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擁有更少,更快樂?
約莫今年初我花了好一陣功夫整理了衣櫃,丟棄了不再需要的衣服,那些衣服未必是壞了、或舊了,只是我發現它們不再適合我,而我也不再需要擁有它們。我將那些看起來還十分完好的衣服洗淨晾乾,好好地整理一番後轉送給需要的人,然而,我並不喜歡強迫別人接收我的東西,因此清出來的大部分衣服則是賣掉或回收,說真的,看到自己曾經喜歡的衣服(而且還很新)被回收或以低價收購,心中難免有些不捨,不過,歷經了不捨的瞬間之後,我看著多出許多空間的衣櫃感到如釋重負,我想這就是衣櫃的重生吧!
今天的文章,不講抽象的衣物斷捨離概念,我希望可以用親身的例子來分享這少物生活練習的半年成果。衣服是每一個愛美女人的罩門,我也不例外,我絕不否認「穿對衣服」對人的形象風格和心情有所影響,然而,當我開始有意識地練習少物生活並嘗試紀錄,我終於頓悟—東西就是得拿來用,才會有其價值!若僅是束之高閣,或在整理房子時才意外發現:「啊!原來我有一個這麼好的東西在這啊」,那麼就代表平常那東西的存在之於自己根本沒多重要。
我決心練習少物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從衣櫃開始整理,因為我覺得自己只要能克服衣櫃裡的衣服魔咒,那麼在於其他物品整理方面上肯定能有突飛猛進的成長,因為每個人過不了心裡那個坎的弱點不同,所以,若是能更加了解自己內心深處所需,方能真正突破長期以來的畫地自限。
我原本全部的衣服大約有90幾件(不含內衣,但包含內搭背心、睡衣、發熱衣),這樣的衣服數量到底是多,還是少?我曾看過一本斷捨離相關書籍裡的介紹,書中提到:「100件衣服以上是太多,50至99件為適中正常,50件以下則代表每一件衣服您都精挑細選,是個少物生活達人」,我憑藉的這樣的標準幫自己的衣櫥做了問診,結果顯示看來我的衣櫥應該還不算生病,是處於正常人的狀態,然而,當我以「是否經常使用」或「是否每一件都十分喜歡」的標準再去檢討時,我仍可挑出幾件自己不常穿到,或覺得穿起來不這麼好看的衣服,因此,我下決心要來幫衣櫃深度清潔一番,因為我也很想體驗看看衣櫃深呼吸的感覺。
我開始練習少物生活的初衷是為了想要過得更快樂、更舒爽、更沒有負擔,我自覺並不是什麼極簡主義者,相對地,我想自記也許會比較傾向整理達人—麻理惠怦然心動派系,我主張留下讓自己心情愉悅的東西,而不是空無一物的家裡。因為追求簡單的快樂,我曾拜讀葛瑞琴‧魯賓的《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書中提到許多如何可能變得更快樂的方法,其中有一小段她提到:「衣服變少了,讓我覺得更快樂。很多人都喜歡有很多選擇,但事實上,太多選擇可能讓人洩氣,選擇範圍太廣,未必能讓人更滿足」,我端著書,點頭如搗蒜,因為我也在減少衣服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快樂。
為了幫我的衣櫃問診,我曾花了好一番力氣才幫衣櫥裡的所有衣服畫好圖鑑(有些人會用拍的,但比起電子檔,我個人覺得貼在衣櫥上的紙張,更能幫助我時刻檢討與反省)。當我第一次清理衣櫃時,我的衣櫥裡還留有大約74件衣服,我將它們一一畫好示意圖並貼在衣櫃上,如下圖(拍的時候,我已經把它們從衣櫃上撕下來了):
我們能藉由「少物」為大環境及自己做些什麼?
會決定把這些衣服圖鑑從衣櫥上撕下來,是因為我覺得自己這半年已經有所進步,希望可以再進入下個階段,我下一階段的目標是:「營造理想衣櫃的模樣」,為此我打算在衣櫃門板上張貼讓自己看到會感到砰然心動的衣櫃照片圖,並以之為目標作為努力。如果您細看大概可以看見這四張衣服圖鑑有些衣服已經被劃上了「X」記號,那代表這半年之中我已經把這些衣服再度檢討而淘汰了。
我時常覺得整裡是一個反覆不斷自我思考與練習的過程,有時候一次的整理並不能完全理清思緒,但若經過多次的練習,每一次的思考過程都會幫助我得到更澄澈的心靈狀態,我很喜歡那種更接近自己內心真正聲音的感覺,那是一種不委屈,且因為充分理解而去寵愛自己的感覺。數著圖上的「X」記號,從我開始有意識練習後,我又再捨棄了21件衣服,現在全部的衣服數量大約是56件。咦?您可能會好奇74減去21,不應該是指53件嗎?這是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我又為自己的衣櫃添購了3件新衣,這3件衣服已經是我給自己今年設定可購買的衣服總量。從今年起,我告訴自己:「一年只能買3件衣服」,這個目標可能對於不愛買衣服或不愛穿搭的人來說輕而易舉,但這對我來說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與實踐的練習。
我同時反對「衣服快時尚」,即便衣服單價便宜也不隨便購買,即便有打折拍賣,也不過度消費和囤積,若僅是為了滿足人類一時對於衣物時尚短時間的貪慾,那麼付出的成本實在過高。那些被生產出來而快速丟棄的衣物垃圾,儼然已經造成了環境汙染,背後蘊藏的社會問題更是不勝枚舉,第三世界的人民最快成了衣服快時尚的受害者,先是為了生產衣物而生的血汗工廠,而後則是被迫以慈善名義接收的大量二手衣物,這些二手衣服看起來「好像」很好心的幫助當地人民,但卻毀壞了當地的產業鏈與經濟,這並非根本解決之道,僅是開發國家的自私圖利。
雖然我依然不能完全做到不買衣服,但我告訴自己:「只購買自己真正喜歡,且耐用又實穿的衣物」,這不但讓簡單的少物生活更加分,亦讓整個社會與環境為此付出的成本能有所降低,一個人無法改變整個社會,需要一群人的力量來撐起一個支點;而一個人的願意實踐則是一簇火堆裡的薪苗,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請相信我們都能做點什麼讓地球更好些。
語重心長地扯遠了,我看著圖鑑上的衣服,再度思考自己還能再減少哪些衣物,我將那些這半年來穿著而感到不那麼舒適、好看,又或缺少場合可穿著的衣服畫上了綠色的圈圈記號(共8件),它們目前仍在我的衣櫥裡,我並沒有打算馬上將丟棄,因為我需要一段時間用它們來檢討自己的生活狀態,例如是否該更常運動雕塑身形?這些衣服是否有重新搭配的可能?請再給我一點時間細細思量,若我一段時間後的學習成長仍跟不上自己所能擁有的負載數量,下一回我會將它們全都捨棄。
昨日,我與姊姊通了電話,我問她:「妳在做什麼呢」?她說:「我在整理,丟東西啊」,我答道:「妳不是上次生日那天才丟了一堆東西嗎?(她生日其實也才上個月的事)」,然而,她的回答再次促進我去思考—為什麼曾經的我們都想擁有很多,卻在有天只想擁有剛好的「適量」。姊姊說:「因為上次還沒整理完啊」,我思忖著,的確,整裡並沒所謂的終點,因為隨著人不同的生活與心靈狀態調整,昨日的我們已不可能完全和今日相同,我們會不停地更新進步,亦會不斷地捨棄現階段的不適合,我們不為丟而丟,只為了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生活去做取捨,那些騰出來的空間可以納入新物,亦可以留白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