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台灣翻譯美學:真人真事改編的《阿拉斯加之死》
真實故事源自於1996年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的同名著作《Into the Wild》,述說在1992年9月6日,來自華府、24歲的克里斯(Chris McCandless)被獵人發現陳屍在阿拉斯加迪納利國家公園荒野中的一部廢棄巴士裡。而他把克里斯的冒險紀錄,寫成了一本名為《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的暢銷書。之後再由奧斯卡金像得主西恩潘(Sean Justin Penn)依此改編執導,最後誕生了這部同名電影《阿拉斯加之死》。若從片名來看,你可能會認為這部災難片、勵志感人片,但若你直接看英文原名,會發現英文原名很直白易懂,就叫做進入荒野(Into the Wild),而中文的譯名則非常藝術有哲學,譯成《阿拉斯加之死》,除了點出劇情裡的「死亡」,更點出了片中代表夢想與幸福的烏托邦-「阿拉斯加」。
劇情概要
主角克里斯(Emile Davenport Hirsch飾),是常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親開了一家與NASA有關的企業,十分賺錢),同時他也是亞特蘭大私立名校艾文理大學中的優等生,成績可錄取哈佛的法律學系,有著前程似錦的美好未來。不過畢業的他,卻捐出了所有的積蓄(24萬美金)、拋下身上的一切,甚至捨棄原名,自取名為「超級浪人」(Alexander Supertramp),身無分文地前往他內心那個沒有權力、沒有金錢物慾的最後一片淨土-阿拉斯加,獨自過著荒野原始的生活,最後卻死客死異鄉的故事。這部花了導演西恩潘十年時間和原著家屬溝通、費時兩年才完成拍攝的作品,真的就這麼簡單嗎?這部片究竟想說什麽?
什麽才算是「活著」?
主角克里斯以優越的成績畢業,從與父母親在餐廳用餐時不難發現,看著父母對他的優異成績感到驕傲的表情,有種「曬孩子成就」的味道,而他當下堅持拒絕父母親要幫他換輛更新、更稱頭體面的新車卻被克里斯強烈反對,似乎也在暗示著他內心盤算的流量計畫。
在他決定「出走」之前,都順應著父母心裡的期望去達到、滿足他們倆內心的期望,似乎在暗示著「以前的自己,都是為了父母而活著」。看似人生已成功一半的他,卻從未真正活出自己內心渴望的人生(這對台灣的教育來說,是不是很熟悉呢?)如果不能照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去過,這樣的人生,還算活著嗎?
出走遁世的真正原因,其實是「這個」?
在原著小說《Into the Wild》故事問世之後,引來社會大眾的「荒野流浪潮」,但也有一部分的人對他「餓死在荒野」這件事,產生正反兩面的評論與撻伐,癥結點在於:毫無分文且未具備荒野生活能力,就擅自闖入,無疑是小看大自然、愚蠢至極的行為。但其實,他真正的原因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找尋「真正自我」的過程。
拋開一切「虛偽」,尋找自我理想的烏托邦
對克里斯來說,在他眼裡這個世界是充滿著「虛偽」的,小至父母親的婚姻和諧關係的假象、人與人之間不安好意(甚至帶有惡意)的相處與仇視,為了金錢、名利而汲汲營營,都讓他深地感到不屑和不齒,同時人與人間充滿著對立與敵意、充斥著各種「病態」,都是他決心離開既有生活、進入荒野去找尋內心那塊烏托邦「淨土」的原因。
克里斯為什麼會有憤世、反社會的情緒?
片裡你可以發現,不論是主角克里斯在與農場工頭威恩的對白,又或是其他內心獨白,克里斯對世界的形容,都不斷用著「虛偽」這兩個字來形容。克里斯的反社會情緒如此濃烈,究竟是從何而來?
可能原因一:對於婚姻、親情的憎恨
克里斯乍看生長在一個衣食無虞、看似和樂美滿的幸福家庭,但事實是:母親曾是父親外頭的小三,也就是自己和妹妹以「私生子」的身分過了一段時間,最後父親才與元配離婚,正式將母親娶入門。而結婚,並非幸福婚姻的開始,舉凡工作、日常生活衝突,再加上父親的大男人主義與家暴等,都讓克里斯深深覺得父母的婚就只是一場「虛偽的騙局」 ,給外人製造成功、幸福的假象,整個社會也是。
原因二:逃避與改變
克里斯曾遇見了好多人,不論是以車四海為家的珍與瑞尼這對吉普賽夫妻檔、在農場認識的工頭威恩、在泛舟時碰見的流浪年輕小情侶,又或是在旅程最後遇見的老兵-失去妻兒的榮,克里斯都能幫助他們,走出過去生命裡那些不斷逃避的陰影,活出了嶄新的人生;但他唯一沒有發現的是,這世界繞了一大圈,才發覺自己也是不斷逃避、不願正視的那一個:不斷逃避父母間與自己的關係、不願接受真正「真實」世界的美與醜。
與父母間既愛又恨的情感糾葛
父母親對他的愛
電影獨白:「人似乎只有在失去之後,才懂得改變。」
在克里斯「失蹤」了一年後,遍尋不著他的父母親,兩人之間的關係似乎有了微妙的改變!即便他們夫妻平常感情再怎不好、再怎麼虛榮、好大喜功、汲汲營營,都有個無法改變的共同點-深愛著兒子艾里斯,從父親失落、孤身一人而崩潰的跌坐在馬路上,母親難掩悲傷的神情,兩人關係也因此愈來愈親近,都不難察覺父母的愛之深厚濃烈。
克里斯對父母的愛
克里斯在即將走到人生盡頭時,虛弱的他看著車窗外的美麗的藍天與白雲交織的天堂,心裡想著:「好美啊,不知道爸媽看到此刻的風景時,會不會有一樣的感覺?」。雖然心底對於父母一直藏有怨懟,但到了人生盡頭,才發現,原來自己也一直深愛著他們,而寫下了他人生最後一句話:「真正的幸福必須仰賴與人分享才能真實存在」(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從憤世忌俗到與世界和解:與世界和解、與父母和解、自己和解 在酒吧與威恩的反社會意識對白
在酒吧裡,克里斯與威恩高談闊論著夢想。在威恩眼裡,克里斯的「夢想」似乎只是種太過理想、天真而純粹的荒謬,但也不反對他繼續做夢,畢竟人生不是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著想要的人生,這樣又有何不可呢?
克里斯:「如果你想要人生的某些東西,就去抓住它、實現它吧!」(if you want something in life, reach out and grab it.)
與退伍老兵的反社會意識對白
克里斯在最終的旅途上遇見了把他當作親兒子般疼愛的老兵榮,克里斯看著他終日活在過去的悲傷中,看似恣意地脫口而出說了這句:「起身吧,榮,你需要改變!」最終榮也真打起決心開始了嶄新人生。但其實,這句話,同時也是克里斯跟自己說的話。
榮(Ron):『但只有你學會原諒,你才能去愛,只有你去愛了上帝的光芒才會照耀在你的身上』(But when you forgive,You love.And when you love,God’s light shines on you
似乎正在告訴著他,原諒他眼裡父母的「虛偽」,甚至原諒這個世界的「不完美」,你才能看見這充滿愛的世界。 其實這世界並不需要「完美」,也沒辦法完美,也許你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去接受這世界的不完美、這世界的美麗與醜陋,並愛著這不完美的世界,活出你心目中理想的自己,夢想的人生,愛著你愛的、且真正愛你在乎你的人,也許這樣真的就夠了!
圖片來源: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