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1/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進口美豬美牛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總統蔡英文公布2021年將開放進口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與30個月以上的美牛。消息一出,進口美豬美牛的議題攻略了新聞頭條與政論節目,也使養豬農、小吃店、人民感到些許不安。進口美豬美牛,早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時,就是各界所爭執不休的議題。十幾年過去,政策與法律有了甚麼改變,使得政策逐漸走向現今的開放局面? 未來,我們又有甚麼因應美豬美牛開放的方法?

    歷史與法律變遷

    一、陳水扁政府執政時期
    全球化的浪潮,使各國的商品能流通至他國,以獲取更大的市場。但2003年,美國牛隻出現了狂牛病症狀,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因此將美國列入狂牛症疫區國家。而各國為了保護人民健康,紛紛禁止美牛進口,其中包含日本、韓國與台灣。
    一直到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變更狂牛症風險的認定標準,台灣衛生署才根據新標準於2006年開放了30月齡以下未帶骨的牛肉進口。
    而同年九月中國大陸發生瘦肉精(克倫特羅)中毒事件,顧及萊克多巴胺也是瘦肉精的一種,且對人體健康傷害有風險,由〈動物用藥品管理法〉授權訂立禁藥標準的農委會,於十月將瘦肉精列為禁藥,並禁止含有瘦肉精的肉品進口,其中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牛肉因此也不能進口。
    另外,台灣則是早於2005年,就已開放不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換言之當時已有不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在市面上流通。

    二、馬英九政府執政時期
    前總統馬英九在2009年與美國簽訂《台美牛肉議定書》,相較於2006年,這次增加開放30月齡以下帶骨牛肉、絞肉及加工肉品等項目進口台灣。立委因此大力抨擊政府罔顧人民健康,並於2010年修正《食安法》,規定十年內有發生狂牛病的國家,其牛隻的特定部位,不得進口。這條法律限制了台美牛肉議定書原本可以進口的一些項目(例如絞肉),在當時引發台美之間的貿易爭議。
    馬英九政府隨後於2012年提出美牛新政策:「允許含有萊客多巴胺的30月齡以下美牛進口,但牛豬分離,而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仍不能進口。」《食安法》第15條修正為,「除依中央主管機關根據國人膳食習慣為風險評估所訂定安全容許標準者外,不得檢出乙型受體素。」也就是在農委會訂定的安全容許標準內,肉品可以檢出乙型受體素。而農委會在此法律授權下,修正了全面禁用乙型受體素的公告,改為開放進口牛隻使用。

    三、蔡英文政府執政時期
    今年八月,蔡英文總統公告明年將開放30月齡以上的美牛與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九月七日,農委會將原本僅限進口牛肉使用的規定,修正為進口牛肉與豬肉使用萊克多巴胺,皆不在農委會禁止使用乙型受體素的規範之下。而農委會也再次澄清,台灣的牛與豬仍不能使用乙型受體素。
    突如其來的公布,引起了大眾的驚慌,各界與政黨也對此次開放持有不同意見。
    時代力量提出,應該在〈食安法〉規定,國內外豬隻的各種內臟器官、腦等易殘留較高濃度化學藥劑的部位,明令禁止不得檢出乙型受體素;針對較易受影響的族群,在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身心障礙機構、學校等場所的飲食中,也應明定不能檢出乙型受體素。
    國民黨則是提出將牛豬分離明定至〈食安法〉中,使牛肉可以進口但豬肉不行,並發起「要不要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的食安公投案,希望能聽到更多人民對美豬美牛進口的意見。

    如何因應未來進口美豬美牛?

    目前各政黨提出的草案與公投皆仍在審議,使明年美豬美牛的開放存有一些變數,更增添了人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然而,中央與地方政府都草擬了相關配套措施,試圖讓對於美豬美牛有疑慮的民眾,可以有決定肉品來源的權利,也讓擔心國產豬肉被取代的豬農,仍能維持生計。
    明年一月起,使用台灣豬的店家可以在門口張貼向農委會申請的台灣豬識別標章,讓有疑慮的民眾能放心地走進店裡用餐。政府並規定賣肉品的店家(包括市場、賣場、夜市),全面落實豬肉的產地標示,即使是加工食品也不例外,希望藉此讓選購肉品的消費者能夠吃得安心。
    另外,地方政府則依據地方自治條例制定限制美豬使用的政策,包括基隆市的各級學校營養午餐只能使用國產豬肉、台中市與雲林縣要求瘦肉精零檢出等。地方政府制定此規定不僅是擔心食安問題,也是希望能保護在地養豬農。除了地方法規保護養豬農,農委會也規劃了100億基金,希望用來幫助養豬農度過美豬進口的衝擊期,並促進台灣養豬產業升級,讓台灣豬更有競爭力,使甫從口蹄疫區除名的台灣豬能出口至世界。

    總結

    進口美豬美牛的議題複雜,牽涉了台美關係、歷史與法律變遷、健康疑慮······等,這也使得我們目前仍無法清楚的認定此政策是好是壞,也不確定明年正式開放時,會出現怎樣的局面。但從歷史脈絡來看,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都或多或少推進了台灣開放進口美豬美牛的政策沿革。然而,卻有媒體和具政黨色彩的評論家,拿歷史攻擊對方黨派的不是。於是進口美豬美牛的議題,一度變成翻舊帳的標的,而模糊了進口美豬美牛的焦點。筆者認為,了解歷史脈絡是重要的,因為這有助於讓我們知道,是什麼形塑了台灣現在的政策。但比起檢討歷史誰對誰錯,台灣人民現在面臨的擔憂、疑慮,還有對未來的不安,或許才是每個能為民發聲的政治人物,最該優先與政府討論的重點。不只政治人物,身為台灣一份子的我們,或許能藉由國外(日本、韓國)開放美豬美牛進口的政策歷史,思索出因應未來局面的方法。歷史的最大意義,是鑑往知來而非爭論過去的對錯,而那些從歷史裡學到的經驗,才是能使我們更進步的養分。
    參考資料:
    1.林良怡、董玉潔。我國修法禁止台美牛肉議定書之特定牛肉部位進口-經貿法訊第98期
    責任編輯:潘玟樺 核稿編輯:柯語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