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京都二三事|#5 「猥褻」
有些詞彙,你以為那只會出現在新聞裡面,出現在政令宣導的廣告上面——
譬如癡漢(ちかん)。
譬如猥褻(わいせつ)。
但對於很多人而言,那或許是他們正在經歷、曾經經歷的事情。
說到日本觀光的時候用起來非常方便的APP你可能會立刻想到食べログ、想到乘換案內;對於留學生來說其實也是如此,只要能夠解決一餐、只要知道行程路線該怎麼安排,整個日本其實都在移動範圍之內——但有一個APP,可能通常是留學生或者長期在住的人會比較需要。
「防災速報」。
這是由日本Yahoo推出的免費APP,對於日本這個天災多發國來說非常有用,地震、豪大雨、颱風等等都能夠及時掌握。
但這APP裡面有個欄位,才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
。防犯情報
根據設定,它會即時通報所屬區域需要注意的資訊,或許會有殺人案件或是盜竊的情報?雖然應該有,可是我記憶中剩下的卻只有這張圖——這甚至只是一個禮拜的截圖。當然,當初會截取這張照片大概也是那段時間的頻發真的嚇到我,可是那真的會讓人感覺到「猥褻」、「癡漢」這些字彙真的距離我那麼近。
京都市共有十一區,其中中京區應該是商業價值最高、最熱鬧的地方;這個區域有點大,以京都的棋盤方格來說的話,大概是三站地鐵、橫縱各三站的區域範圍。
換句話說,如果京都有什麼地方會設立最多的監視攝影機,那應該就是中京區了。
——可即使是這樣的地方,猥褻事件的頻率卻依舊不低。
當一份統計數據出現,告訴你這世界上平均一年會有多少性騷擾事件的時候你可能會驚訝那個數字,但同時也有可能會因為過度驚訝而導致「數字」只是「數字」;但當這些數字變成活生生的事件,發生在你居所附近、甚至可能只相隔一兩條街的時候,那是會真切讓人感覺到恐懼的。
那是日常。
是日本人不得不面對的日常。
必須強調的是,我認為以京都的環境來說其實理論上應該會比較少這種事件,我沒有問詢過東京的朋友有沒有使用過類似的APP或是有沒有紀錄數據,但根據幾位從東京移居到京都並定居於此工作的友人所述,兩個地方的生存壓力真的是天差地遠。
京都是一塊很奇妙的樂土,儘管有大量湧入的觀光客,但對多數的日本人來說這裡的生活壓力和步調依舊比其他大都市來得輕鬆許多;這裡沒有鋼筋水泥製成的高樓怪獸,沒有擁擠到必須得麻煩乘務人員把你擠進電車裡的情況——甚至是每次看到都會讓我心情低到谷底的「人身事故」,在京都的一整年其實見到的次數也不算太多。
可即使是一個比較沒有壓力的地方,這樣的犯罪行為依舊有著不低的頻率。
——那在東京呢?
——在大阪呢?
儘管在通報的程序當中並不會顯示被害者的性別,儘管我試著搜尋了一下之後又意識到數據的壓倒性差距應該讓我可以省去這一步驟——我知道或許會有人在這邊提出男生也會有類似的困境,但作為一個生理男性而言必須說男女在這方面受到的壓迫以及恐懼實在是太過天壤之別。
至少我深夜去便利商店時不用擔心被人跟蹤。
至少我坐在計程車上不用擔心司機會不會對著我開關於穿著的下流玩笑。
很多人口中被輕描淡寫帶過的女性困境,是許多男性一輩子也無法想像的痛苦日常。
。結語
在這個犯罪通報的類別當中,「不審者」和「癡漢、猥褻」是被分開計算的,通俗一點來說,這個類別會比較接近性騷擾方面的犯罪。
在日本電車、地鐵站,你會看到很多警示癡漢出現、針對偷拍等等的宣導標語及海報,有時候我常常在想,那到底是貼給正常人看的,還是貼給那些「犯罪者」看的?只能以最無力的宣導方式去警告這些人?
我寫著下流的東西,成長過程中也接觸了大量的日本情色文化產物——但人與犯罪者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我清楚知道有些東西只屬於二次元,我清楚有些東西只是一場「演出」,但又有多少人將自己的閱讀體驗轉換成傷害他人的動機呢?
——我們從未好好對談過。
我是男生,你是女生;因為我不需要去面對屬於妳的困境,所以我們就該否定它嗎?
或許有時候需要的就是這種很簡單的、最低限度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