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心理學: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是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每一個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其實是內心的重擔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到底是不是病?還是一種壞習慣?當我認識到原來囤積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時,我更認真地去看待及思考自己及母親的儲物問題。

Photo by okeykat on Unsplash

每一個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其實是內心的重擔

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到底是不是病?還是一種壞習慣?當我認識到原來囤積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時,我更認真地去看待及思考自己及母親的儲物問題。

囤積症又稱儲物症,患者通常對於物品的存在具有強迫行為,可能會過度購物或蒐集著數量非常龐大的物品,而當身邊的物品遠超過患者本身的管理能力時,他們的生活開始受到影響,可能是環境髒亂導致健康問題,或者與家人生活的觀念產生衝突。

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 DSM)第五版,已將囤積症定義為精神科疾病,可惜鮮少人知過度囤積物品是需要接受專業治療的。

我認為缺乏病識感,則是最難解決囤積問題的根本。然而,既然囤積症是病,那麼,探討產生過度儲物的背後心理則成了治療的首要方向。

Photo by Maxim Shklyaev on Unsplash

為什麼囤積物品?

一個會把大量物品堆積在自己身邊的人究竟在追求什麼?是一種安全感?慾望需要被滿足?抑或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現在擁有了什麼?

當什麼都不需要考慮捨棄的時候,就不會發生所謂的「改變」,不用接受改變意味著可以停留在舒適圈,不會變好、也不會變壞,就只是待在原地。

過去對於囤積症的認識太少,讓我不諒解母親為什麼連冰箱裡過期的食物都不願意丟掉?當我抱持著那些東西還能吃下肚的疑惑時,母親總反覆地將它們拿出來又冰回去。

我拿著垃圾袋準備清理冰箱並說:「那些過期的食物不可能吃了啦!吃壞身體,更不值得。」沒想到,母親瞪大雙眼斥責我:「你都不知道賺錢有多辛苦,這樣浪費食物。」她真的很生氣,我撞見母親的反應後不敢有所動作,內心卻掙扎了好幾天。

曾經捨不得淘汰衣服的我,在母親身上再次看見了對物品的強烈執著,衣服若說有天還會穿上至少還可以說服我,但變質過期的食物要人吃下肚卻很為難。

母親就只是繼續冰著那些過期食品,沒吃、沒丟,就像我曾經把那些「有天總會穿上」的衣服塞進衣櫃裡一樣,沒穿、沒丟,只是一種負擔的存在。

母親的囤物問題難解,猶如我們糾纏情深的親子關係。每次只要提起整理屬於母親的物品時,就會引爆她心中的地雷區,那些被媽媽捍衛保護著的心上物為她築起了一座具有高牆的城堡,難攻難守,我明白母親在裡頭待著也孤單,卻放不下,也走不出來。

Photo by Samantha Gades on Unsplash

同理母親,改變從自己開始

近年來,我開始練習整理自己身邊的物品後漸漸懂了母親心中的糾結,我開始心疼母親內心的傷,而非像過去那樣懷著不諒解的心情去看待,並硬是要介入她的人生課題。

我能做的僅是從自身的少物生活開始轉變,並時常地與她分享我在捨離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能量與快樂。

我想活出一個不需要倚賴外物亦能擁有足夠安全感的生命姿態,我告訴媽媽自己的體會:「擁有也是相對被擁有,所以才會感覺被綑綁及不自由。」母親靜靜地聽著,那回她並沒有直接反駁,而後有天她主動傳來訊息告訴我:「東西不需要買太多,夠用就好。」

這令我有幾分驚訝,雖然我不確定母親會這麼說,是否是因為她認為我總在丟東西,是起因於過去買了太多的東西,還是這番話為媽媽幾經思考後的領悟。

這些年來,我的母親開始穿起了衣櫃裡的美麗衣裳,那些都是她從前「展示」在衣櫥裡捨不得穿上的,即便對於丟棄物品的本身,媽媽可能還是有一道很難跨過去的坎,但她不再瘋狂地僅是把物品搬回家後就束之高閣。

帶進家門的東西漸漸幾減少,她背在身上的行囊也開始減輕了,而我發現母親變得比從前更溫柔了。

持有物品或看著存款簿的金額都曾讓母親感到安全感,我很感傷我們這個家庭必須讓母親依附著這些才能感到心安。

我們都是受傷的孩子,我亦沒資格大言不慚地責備母親對於物品的執著,因為我又何嘗不是曾用著忙碌的生活麻痺自己的感受。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需要跨越,內心的重擔需要透過學習寬恕與割捨才能卸下。


Photo by Adam Hornyak on Unsplash

梳理著我們紊亂而複雜的心事,丟東西和接納改變都有點刺痛,彷彿是在拔出一根扎進心底的針,有點疼,卻是必要之痛。

既然成為一家人,在彼此脆弱之處提供情感支持有助於修好內心的傷,我發現當我們之間的關係越緊密,能說的心裡話越多,能放手的東西也越多了。

大概是因為我們都感受到有新的好東西要住進心裡,所以都更願意騰出一個空間來放愛了吧!


【原文刊載於「回家吧」—《斷捨離心理學: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是內心的焦慮與不安》,2021/12/30】


生命從來不需要控制,我們卻總是用控制來折磨生命。— 柚子甜《專注,是一種資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謝謝您在一日珍貴的時光中,撥空閱讀我的文章。

如果您喜歡我的創作,期望您幫我點擊小愛心及文章下方綠色拍手按鈕 5 下,您的肯定將成為我的創作動能。

若您願意且有餘裕的話,亦可成為我的讚賞公民,或點選視窗右上方的「贊助」按鈕,支持創作有價,鼓勵我持續創作。

我將於方格子持續發布新文章,也歡迎您追蹤我的專題《我們廚房的那些小事》及《簡單又美好的生活練習》。

祝福您日日好日,健康順心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ily Chen 的沙龍
226會員
234內容數
|The Stories of Our Kitchen| 雖然我能懂一個人做料理的優雅,不過,我偏愛為所愛之人洗手作羹湯的感動。 即便我隻身一人也能好好吃飯品茶,然而,我更著迷和所愛之人分享美食與咖啡的濃情。 如果問我,生活是什麼?我會說:「柴米油鹽醬醋茶,像極了最極致的親密」。
Lily Chen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16
原來,光是我喜歡自己的喜歡,就能夠讓我感到有生活的信心!我能喜歡現在,此時此刻。因為當我想起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給了我自信時,我正坐著練習冥想,我能喜歡彼時,亦能愛上此刻。
Thumbnail
2022/06/16
原來,光是我喜歡自己的喜歡,就能夠讓我感到有生活的信心!我能喜歡現在,此時此刻。因為當我想起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給了我自信時,我正坐著練習冥想,我能喜歡彼時,亦能愛上此刻。
Thumbnail
2022/02/08
平靜的人際關係不會帶給心額外的負擔,就像是很自然而然地找到一個心裡面的空間給它安放,而它也就好好地住在裡頭,毫不燥動,宜室宜居,這是我最想要的人際關係住宅。
Thumbnail
2022/02/08
平靜的人際關係不會帶給心額外的負擔,就像是很自然而然地找到一個心裡面的空間給它安放,而它也就好好地住在裡頭,毫不燥動,宜室宜居,這是我最想要的人際關係住宅。
Thumbnail
2022/01/29
一個有系統而乾淨整齊的冰箱,絕對會成為所有熱愛烹飪與居家整理人最大的驕傲!想要把生活過得簡單很不簡單,因為這些簡單的美好經常需要反覆地思考,當我們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與不需要,並藉由捨得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什麼是得到,我們才漸漸懂得珍惜一切擁有!
Thumbnail
2022/01/29
一個有系統而乾淨整齊的冰箱,絕對會成為所有熱愛烹飪與居家整理人最大的驕傲!想要把生活過得簡單很不簡單,因為這些簡單的美好經常需要反覆地思考,當我們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與不需要,並藉由捨得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什麼是得到,我們才漸漸懂得珍惜一切擁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是你們現在這個社會上因為疏離感所造成的現代精神疾病,非常值得你們的關注。如果你有獨處的家人,記得經常問候他,經常關心他的心理健康。
Thumbnail
這是你們現在這個社會上因為疏離感所造成的現代精神疾病,非常值得你們的關注。如果你有獨處的家人,記得經常問候他,經常關心他的心理健康。
Thumbnail
★囤積既非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而是在消費文明的外衣下「痛苦和快樂的混和」,讓我們看見人是如何能樂在獲取事物,同時又苦於無力管理或甩掉隨之而來的過多雜物。
Thumbnail
★囤積既非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而是在消費文明的外衣下「痛苦和快樂的混和」,讓我們看見人是如何能樂在獲取事物,同時又苦於無力管理或甩掉隨之而來的過多雜物。
Thumbnail
這週開始提早請假,在家待產,一邊整理著恩典牌和家裡,一邊聽整理師廖心筠的podcast「姊整理的是人生」。其中EP4〈整理家裡竟能省下2100萬,怎麼做到的〉,標題看起來很驚悚,但其實不無道理。 日前,看到研究所學姊在臉書上有感而發的貼文:「以前的高中家政教什麼編織烹飪,最應該教的是『斷捨離』啊!」
Thumbnail
這週開始提早請假,在家待產,一邊整理著恩典牌和家裡,一邊聽整理師廖心筠的podcast「姊整理的是人生」。其中EP4〈整理家裡竟能省下2100萬,怎麼做到的〉,標題看起來很驚悚,但其實不無道理。 日前,看到研究所學姊在臉書上有感而發的貼文:「以前的高中家政教什麼編織烹飪,最應該教的是『斷捨離』啊!」
Thumbnail
我應該要回過頭感謝爸爸這一代長輩們的努力,讓我這一代雖不到榮華富貴,但至少已翻轉貧窮。
Thumbnail
我應該要回過頭感謝爸爸這一代長輩們的努力,讓我這一代雖不到榮華富貴,但至少已翻轉貧窮。
Thumbnail
我期待家裡變動帶來的互動,為母親的下半輩子注入活水,就像是春蟬破繭重生一般,進入人生最喜高昂的階段,幸福常在!
Thumbnail
我期待家裡變動帶來的互動,為母親的下半輩子注入活水,就像是春蟬破繭重生一般,進入人生最喜高昂的階段,幸福常在!
Thumbnail
每一個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其實是內心的重擔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到底是不是病?還是一種壞習慣?當我認識到原來囤積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時,我更認真地去看待及思考自己及母親的儲物問題。
Thumbnail
每一個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其實是內心的重擔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到底是不是病?還是一種壞習慣?當我認識到原來囤積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時,我更認真地去看待及思考自己及母親的儲物問題。
Thumbnail
『一本好書』提案 這些年,坊間出了許多關於整理或清理雜物的書籍。 關鍵字圍繞著「斷捨離」,教我們清理空間就是清理內在,外在是內在的投射......等等。 代表著在這過度消費的小時代,整理似乎是人們的課題,內在紛擾與囤積已是人們的正常狀態,不斷地尋求與釋放,
Thumbnail
『一本好書』提案 這些年,坊間出了許多關於整理或清理雜物的書籍。 關鍵字圍繞著「斷捨離」,教我們清理空間就是清理內在,外在是內在的投射......等等。 代表著在這過度消費的小時代,整理似乎是人們的課題,內在紛擾與囤積已是人們的正常狀態,不斷地尋求與釋放,
Thumbnail
山下英子。2017。太雅出版社。游韻馨譯。 推薦給:想嘗試斷捨離(人際、物品、想法…)的人 反正跟斷捨離有關的都會很吸我眼球,而且我最近也正探討親子關係的事。但看到後來我代入的角色竟不是我父母,而是他!作者是個斷捨離,而母親是囤積狂,剛好這樣的角色和我們很像,可我有讀到其他的延伸…有了新想法。 雖
Thumbnail
山下英子。2017。太雅出版社。游韻馨譯。 推薦給:想嘗試斷捨離(人際、物品、想法…)的人 反正跟斷捨離有關的都會很吸我眼球,而且我最近也正探討親子關係的事。但看到後來我代入的角色竟不是我父母,而是他!作者是個斷捨離,而母親是囤積狂,剛好這樣的角色和我們很像,可我有讀到其他的延伸…有了新想法。 雖
Thumbnail
Phyllis。2015。方智出版。 推薦給:真的可動用親情、友情、愛情、公權力等去改造有囤積癖的人…… 我太想知道到底為什麼他要一直囤積東西了?買卻不看的一堆雜誌、DVD、書籍(因為只買不看,所以還會忘記買過了,而又再買一本…)、模型等。作者舉了超多世界各地有囤積癖的例子,但我看完後發覺,唯有當
Thumbnail
Phyllis。2015。方智出版。 推薦給:真的可動用親情、友情、愛情、公權力等去改造有囤積癖的人…… 我太想知道到底為什麼他要一直囤積東西了?買卻不看的一堆雜誌、DVD、書籍(因為只買不看,所以還會忘記買過了,而又再買一本…)、模型等。作者舉了超多世界各地有囤積癖的例子,但我看完後發覺,唯有當
Thumbnail
  房間是一個人心理狀態的縮影,它包容你全然放鬆時的型態,不加掩飾、不去干涉,它比你更愛戴你,除了坪數本身,它的愛坦然,沒有其他優柔寡斷的界線。
Thumbnail
  房間是一個人心理狀態的縮影,它包容你全然放鬆時的型態,不加掩飾、不去干涉,它比你更愛戴你,除了坪數本身,它的愛坦然,沒有其他優柔寡斷的界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