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這首由李賀寫的〈李憑箜篌引〉雖說不長,讀來精采,令人動容!評價亦很高,像清代詩評人方扶南便把此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
    詩是好詩,可箜篌又啥呢?
    就維基百科上的簡單記載,箜篌,是一種撥弦樂器漢時武帝令樂人侯調始造空侯。《風俗通》、《通典》則說是侯調所作。因為制器的人姓,而其聲坎坎,所以叫坎侯。
    自古以來,這種樂器便分臥式和豎式兩種。
    臥箜篌平放橫彈似,又稱箜篌瑟,也似古箏,是公元前111年產生於漢代的樂器。自宋後失傳,目前在韓國仍有,稱之「弦鶴琴」。
    而豎箜篌,又名胡箜篌,經絲綢之路由西域傳來,宛若琵琶或豎琴,則為西洋樂器。
    一般而言,箜篌約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弦數因樂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5根弦,最多的25根弦。
    豎箜篌經隋唐至明,數百年的的發展和改進,配合本土的文化習慣,創造出了唐箜篌,明箜篌等新式箜篌。在龜茲石窟的壁畫中,曲項琵琶與豎箜篌常配組出現在「佛說法圖」、「涅般圖」、因緣故事和伎樂天人的供養圖中。
    唐代以後的箜篌專指豎箜篌。琴弦一般系在敞開的框架上,用手指撥彈。
    箜篌與琵琶、五絃、合稱隋唐俗樂中的絲弦。明代燕樂制度中箜篌直長4尺8寸,並柄上雕龍頭,20絃。
    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有唐代漆豎箜篌殘件,有槽、頸、腳柱、響板、梁等部分,據殘件與相關圖像,音箱當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下方橫木供系弦之用。
    自唐以後,演奏箜篌的人越來越少。明清之後,逐漸失傳。直到1930年代才有箜篌複製工作,1959,北京樂器研究所研製明代的箜篌。到70年代,大陸的民樂專家,結合了兩種,研發出「現代箜篌」,形成左右弦的双排列。
    若干年前,我曾在新竹山中友人家聆聽豎琴,除了感覺浪漫,還莫名的感覺少了啥?
    若干年後,在一部已忘其名的國語片和YT網上,發現,並聽賞了箜篌之音,方感覺到自己念茲在茲的,原是一股壓抑到沛然的鄉愁感。
    一時感慨萬千的聯想到,詩有白話的新詩,「現代箜篌」也有了現代面貌,剩下的,便是期待譜製新曲,讓箜篌的演奏者再次感動愛樂者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楊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