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格徵文】當這世界上再也沒有書店時,你的悲傷與喜樂是否還有能被寄託的居所。

Photo by Camila Quintero Franco on Unsplash
Photo by Camila Quintero Franco on Unsplash
今日藥帖: 鄭宜農 feat. 阿爆(阿仍仍)feat. Chunho 的 〈或許就變成書裡的風景 The Scenery〉Official Music Video
這是一篇被埋藏的草稿,總是覺得不到時候,寫不出最想表達的所以然來。 直到近期,也許這是2020結束前對自己應要完成的期許事件之一吧!又或是因最近在著手一些相關的產業資料,對這個標題,更有感覺了。
有一個說法是,當一個人在各種情緒激盪遊走時,假設身邊有一個可以接住你的人,那麼那個人將成為你生命裡一顆會被記住的星星! 同樣的,假設今天接住你的是一家書店,當我們擁有無法言喻或者言之無物地當下,走進一家待在能感覺自在的一角,如果有一本書,甚或幾行字便代你說出所無法言喻的其實,那它是否也像星星那樣在你心中燃起光亮,那裏有時候,就這樣成為情緒寄託的居所。
Photo by FisH

▎文字紙本與實體書店空間存在真的必要嗎?

《旅行的時候世界是大的,但沒有認真想過閱讀的時候也是。》 且比起需要耗費體力開口的交際活動,只要翻開一兩本書,各挑一章節便覺得被全世界理解,在此輕易地找到或就地擴大舒適圈 ; 感到無聊的時候,靈感枯竭的時候,悲傷或喜悅,我不斷於這些時刻,在書本裡無數次的轉彎再轉彎,這是前所未有的寧靜體驗。
因為一次活動籌畫緣故,接觸到的一些台南書店,其中一間是林檎二手書室,我記得在所有文章與打卡點看過千百次的林檎,都不比親自光臨那樣驚豔。後來跟朋友是這樣形容的 :「門簾外與門簾內竟然是兩個世界,彷彿時空穿越,太神奇了 !」 嘈雜的車聲或心裡的聲音,在進入門內霎那,彷彿是另一個世界那樣奇幻,在挑書選書的移動步伐間,偶爾還會聽到一些屬於自己甚至不屬於自己年代,但熟悉的歌曲,翻到頗有年代但卻保有作者親筆簽名的書,簡直在心裡放起煙火,各種佇立在書櫃前挑書時,免不住地會心一笑,是很難言語的。
直到十月的某日,光臨過幾回,那是一條安靜的路平日營業的店外燈光,朋友說它像電影的顏色,但那幾次卻都暗著,檢查過粉專公告後,原來是休息一陣子,我便深深感受到,如果世界沒有書店的微小恐慌感,是失落的。
即便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二手書店)的型態就像客製品與一般品,對我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調劑,連鎖書店的普及與狀態是新穎的,且環境的配置設計與燈光,都是適合每一個走進書店的人,不分客群。 但走進二手書店或獨立的人我猜,必定也喜歡某一種時光的感覺,店主人的獨樹一幟風格、對於舊時的珍惜,即便有些書是泛黃,但比起直接購買全新的書,只要不是殘破不堪,基本上還是會想擁有這個有被時光滲入過的書。
Photo by FisH

▎開店指難_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____ ____ 虹風 著

《本質這件事,來自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一件值得你收藏入手的創作,它需用你用心,而不只是用荷包去衡量。》
這本書得來時並非全新,但一些跟記憶有關的論述,有時候更喜歡二手,只要簡單作個消毒清理,便成為自己的,然後又有了新的味道。而我最喜歡藏書的原因之一是,肯定有一天你會有需要它的時候,而它就待在你的書櫃裡,這種剛好成為一種浪漫。的確是有需要參考的資料,又再度翻開,這次看與前一次看的心境跟專注度截然不同,這一回在裏頭看見現實。
該書的口吻真實的就像作者坐在對面與你交談,大量探討獨立書店的生存現實、必要、難題、折扣戰、網路與實體、林林總總打破幻想的事實,比較比較像是給想要栽進這個產業的人們,血淋淋的紀錄片。 雖然在稱為Podcast 元年的2020百花齊放的節目中,有著一大塊占比收聽與出版、閱讀、書店有關,記得有一句話這樣說 : 「儘管大環境這樣說著紙本將死,儘管有多少人說書市的悲涼與艱難,但想進來的人還是會帶著熱愛,一探究竟。」
點出許多真實經營書店的實況,從空間、店面、陳設、選書風格確立到需要多少設備、人力、進銷存系統、流程……僅一般中小企業需要看顧的細節,書店一概不少的都跟上了。如果想要開一間書店或是任何個體戶,我總稱都是「自己的東西」,撇除管理人思維,更多時候你要將它視為「自己的東西」那樣去看待。
Photo by FisH

▎最糟也最棒的書店 ____松浦彌太郎

《一定會有感到幸福的瞬間,一定會有人覺得非你不可》 在主業與興趣處於南北兩極,這樣極端的呈現底下,有時候會想要躲進一種流水帳或是更加細微描述生活的文字裡,一如也是近期開始讀的徐玫怡的文章、吉本芭娜娜、松浦彌太郎、見城徹….這一類作家的文字。 雖然細微卻奇妙的從中得到療癒的效果。可能是在某種大勢環境與節奏下,有人還在意這些微小的幸福與觀察,讓我有一種回歸自己的衝突感。 該本書寫的是松浦從青少年對於國內教育體制的迷惘,從高中休學,被POPEYE雜誌吸引且著迷,便這樣引領他到舊金山開啟全新的篇章,在流浪生活八個月後,回到日本,在G先生的貿易業務代理工作下,學到許多東西,啟發了松浦對於尋找東西的天賦,先是從家飾品、骨董、有品味特別的東西著手,後來逐漸轉移至特別的藝術、設計刊物。因為喜歡書和二手書店,就這樣常常在裏頭待上一整天也不厭膩。
寫的是一路從美國回來後的種種歷程與實踐的方法,其中覺得最酷的是從國外雜誌選切下來的【廣告頁】,竟成為日本國內設計師第一手的業界消息,這樣炙手可熱的訊息竟然是從一個非正式體系的路邊攤取得,這樣的際遇太有趣了。
後來松浦便也開始思考是否要以固定場所作為販賣空間,而自己又是不是需要這樣來回奔波尋找客戶需要的東西或品味,一直在不斷思索與轉換,無論是空間、形式、販售行銷、或他個人的意志念想,這本書都成為一種思維的老派衝擊。
為何是老派衝擊?! 因為這是過去的歲月所發生過的事跡,於現在處處討論著AI要取代多少工作,以及各大媒體在LINE文案,每日標題不斷宣告,將有多少人會因為新一代的科技浪潮,而失去現有的職業之下,松浦書中所提到的每一種思想轉換與做法也許,再也跟不上腳步,但又何嘗不能以其他形式體現他的理念呢 ?! 總是相信科技能取代的始終只是人性,而非創意與人心。
Photo by FisH

▎書店不死 ___ 石橋毅史(楊明綺 譯)

《書店是什麼 !? 偶爾書店是一種像家的譬喻,一個可以回去的安心的地方。書店是一種親手把書交給讀者的行業,也是把書的傳承到下一個時代的力量。》
當時徵文標題發布時,第一個殺入腦袋的便是這本書了,因著電子書的浪潮來襲,大家紛紛都在討論著紙本不死之下,本書大多在討論著還堅持開著書店的人們是為什麼 !? 以每一章節自成一個小篇故事,說著這些相關的從業人員、二手書店、連鎖書店無論是台前台後,都是抱著怎樣的想法在這個產業堅持下來,預期討論何謂書本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

▎最後呢!

記得有一次聽到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數位時代》發行人詹宏志,談到讀書的未來樣貌,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未來會有很多閱讀的形式,那是每一個世代不同的課題與轉變,只要知識複製成本下降,知識水準就提高。 也許未必是現在的人閱讀少了,可能正好相反地更多,只是不侷限在紙本了,因為取得資訊方式更多元。而書店該如何在這樣的間隙生存下來也是所有愛書人,我們不是沒有方向,我們的困難是方向太多該如何從中選擇,這不是紙本時代,但卻是編輯與出版的大時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FisHom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