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耽誤的動行研討會
原定於1/25、26於臺南大學舉辦的第32屆動物行為與生態研討會,因為臺灣本土病例出現,而緊急轉移到線上,雖然因為變成線上會議缺少了一些實際參與的感受,也有一些不太方便的操作問題,像是因為有人數限制很難換會議室等,但仍然感謝主辦單位於這麼緊急的事態下,還能成功辦理研討會,也希望國內外疫情早日結束,各式活動得以順利舉行。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這次動行研討會中聽到的一些研究,跟自己參與的心得。
開幕演講:MIT的SCI期刊與長期生態研究重要性
研討會的開頭由中研院陳國勤老師介紹原創於臺灣的科學期刊 Zoological Studies,他說知識不應該要付錢發表及獲得,希望開創一個免費的學術發表平臺,把期刊推廣發展成動物學研究的龍頭,從演講中聽到老師滿滿的熱情,小心呵護這個產於臺灣的孩子,招呼各路學者投予營養,發表論文、協助審閱陪伴其成長。
接著是林登秋老師的演講,針對的主題為長期生態調查的重要性,老師舉了很多研究例子,說明大時間尺度的生態紀錄才能看出實際的生態系統變化,例如若只進行五年的調查,發現森林樹木密度下降,但若是放大尺度到三十年,就會發現這五年的下降對整段時間微乎極微,整體的趨勢是上升的,而這些生態研究若能跨領域到與人類生活相關,將有助於改善我們跟環境的互動和解決更多人與環境的問題。
上山下海,豐富多樣的生態保育研究 在海裡討生活不簡單:海龜
這次聽的主題多半是生態保育相關的內容,今年
尤其多關於海龜的研究,第一個研究即是探討救傷海龜康復前後血漿生化數值的變化,根據這個研究可以建立一個較為客觀的指標判斷海龜是否能夠野放,另外還有光害影響稚龜尋海、海洋人造廢棄物被海龜食入的探討等研究項目,在我三次的與會經驗中,每年都會有跟海龜相關的主題,人造光源影響稚龜尋海一直都是廣被探討的議題,去年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有一篇
針對人造光源帶來影響的研究中也有提到,而這幾年因為越來越多人注意到海洋汙染問題,在很多動物上都有相關的研究,這次也有針對招潮蟹塑膠微粒攝取的探討,在之前研討會中提到
藤壺攝食塑膠微粒的研究也在去年發表。
議題延燒:本土霜毛蝠&外來種綠鬣蜥
除了海龜以外,陸域生態系也有一些成果發表,例如一篇針對霜毛蝠展翅跟理毛的研究還蠻有趣的,這兩個日間行為目的用於散熱,本來覺得僅採用新竹大煙囪內的總量就判斷個體減少很奇怪,但在後面的問答中得知,根據這樣的數據可以了解是否全球暖化對霜毛蝠生存帶來影響,若是煙囪內溫度上升,就不適合霜毛蝠存活,因而內部的蝙蝠數量減少、散熱行為會增加,全球暖化也是另一個越來越受矚目的研究議題。就臺灣本土外來種議題來說,大概屬綠鬣蜥佔據近期發燒排行榜了,網路上很多人想以吃解決牠,但綠鬣蜥體內含大量有害物質,而會中的一篇發表更指出其體內帶有四種在臺灣從未記錄過的線蟲,根據這些體內寄生蟲更進一步發現目前的在臺綠鬣蜥有非自然播遷的族群,也就是可能跟著人類的交通工具移動到不同縣市。
第32屆動行研討會 會後感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動物行為與生態研討會,此次的會議因為變成線上少了很多對話,感覺有點可惜,但是為了防疫這也沒辦法。這樣每年參加研討會,聽報告者的研究成果對於開闊自己的視野,還有修改自己的研究內容都蠻有幫助的,在聽諸多報告的同時也是一個自我審視的機會,從以前到現在聽其他人的研究計畫、報告等,如果不屬於自己的研究領域,很多時候並不清楚為何需要做這個研究,跟學長最近跟我提到的相同:
一個成功的計畫或發表,研究者必須做到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研究計劃給不同領域的人聽,而且對方也要可以認同這個有研究價值才行。
最後,這次很開心自己的發表能夠獲獎,希望未來的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也期待臺灣生態相關研究能更加蓬勃發展,明年動行研討會臺東大學見。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加追蹤,斗內抖起來!
如果願意給予任何意見,請填寫意見回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