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國際觀是強權的國際觀,但世界上絕大多數是中小型國家。
兩年前我從布魯塞爾機場搭機到蘇黎世,飛機上鄰座主動和我聊天,他說要在蘇黎世機場轉機飛回他的家鄉度假,那是一個我沒聽過的小國。他長居布魯塞爾但常回家,一路上告訴我家鄉很美麗。
今年因為疫情,瑞士外交部長的出訪大多在歐洲,他拜訪的其中一國是一個位於義大利境內的小國「聖馬利諾」。因此我才知道這個人均達45,000美元的富裕國家,而且這國是真的富裕,可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PPP。
剛剛讀完「庫德的勇氣」,庫德族有3000多萬人,主要分散在四個國家,人口數比以色列的900多萬人多,比台灣的2400萬人多,是世界上人數最多卻沒有自己國家的族群。
世界上多的是不為人知的國家、族群。
台灣對庫德很陌生,不過庫德族議題在歐洲能見度很高,這兩年尤其在抗議遊行的議題上常出現在媒體。而我是在20多年前知道庫德族的,因為當時在德國的鄰居就是個友善樂天的庫德族人。
「庫德的勇氣」這本書提供一個概觀給非常不熟悉庫德族的台灣人,介紹了一個語言、宗教、習慣、思維、政治、歷史、經濟等等都迥異於台灣人認知中的西方文化族群。起碼,知道有一個分散在四個國家的同一族群,就能再次激發對一般「國家」型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疑問。不可否認,「國家」作為政治制度,在當今國際政治運作中是重要的,但,同時亦該反思這種政治制度是否也抹煞多少人類社會生存的可能性?
當台灣的中文媒體將美國的政治運作當成天經地義,討論台灣社會、政治制度運作時,往往僅洋洋灑灑列出美國的幾個案例,就以「美國也是這樣」為理由作結,而不深入具體就個案進行分析。其實就可以清楚看出,台灣的國際觀反映的是美國的國際觀,是強權的國際觀。
世界上的強權寥寥可數,除美國獨霸外,中國正崛起,其他絕大多數都是中小型國家或是類國家。老實說,正視自己是小國是不錯的,瑞士最喜歡承認自己是小國,喜歡講自己的獨特性,最愛自己有跟別人不同的標準,反正就是特立獨行,例如瑞士這小國堅持用瑞郎不用歐元,但瑞郎偏偏就是個安全貨幣,頻頻升值,而且瑞士迄今似乎也跟國際社會處得不錯。再看看其他小國,如瑞典、新加坡、荷蘭不也都過得好好的,台灣作為一個小國,是否眼光應該看看類似型態的政體,從自身情勢出發為觀照,而非以強權為楷模。
看完這本書,想的卻不只在庫德族,倒更多是溢出的內容,讓想法天馬行空,四處連結,或才是讀書的樂趣。
#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