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常聽到朋友們討論著服務收不收費,怎麼收費的問題,多數的時候是從提供服務者角度來看,我倒是很少聽到有人從服務「接受者」的角度來看。
我們多少都去過兒童新樂園或湯姆熊之類的遊樂場吧?當我們決定要玩「太鼓」遊戲時,比方說,我們會怎麼做?我們會先去兌幣機或服務處兌換代幣,然後到機器前頭,看清楚投幣口上的標示,接著依照所標示的「代幣數」投入代幣,開始進行遊戲。當我們少投了,機器會不停地說還要投幾枚才能啟動。為了玩遊戲我們通常會照作,應該沒有人會對著機器討價還價說,「怎麼要投這麼多枚?!」
大家想過我們為什麼老照著機器的指示投幣嗎?大家可能都只想到了:因為廠商設定了那樣的價格,想要玩當然就得「照章投幣」啊。那大家有想過,明明每個人都會有硬幣,為什麼一定要去兌幣機換代幣呢? 大家可以把代幣想成是遊樂場所設定的「能量交換媒介」,當我們決定兌換代幣玩遊戲時,代表著我們已經接受了能量交換的原則,好比我們預約了某項服務。接著,我們選擇了遊戲機投入一定的代幣數時,我們透過「投幣」對於那項遊戲「做出了遊玩的承諾」,就像我們付費預約一項服務一樣。 我自己認為,付費預約服務或報名課程,是身為接受者或學員的我們對於該項服務或課程中的能量所做出的「承諾」,因為這樣的承諾,讓能量可以流動運作,好比我們去遊樂場投入代幣進行遊戲一樣。我自己的經驗中,當我跟老師提「我要報名上某堂課時」,往往就只是表達了自己的意願而已;可是,當我繳了報名費後,就隱約會感覺到某種能量在運作,開始幫我準備好接收上課的能量。 對我而言,付費接收服務或上課,是我們自己對於要承接的能量做出的承諾,這份承諾是對於我們意欲承接的能量所做出的。這份承諾我們打算用什麼形式表示,當然可以透過自己與能量來議定,但能量運作的程度,我自己小小地實驗過,端看我們所做出的承諾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