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待在各自的角色,不再感到相互歉疚與填補匱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今日藥帖 - – Way Way Back [Official Music Video]


在閱讀當下停下來回想過許多次,就像一把把直接刺進心臟的劍將冰山底層的最真實的原委一一撬開,在東方教育裡一直未提醒我們正視與檢視自己真正的情緒,為何而來跟哪個事件或與誰有關。透過閱讀此書,將那把窮年累月的利刃,緩緩拔出。

▎「給兒子關愛,卻對女兒處處要求」


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標題像漩渦,但心裡開始起了共振效應,如果以上上代的說法便能以「重男輕女」取而代之。出自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所以女兒並非獨立角色,某個觀點上女兒=母親自己。但先生與兒子卻為「他人」,出自滿足他人來填補自己的匱乏這件事。

因為處處要求,所以尚未有獨立意識的女兒,便會將眼光鎖在母親身上,希望得到認可或獎賞,反之兒子卻可以全心全意專心在自己所在意的事情上。
但如以情緒面來看,母親對兒子雖放大關愛,卻不會將自身情緒投射或寄託在它們身上,一來是女兒較容易與母親得情緒共感且理解,會不小心將自己丟入母親這個角色去設想 ; 但對兒子來說很多心理狀態是難以理解或認同的,也就無法讓母親感受到被諒解或承接。

全書內容非常豐富,且來自個案的種種真槍實彈,身為「母女」組合的讀者,一定有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圖層,濾鏡後那個真實的心情,即便可能醜陋、可能慚愧,但總之真相大白了。身為同種生理性別的母女關係,對彼此來說已是天生的競爭關係,用「家人」的關係代為包裝。

也就夾雜了,母親的幸福與否會直接關係到對待女兒的方法、樣態心態、與心理的牽制;甚至對於女兒未來的成就、選擇都會置入身為「母親」最直觀的插手或建議,埋在底下的炸彈則是,女兒未來可能會有的反彈效應,因為在懂事或自我察覺以前,我們都真心相信,母親的話都是正確的。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這一切都真的是母親的錯嗎!?
看見幻象與真實的差距


語言學中有所謂的「能指 Signifier」與「所指 Signified」,「能指」是對於這件事情的認知(例如麵粉) ; 「所指」是對於事件的理解與解讀認知 (麵粉可以拿來做成麵包、麵條)。兩個要素也深切影響到我們對於記憶的片段,因為事件帶來感受創傷,比起事件的真實性,我們更記得感受,而可能無法還原事件真相。

當事件被情緒感受所扭曲就可能失真,這就是真實與幻想之間的距離。
才會有看見狗往自己走來時,會想跑,但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自然反應,也許是成長過程中有受過類似迫害,被狗追或咬的經驗,但我們最後都只留下了「恐懼」的感受。

「 我們都只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受傷的母親很可能被困在曾經的創傷裡,未必看見自己的真實的匱乏,卻帶著子女一路往前衝,也會對這樣的付出,有了無形的期待附帶傷害。

就像故事工廠的那部舞台劇「明晚,我們空中見」,說道母女是最親密的仇敵。(這句話真的時常在心裡出聲)要先對於自己的情緒與反應有所認知,對原生家庭,與親密關係產生的拉鋸一一檢視,與自己對話,才可能將這根「母親角色說明書」的刺,從母女之間拔除,撥雲見日。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

分享給大家。


書名 :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獻給世上所有女兒、母親、女性的自我修復心理學

作者: 朴又蘭
譯者:林侑毅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21/09/2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isHome的沙龍
27會員
45內容數
許多時候人生是絕對孤獨的, 在不想聊天的時候,在沒有話題的時候, 也未必能時刻保持熱情與包容,因為更多時間裡很難找到絕對理解你的人, 所以這些那些堆疊起來,便成為願意閱讀的理由, 想為自己留白的時候、不需要言語的時候, 進入一本書的觀點是暫時安全的, 因為那裏的世界是全新,而你也。
FisHom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23
反覆將自己浸泡於過熱又失溫的書寫,來來回回,沒有華麗的用詞。 平實地寫著自己在成為文字工作者前後所有的心境歷程,誰說寫字的不食人間煙火, 彥菁說:「就算公開觀點,公開文章可能會招來謾罵,但比起如此,她想陪更多人,喜歡上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2021/12/23
反覆將自己浸泡於過熱又失溫的書寫,來來回回,沒有華麗的用詞。 平實地寫著自己在成為文字工作者前後所有的心境歷程,誰說寫字的不食人間煙火, 彥菁說:「就算公開觀點,公開文章可能會招來謾罵,但比起如此,她想陪更多人,喜歡上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2021/12/09
這一本更像是好好說話的進階版了,一切先從自己的信念出發。我們都受過那種對自己「作過的事、犯下的錯要如何反省」的能力,這樣的教育,但卻未受過「對自己即將產生或投遞的信念,回馬槍檢視」的能力,而本書將提供這樣的思考工具,藉由有條理的資訊去評估,給腦袋有足夠的選項與選擇。
Thumbnail
2021/12/09
這一本更像是好好說話的進階版了,一切先從自己的信念出發。我們都受過那種對自己「作過的事、犯下的錯要如何反省」的能力,這樣的教育,但卻未受過「對自己即將產生或投遞的信念,回馬槍檢視」的能力,而本書將提供這樣的思考工具,藉由有條理的資訊去評估,給腦袋有足夠的選項與選擇。
Thumbnail
2021/11/10
就像釀造清酒過程那樣需要靜待但認真以對。要浸漬、要冷卻、需要時間發酵.....等依序的流程。無論疫情穩定控制與否、我們是否只能繼續透過眼神交流,這樣對自己的提問不會停止 :「我們是誰,我們如何對待彼此,不急著回應世界,但花很多時間在自己身上,去做一些麻煩耗時但可能心情愉悅的事情。」
Thumbnail
2021/11/10
就像釀造清酒過程那樣需要靜待但認真以對。要浸漬、要冷卻、需要時間發酵.....等依序的流程。無論疫情穩定控制與否、我們是否只能繼續透過眼神交流,這樣對自己的提問不會停止 :「我們是誰,我們如何對待彼此,不急著回應世界,但花很多時間在自己身上,去做一些麻煩耗時但可能心情愉悅的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每當我感到又忙又累而忍不住抱怨碎念的時候,女兒偶爾會從口中吐出一句話:「誰叫妳要生小孩!」 這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當我的母親也抱怨相同事情的時候,我們身為子女的也會跟她說:「沒有人叫妳做這些,是妳自己要做的,妳也可以選擇不做啊!」 上面的這些話語,直白地令人難以反駁,也幸好我們這三代的女性都
Thumbnail
每當我感到又忙又累而忍不住抱怨碎念的時候,女兒偶爾會從口中吐出一句話:「誰叫妳要生小孩!」 這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當我的母親也抱怨相同事情的時候,我們身為子女的也會跟她說:「沒有人叫妳做這些,是妳自己要做的,妳也可以選擇不做啊!」 上面的這些話語,直白地令人難以反駁,也幸好我們這三代的女性都
Thumbnail
「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而兒子跟丈夫則是以他人的身份存在,女兒之於母親並非獨立的身份,而是與母親本人相同的角色」在書裡面或多或少應該可以找到一些社會大眾很常見的狀況,要是願意把自己丟進去在其中的話、也可以藉此看看自己的狀況,說不定有些事情可以在書裡面找到新的答案跟感覺。
Thumbnail
「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而兒子跟丈夫則是以他人的身份存在,女兒之於母親並非獨立的身份,而是與母親本人相同的角色」在書裡面或多或少應該可以找到一些社會大眾很常見的狀況,要是願意把自己丟進去在其中的話、也可以藉此看看自己的狀況,說不定有些事情可以在書裡面找到新的答案跟感覺。
Thumbnail
《因為我是女性》本書提及七〇、八〇年代,在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觀念的文化傳承之下,我們的母親如何生存?在這一代又一代之間,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女性身份的認識? 女性在家庭裡主要的身分,即女兒、母親、妻子和自己。女兒常常被要求孝順聽話,母親需要奉獻付出,妻子應當賢淑持家。
Thumbnail
《因為我是女性》本書提及七〇、八〇年代,在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觀念的文化傳承之下,我們的母親如何生存?在這一代又一代之間,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女性身份的認識? 女性在家庭裡主要的身分,即女兒、母親、妻子和自己。女兒常常被要求孝順聽話,母親需要奉獻付出,妻子應當賢淑持家。
Thumbnail
身為女兒,妳符合母親的期望嗎? 身為母親,妳希望女兒符合自己的期望嗎? 身為女人,妳符合社會價值的期望嗎? 女性的價值何在? 那些不相干的人與我何干? 理解到接納是一段過程 愛的寬度決定你的幸福
Thumbnail
身為女兒,妳符合母親的期望嗎? 身為母親,妳希望女兒符合自己的期望嗎? 身為女人,妳符合社會價值的期望嗎? 女性的價值何在? 那些不相干的人與我何干? 理解到接納是一段過程 愛的寬度決定你的幸福
Thumbnail
「小孩會脾氣這麼差,肯定就是被妳影響的。」 「妳難道不知道小孩會被媽媽影響情緒嗎?為什麼妳還繼續這樣?」 母親的掌控慾 母親的話語 母親的慾望 母愛的毒性 母親的怨念 母親的關愛
Thumbnail
「小孩會脾氣這麼差,肯定就是被妳影響的。」 「妳難道不知道小孩會被媽媽影響情緒嗎?為什麼妳還繼續這樣?」 母親的掌控慾 母親的話語 母親的慾望 母愛的毒性 母親的怨念 母親的關愛
Thumbnail
我旁觀著母親,有時感覺她是沒有長大的妹妹,或者是永遠在心裡有著一個孩子的女兒!也唯有這樣理解,母親便不需要「應該」是一個母親,我也不用再從所有影視小說故事裡的母親那一角尋覓著有一種愛(被期待的、被想像的、非要索討的)叫「母愛」!
Thumbnail
我旁觀著母親,有時感覺她是沒有長大的妹妹,或者是永遠在心裡有著一個孩子的女兒!也唯有這樣理解,母親便不需要「應該」是一個母親,我也不用再從所有影視小說故事裡的母親那一角尋覓著有一種愛(被期待的、被想像的、非要索討的)叫「母愛」!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在家庭議題當中,「母女之間」是女性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之一。母親與女兒是鏡射關係、是糾纏的共生關係,也是對話關係。 並不是每個女性都應該,或者適合成為母親,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不適合成為母親,也的確做得不「好」,但她始終認為自己「應該」要成為母親,一個「好的」母親。
Thumbnail
在家庭議題當中,「母女之間」是女性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之一。母親與女兒是鏡射關係、是糾纏的共生關係,也是對話關係。 並不是每個女性都應該,或者適合成為母親,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不適合成為母親,也的確做得不「好」,但她始終認為自己「應該」要成為母親,一個「好的」母親。
Thumbnail
母者,人也,非聖人,她們個個是有血有肉、有情緒的凡人, 常常還是個「煩人」,這些馬麻動物們還常自以為是出於愛, 而做出小人們不領情、讓他們嫌棄翻白眼種種讓他們覺得「丟臉」的行徑。我,也當過這樣的馬麻;為母,難。
Thumbnail
母者,人也,非聖人,她們個個是有血有肉、有情緒的凡人, 常常還是個「煩人」,這些馬麻動物們還常自以為是出於愛, 而做出小人們不領情、讓他們嫌棄翻白眼種種讓他們覺得「丟臉」的行徑。我,也當過這樣的馬麻;為母,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