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流浪地球:甩開原著的二創動作片

The Wandering Earth, based on the first page of an original novel
❤ 共賞影友:喜歡環太平洋、喜歡航向宇宙浩瀚無垠、非劉慈欣書迷
這次真心不想寫影前導覽,只想寫影評。折衷,前兩段做個影前導覽,往後就純影評。流浪地球本身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中篇科幻小說,原作劉慈欣可以說是當代中文科幻第一人。即使把創作能量超強、作品超多、文筆也好的倪匡也算進去,劉慈欣還是可稱當代中文科幻第一人。因為倪匡的想像力和境界營造都很出色,但他身為一個普通的文人,只能寫寫軟科幻,劉慈欣寫的卻是硬科幻,有很不錯的物理學做科幻的基礎,才開拓得出有真實感的未來圖像,同時筆調卻可以像成人童話。而且最重要的是,劉慈欣對人類社會有非常深的關懷,雖然他像七龍珠作者鳥山明一樣,常常想方設法把地球毀了,但他破壞地球的方法真的都非常有創意。誠心推薦所有人讀讀劉慈欣的作品,個人最推薦先讀《球狀閃電》再讀他的代表作《三體》
電影本身的情節,和小說的關聯大概只有基本環境硬體情境設定和幾句台詞,電影劇本完全是個二創。唯一相同的,只有地球流浪的理由。真心建議不要和讀過原著的人一起觀影,因為他們發出的各種 WTF 聲音可能會吵到你。我們家兩個人一個讀了中文版小說、一個讀了英文版小說,都在看電影的時候忍不住一直發出聲音,頻率大約是每個角色做出一個重要決策的時候就會出現干擾。
電影的優缺點都很明顯,先說優點。吳京本人只要出演,就是個優點。吳孟達也是,他即使不演喜劇配角,都是一個完全懂得怎麼和其他演員互動的演員。有他在的畫面,協調感都會變好。
我也喜歡整個電影對話的多國語言比例安排,除了符合原著的氛圍之外,也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場景的全球共通性。在場景轉移的時候,會用簡單地圖標示出移動路線,這個設計對觀眾來說也非常貼心,我覺得很棒。
另外,視覺設計挺好看的,從每個室內場景的質地到太空的電腦動畫,都很好看。我個人喜歡木星和地球的特寫,動畫師的美感相當不錯,星球的存在感非常強。但我不能直說電影美術好,因為電影美術需要包含取信於觀眾的好設計、好安排,但這部電影的美術沒有在合理性上說服我,尤其是車輛和地球城市的劫後環境,都有為了特定情節而特意設計的嫌疑,合理性比 Lady Gaga 身上的生肉片洋裝還難解釋。用比較高的標準,跟〈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這部電影的美術比較的話,車輛設計的合理性差別就很明顯。簡而言之:開卡車為什麼需要用一顆球?殺雞為什麼硬要用牛刀?
缺點比優點多。最明顯的就是說故事的技術不好,這可以分成劇本、剪接、運鏡來談。
劇本最直接可以對照的應該是 1998 年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兩部災難片都是一小撮有自己專業的外行人去拯救地球,同時帶有濃烈的家庭情感。Liv Tyler 的部分就不要強求,千年一遇的美少女。但世界末日的情感主軸和故事調性一直都非常明確:愛與和平,然後講得溫馨搞笑。超老掉牙,但其實不容易。拍一個彗星撞地球的故事,但主角不是地球也不是整個人類社會,而是礦工一家,然後從不偏離。最難的是不偏離,觀眾從頭到尾最關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工頭、他女兒、女兒男友,然後才是他們所居住的地球。不管電影想講什麼,明確地讓觀眾感受到,都好。
但流浪地球的電影裡,觀眾一開始找主角來投射應該會找得有點辛苦。除了吳京這麼有名的演員不是故事主線之外,屈楚蕭所飾演的劉啟,除了中二得嚴重,情感設定也很牽強。主角情感設定牽強,對故事動機而言是個很大的危機,但因為地球毀滅這個事件有點大,絕大多數人的動機都還能勉強撐得住。但是除了主角之外,主要角色都有動機危機和牽強的情感設定,整個故事的情感就解裂了,因為觀眾連要同情誰都找不出來。不誇張,我們家人一起看的時候,心裡都希望各個角色快點去死,好讓電影趕快演完。對災難片而言,這是最大的災難,因為觀眾完全失去同理對象,不希望任何角色獲救,整個電影最重要的目的:解救地球,也就解裂了。
剪接應該是受到電影長度的影響,有點難以完整敘事。不過哪部片不是呢?所有動作場面的剪接敘事都很凌亂,所有。華語圈應該有非常多擅長動作場面的導演,尤其是中、近距離的人物移動和場景之間的因果關係,都是功夫片的基本功。但這部片的動作場景,幾乎所有動作的因果關係都很不流暢,一個動作跟它造成的後果之間,幾乎全部都被剪開了。最可怕的是,動作在螢幕上發生的方向和位置還常常轉移,觀眾的眼睛非常忙。這裡有一個反例影片,用來說明物件動態和螢幕位置之間的關係對觀眾有多重要。但這部電影的動作剪接,即使是個簡單的開槍動作,也會把彈殼落地的特寫夾在開槍者和被開槍者之間,以用墮地的彈殼動態打斷視覺上再自然不過子彈射出軌跡。ㄇㄉㄈㄎ
當然,剪接師還是會受到素材的限制和導演的掣肘。也許很多地方不是剪接師的錯,是別人的錯。運鏡上,除了外太空和星球之間的遠景之外,妨礙劇情的地方真的很多,尤其是在應該要解救地球的高潮戲那一整段,令人覺得攝影師和導演之中至少有一個應該要負責。幾乎沒有一個畫面跳轉能讓人馬上知道這是哪一個場景的,這對快節奏的動作戲高潮而言,完全是一種干擾。我已經是聽得懂中文的觀眾,完全不需要被讀字幕干擾了,但還是需要吃力判斷每一場戲當下在完成哪個環節,因為除了螢幕中的電腦螢幕之外,幾乎所有場景轉換都從演員特寫切入,而且角色們都沒有足夠的時間被認識,所以他們咬緊牙關的努力表情都一樣啊啊啊啊啊啊!明明可以用運鏡風格來解決每個場景之間的轉換,但導演似乎不懂這個技巧。打光都近似這個細節,顯然對搞清楚情況也沒有幫助。拿影史經典教父來做反例有點殘忍,但它的場景切換數量剛好相當,是個絕佳的對照組。
站在一個認真反省的立場來看,為什麼這部片的敘事能力會這麼薄弱?我想有幾個因素/盲點可以指出:
一、說故事的人誤把情緒當成情感,造成角色塑造偏誤。 所有主要演員,在他們情緒失控時,都是大特寫。但這時的情緒都很單一,主要是憤怒、驚懼、傷慟。幾乎可以感到劇本上,或是導演指令上,就明定要表現這一種單一情緒。但角色的情緒塑造不出角色的情感,因為情感需要真正的因果觸發,不能依靠最基本的劇本設定就完成。舉例來說,對父親的憤懣,只有每次都反彈式的憤怒言行,就沒有推進劇情的效果,但如果場景的條件能夠多次用不同的深度和強度觸發同一個情感的原因,從同一個原因迸發出不同的情緒表現,就能藉一份情感在現實中的多面反應,形塑一個角色在真實處境中的立體感。但編劇沒有這份功力。
二、說故事的人誤把亮點當成重點,忘記觀眾心中的敘事永遠是線性。 做了很多動畫,我想,有很多場景應該很貴,捨不得不剪進去吧。但說故事這門功夫其實跟講笑話一樣,需要鋪陳,才能製造反差。酷炫畫面的剪輯精選集,實在沒有辦法突出重點。鋪陳兩字說來簡單,但光是製造出觀眾對故事的心理延續性,維持故事不斷,就不是易事。
三、說故事的人物把演員當成故事的發生處,忽略演員和周遭環境的互動。 一個拯救地球的故事,看到一半卻發現大家不太在意地球,真是蠻傷心的。這也是我選擇文章圖片的理由:看得見一票演員,看不見地球。每個角色幾乎都用自己初始設定的情緒動機走到最後,主要角色最在意的事件都跟他出場的那刻的設定相同,拯救地球任務是否完成,對角色的情感轉變影響甚微。作為觀影者,我都幾乎不在意地球有沒有被拯救了。但這不是觀眾隨時應該要心心念念的那個鉤子嗎?什麼時候脫鉤的?上鉤過嗎?
總之,如果你喜歡環太平洋,可以看一下這片,視覺上挺爽的。但如果你熱愛科幻,甚至是劉慈欣書迷,讀小說吧,小說寫得相當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