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9/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淺談聲音對影劇作品的重要性

前陣子台灣陸續出了幾部講聲音後製的紀錄片,分別是《擬音》以及《電影音效傳奇:好萊塢之聲》。之前因為聊天時聽說Scorsese的《蠻牛》(Raging Bulls)裡拳擊的音效在後製完後隨即銷燬,才明確意識到電影作品中的音效未必就等於現實生活中的聲音,所以後來都會比較注意聲音這塊。 電影音效傳奇:「好萊塢」之聲
兩部都有些可觀之處,但著眼點不盡相同。《電影音效傳奇:好萊塢之聲》用編年體的方式講述了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音效重大里程碑,其中自然不乏許多大家耳熟而詳的大作。而且由於科幻片是少數只有在健全電影工業體系下才有辦法拍攝的類型,而科幻片既然就是在建構一個不存在的世界,因此如何去想像這個世界中各式各樣的聲音,本來就是一件很有趣且富有挑戰的事。例如片中就提到像是黑武士的呼吸聲,原本一開始導演George Lucas並沒有意識到會有這個東西,是在後製的時候負責製作聲音的工作人員提出了這個構想,黑武士才有類似戴上氧氣罩時的呼吸聲。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世界的想像在視覺上和聽覺上取材自現實世界的方式可能完全不同。在視覺上,《星際大戰》其實並非是完全架空的世界觀,George Lucas為了建立起這個世界似乎真的存在的擬真感,盡量做出髒髒舊舊的感覺,好讓東西看起來像是真的像是被用過一樣。因為對他而言,以前的科幻片裡的東西看起來都太新了。 但在聽覺上他則有各式各樣的考量,例如在太空中其實是幾乎沒有聲音的,所以許多音效是完全違反物理上的可能的,而且這點和其他考量也許前後並不統一,但是個人認為就如前面在粉絲頁聊到《天能》時提到的,因為是科幻片所以沒關係,說到底只要這些設定發揮得夠精采就好了。
擬音:從聲音側寫台灣電影史的另一個面向 而《擬音》則是以台灣電影中的聲音後製為中心,展開了對台灣電影歷史的回顧。整部片或許囿於預算在聲音上不是那麼豐富有層次,但卻是理解台灣電影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片中的主角胡定一老師本身出自於中影科班,直到幾年前才成為自由接案者;從他前後不只可以帶出擬音這件事本身的趣味以及高度專業,圍繞在他身邊的台灣電影工作者及其作品就構成了整部紀錄片的主軸。
由於台灣的電影工業曾經極其興盛過,因而也和好萊塢發展的脈絡不同,而這自然也帶出不同的故事。例如好萊塢的配音員相較於歐洲以及亞洲,其活躍度是遠遠不比好萊塢本身作為全球最大電影工業的規模的。而台灣由於政治環境的變遷,以及配音習慣的改變,在早期除了聲音習慣後製以外,甚至還有幫歐洲電影配上中文旁白的習慣,因此在紀錄片中看到一些歐洲電影開口說中文時的片段,還真有種新鮮的違和感。
但隨著台灣政治環境的變遷,黨政軍退出媒體以及301條款的浪潮襲捲到中影,其衰亡無法搭上台灣新浪潮對電影寫實乃至於聲音美學的興起,對台灣電影的影響其實非常慘重。從片中就可以知道,擬音是多麼專業和講究的一門環節,而這在台灣是在新浪潮時期才比較有明確意識到的問題,因為資料庫裡的罐頭音效不可能完全合乎每部作品裡的每個細節。但這麼繁瑣的工作,卻因為台灣電影工業的規模痿縮回手工業的狀態,對聲音才剛萌起的問題意識和講究就這樣礙於成本考量,而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
音效及聲音在電影中的重要性
這裡儘管對配樂有許多討論,但這大抵是第一次討論聲音。除了前面提到的Scorsese的《蠻牛》對聲音的使用引起個人該環節的注意以外,之前的疫情個人在家裡弄了個簡單的影音設備,沒想到只是多架個喇叭卻獲得不小程度的觀影經驗提昇,也才更親身體驗到整體音響效果對觀影經驗的重要性。
而且這反而是家庭劇院和戲院觀影各見擅場之處。因為音響有所謂聆聽上的王位,因此在同樣是兩聲道且音響不要太差的前提下,在家觀賞因為人數通常不多,所以只要坐對了位子就能清楚地聆聽到作品的聲音細節;而戲院的觀影對於一些講究數大便是美或是畫面細節的作品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更別提IMAX規格的觀影效果了,光是螢幕的高度就有可能比家裡的挑高還高。
而在聽覺上清楚地聽到所有的聲音細節,其實是更能掌握戲的整體氛圍的。台灣的觀眾其實是相對依賴字幕或對白的;而在現在這個迷因大行其道的當下,視覺上的賣點的確也有可能讓作品一炮而紅,並且進一步地反過來影響觀眾對畫面的敏銳度。但一些並非對白的聲音細節,其實也很關鍵地影響了整個作品。
在現在這個以手機為主要觀影習慣的年代,這些聲音細節的確是最先被犧牲或無視的環節。對這些聲音的敏感度,其實有時也決定了對獨立製片或所謂小眾電影的敏感度。例如蔡明亮的電影就非常注重環境音的捕捉,或者在一些角色喝水的橋段,那些喝水時的吞嚥聲以及四周安靜到可怕的氛圍,或許就是整場戲所想要傳遞的情緒。
是否對聲音有明確意識對觀影的根本性影響
一般我們會認為,觀眾其實對所有的環節都有感覺到,只是有些東西說不出來而已。但必須注意的是,這樣的說法就算有時候成立,在討論時也會被錯誤歸因,因為幾乎沒有人在討論電影時會意識到自己有一個「感覺得到但說不出來」的東西。而且更根本的是,說不出來的時候也就無從確認自己的感覺內容了,所以更不要提這樣的說法不成立的時候了。
以上這一段很濃縮,所以沒有打算再多說什麼;但這樣的想法很關鍵,也是促成個人從觀看兩個和聲音相關的紀錄片零碎的感想,進一步統整成一篇的原因。有太多在劇本和演員表演之外的關鍵環節,在在影響我們在觀影時的感受,但卻因為上述語言和感覺甚至是思維之間的關係被忽視。
而讓這些東西能夠被重視,就是這裡成立的目的之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