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安平地區有一間當地人傳說中的鬼屋,這幾年卻搖身一變,成為台灣最夯的熱門觀光景觀之一,這個從廢棄的閒置古老倉庫,在新的眼光與新的設計觀念下,卻成為融合自然生態,產業人文與歷史痕跡的新典範。
一八六五年,安平開港,英國在安平地區設立了許多洋行,佔地一千多坪的安平樹屋就是當時德記洋行的倉庫,後方臨接鹽水溪畔,是古代的碼頭。這個倉庫在台灣光復後曾經當作台鹽的倉庫,但是沒有多久就廢棄閒置至今,在沒有使用與管理之下,原本倉庫左右鄰近的榕樹在半個世紀的成長蔓延之下,氣根沿著牆面而下,落地又長成一棵新的榕樹,樹樹相連盤根錯節,形成「樹以牆為幹,屋以葉為瓦」屋樹共生的奇景。
空間改造計劃的主詩人劉國滄建築師這麼說著:「這一間看似無用之屋,反而比其他建築師費盡心思的有用之器更引人入勝,當我們必須人為介入這個空間時,應該要展現這個空間在時間雕塑下的特色,也就是應當盡量維持它最初被發現的樣子。」
當初在討論如何改造時,曾有人提出要恢復百年前建築的原始面貌,可是這樣就得花上二億多元,同時得砍掉百年的榕樹,並且往後的建築維護管理費更是可觀的常態性巨額開銷。劉建築師主張以最環保最省資源的方式來活用這個空間,以開放的地景藝術來構思,不特意翻修頹圮的建築本身,反而打開已毀損的屋頂,形成開放與半開放空間交錯的韻律,外面綠地有木棧道可以遊走環繞整個樹屋,而榕樹與建築物之間則以鋼構的空橋穿梭於牆緣林間,並且設置了三組昇於屋頂之上的觀景瞭望台,形成一處可以停佇環視的空間,換句話說,在空橋環繞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高度的榕樹樹根、樹幹與枝頭樹頂。
倉庫旁邊有一間員工宿舍,則恢復後改成展覽室,目前有「安平灘的故事」及「榕樹生態展」兩個常態性展覽,展示從荷蘭人據台後的台灣經濟貿易人文變遷以及地方發展的演進,榕樹生態展則是以榕樹強靭的生命力來說明樹屋形成的過程。
這整個計劃設計施工總經費才花了七百萬元,與原先規劃需花二億元簡直相差不知有多少,而且省下往後所有維護的費用。
而且劉建築師在材料選擇時就特別注重自然資源的維護,比如說,材料先在工廠做好,在現地只花二、三個星期組裝,期望能對當地生態物種有最少的干擾,同時,以後若是要變更設計,他也能在幾天之內將所有材料拆卸完畢恢復原狀,並且所有材料都可以再利用。
劉建築師最開心的事,他在完工之後沒幾天就在空橋的欄杆上,發現了蜘蛛網,而且整個區域的生態物種幾乎沒有被破壞。
建築師這種規劃理念,從空間改造到建築設計與施工,是所謂「從搖籃到搖籃」的新時代思惟,也就是工業或消費生產之初,就要想到產品使用廢棄後的結果,要想辦法將廢棄物轉化為其他有用的循環開始,不是減少廢棄物,而是把廢棄物變成其他有用的東西,這種生態環保的實踐,透過創意,去建構新的場域與世界,整個過程是生意盎然,是快樂有趣的。
當我看到許多孩子們在錯落有致的空間中玩躲貓貓,也有老師帶著學生穿梭在樹冠間作自然觀察,讓這個原本可能只是平淡無奇的倉庫古蹟,變成充滿童心想像的探險空間或自然探索的學習空間,以及戶外藝術展示的人文空間,甚至是服裝走秀的時尚創意舞台,不免相當期待目前正在規劃的第二期工程,也就是將樹屋透過空橋跨越私人魚塭,銜街到鹽水溪,營造另一個親水河岸景觀,也盼望這種創意又環保的典範能夠在台灣更多地方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