,為什麼要排斥0利率的信用卡分期付款呢?錯誤的不是分期付款,而是商品的本身是不是消費者需要的物品,以及其總價是不是消費者個人能力合理可以支付。

如果家裡有大型家具壞掉,例如:洗衣機、電腦⋯⋯等,必需購買新的,而且不買新的會造成生活困擾,可是臨時支出會打亂這個月的資金規劃,為什麼不考慮就用分期付款0利率的選項減輕該月的赤字情形呢?若是必需品,而且總價也是可以支付的,只要銀行裡擁有可以支付這筆總價的存款,其實分期付款0利率是很棒的選項,此外,大型家電通常通路和銀行會有滿萬送百送千的合作活動,一些回饋金也是不無小補。

大部分人抨擊分期付款,主要原因是很多人錯誤高估自己實際能力可以支付的金額,甚至用來買不切實際的高價奢侈品。分期付款不應該視為對未來舉債,而是現在我能全額付清的商品,延後在未來六個月、一年分次繳清,讓目前擁有較多的現金作應用。

檢視支出

銀行帳單都會列出明細,對於懶得記帳,或是記帳很無頭緒的人,每月都可以透過帳單再次檢示支出。銀行的線上版也多有提供支出比例,依據消費店家登記類別推估消費概況,甚至還有圓餅比例圖,我認為在省視自己的消費情形也是很好的輔助工具。

我個人是會認真拿著每次消費簽單逐一核對帳單的支出項目,這時候也可以順便反思每筆消費的合理性。

紅利、現金回饋

我個人最推薦使用信用卡的原因莫過於刷卡後銀行端的反饋,本人更是偏愛現金回饋,折抵下次帳單消費,甚至前幾年還有間銀行推出現金回饋到銀行帳戶,不必擔心下期不消費就吃「歸零膏」。在Line point卡推出後,回饋Line point點數也是我喜歡的選項,因為Line point沒有期限,是存在Line app,未來信用卡優惠變差想剪卡,也不用考慮要先將剩餘的現金回饋或紅利處理完畢才能剪卡,而且Line point可以抵消費的商家也挺多的。

以目前來說,現金回饋要找到2%以上的卡,選擇還挺不少的。以一年刷卡金額總計十萬元粗估,若是使用2%的信用卡可以拿到2000元的現金回饋,很多小資族一天平均薪資可能都不到兩千元了。善用信用卡支付日常生活必需消費,還可以省下一天薪資,對於理財可以說是不無小補。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若是能善用信用卡,並且持有正確觀念,每個月一定都要全額繳清(我們用信用卡是為了賺銀行的回饋金,而不是要給銀行利息錢。),信用卡其實是很好的理財工具。錯誤的永遠不是工具,而是不會善用工具的人。

avatar-img
MS. Leona(茹)
95會員
328內容數
雖然才短短三十載的平順人生, 但確有許多煩惱。 如果的事,如果當年怎麼做,當年怎麼想, 可以造就今日不同的我嗎? 無論如何,明天依舊會吹著明日的風。過去的我,無論再細小的事,都形成今日的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S. Leona(茹) 的其他內容
關於租房還是買房,根據年齡、際遇、所處環境、金錢價值觀、口袋深度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身分處境不同,不能足一而論。 但,有人堅持租房永遠比買房划算,以我在2019年婚後的6年租屋經歷來說,絕對是我深度不認同的觀點。 租房子比較省錢? 在剛結婚的時候,我也以為租屋是省錢的選擇。 以當
為什麼到了房市高點,我們還是決定買房了? 前文所提,我們在三年前(2021年)便開始請房仲幫我們帶看房子,其實在更早之前(約2019),我就有單槍匹馬去看幾間預售屋的經驗,也曾在591找租屋覺得心煩時,順便看了賣屋簡介,算是鍵盤看屋了好一陣子。 因此,在2021年因為家庭成員增加,決定實戰買房,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對夫妻在結婚後的三年內看房的心路歷程,及其對於購房的心理掙扎與轉變。雖然在高漲的房市中,他們曾因害怕價格過高而遲遲未能下手,最終因為出現符合預算且雙方都喜歡的物件而決定購房。文章也提及瞭如何看待債務及通膨影響,並強調購房應以自身需求為導向,而非盲目跟隨市場潮流。
關於租房還是買房,根據年齡、際遇、所處環境、金錢價值觀、口袋深度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身分處境不同,不能足一而論。 但,有人堅持租房永遠比買房划算,以我在2019年婚後的6年租屋經歷來說,絕對是我深度不認同的觀點。 租房子比較省錢? 在剛結婚的時候,我也以為租屋是省錢的選擇。 以當
為什麼到了房市高點,我們還是決定買房了? 前文所提,我們在三年前(2021年)便開始請房仲幫我們帶看房子,其實在更早之前(約2019),我就有單槍匹馬去看幾間預售屋的經驗,也曾在591找租屋覺得心煩時,順便看了賣屋簡介,算是鍵盤看屋了好一陣子。 因此,在2021年因為家庭成員增加,決定實戰買房,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對夫妻在結婚後的三年內看房的心路歷程,及其對於購房的心理掙扎與轉變。雖然在高漲的房市中,他們曾因害怕價格過高而遲遲未能下手,最終因為出現符合預算且雙方都喜歡的物件而決定購房。文章也提及瞭如何看待債務及通膨影響,並強調購房應以自身需求為導向,而非盲目跟隨市場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