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8|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台積電如何持續加大投資30幾年,成為晶圓代工霸主? | 光明燈 OA

Source: TSMC
Source: TSMC
(本篇為 光明燈 專欄之免費文章,可訂閱每月文章)
半導體巨頭不同策略的選擇
半導體產業鏈簡短描述,上游為晶片設計,中游為晶圓製造,下游為封測與模組廠,在還沒有台積電之前,只有像Intel這樣的垂直整合公司,上中下游都是在自己公司,創造最大利潤,像特斯拉也是,但同時要發展所有領域,營運的壓力是最大,但在當時半導體初期也還沒有代工廠,在半導體產業持續發展下,有更多做晶片設計的人才獨立開業,如現在的賽靈思、超微(AMD)、高通、聯發科、Nvidia等,晶圓代工需求漸增,台積電選擇做為專業晶圓代工廠,看似無法賺到設計或晶片銷售到消費者所帶來的高毛利,傳統對於代工業的低毛利印象,通常積極轉型不要當世界工廠,要做自有品牌賺取更高利潤,創造品牌的不可取代性,而台積電如何成為難以取代,又高毛利的代工廠?
只能持續加大賭注的賽局
晶圓代工的遊戲規則,根據半導體生產時的摩爾定律,摩爾是Intel的創辦人之一,遊戲規則是18-24個月,積體電路IC上的電晶體數量會多一倍,晶片的效能會快一倍,同時生產的精細度需要縮小一倍,生產技術也提高,設備要升級,投入研發的費用也更高,造成先進製程每進到下個世代,投資額就需要增加,也造成了持續增高資本支出競賽,因此進入障礙將越來越高,很少對手能加入,形成少數人能存活的寡佔市場,聯電、GlobalFoundries都已經停在10奈米以上,不再繼續砸錢玩下去了,只剩台積電、Intel、三星三家的寡占市場,而Intel主要是生產自己的產品,因此主要對手為三星。聯電2020資本支出約 10 億美元,僅台積電6%,成長策略改為併購既有晶圓廠,如2019收購富士通的半導體廠,量產40-65奈米產品。
台積電如何持續砸錢30幾年呢?
50%營收來自先進製程高毛利產品,一半對於代工的印象是利潤低,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毛利超高,真的是獨特結果,主來自半導體技術會持續發展的獨特市場,消費者對於更快更省電的晶片慾望一直會提高,而且各種應用市場都在成長,因此客戶對於購買最先進製程的需求強烈,而且晶圓代工寡占市場,客戶能選擇的代工廠不多,因此議價能力不高,造成先進製程的晶片代工能一直維持高毛利,而台積電在代工的產品也進行策略性的分配。半導體主要應用有處理器(邏輯IC)與記憶體,處理器晶片技術門檻高,但毛利較好,所以台積電在初期只有約15%營收來自策略性投資在記憶體市場,記憶體隨市場需求漲跌很大,記憶體在1996年市場價格暴跌,因押寶正確在處理器市場上,記憶體非營收重心,而成功存活。因為先進製程不斷提升,舊技術的晶圓代工毛利就會下降,但台積電不像Intel,是垂直整合的IDM公司,還有CPU品牌的商品的高毛利,因此台積電的營收策略,需要一直保持50%以上營收在先進製程,維持高毛利的商品比例,提高獲利能力,來應對每年擴大的資本支出,台積電近五年淨利率都在32-38%,對手三星營收雖然高過台積電但淨利率只有12-18%,
如何強攻市佔率?
營業額與獲利必須持續提高,才能一直保持資本支出。而一開始沒有晶圓專業代工的角色,以前的年代就是半導體公司,自己設計晶片,自己生產,掛自己牌子賣,一條龍進行,沒有晶圓代工的模式,所以台積電第一步,只是先接Intel、摩托羅拉、德州儀器把自己不要做的低階產品給台積電做,讓產線使用率提高,而慢慢的有一群做IC設計的人出來創業,不可能投大筆錢去蓋晶圓廠,因此晶圓代工市場開始快速成長,從1987年成立世界第一家專業晶圓代工公司,不到兩年就開始獲利,在半導體每年20-30%高速成長時代,,7年後在1994年客戶有137家,營業額123億元台幣,市佔率23%,已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公司,因為大部分都是垂直整合公司,自己有晶圓廠生產。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佔有率,2000年已經達49%,之後都在50%以上。
不斷擴廠保持產能優勢,晶圓代工主力為3C商品應用,市場升級快速,不可能下單還等你蓋廠,因此不斷準備充足的產能,來強化接單的優勢。在2008年金融海嘯,2009資本支出為27億美元,到2010全球景氣尚未好轉,張忠謀決定大幅提高資本支出至59億美元,就一直擴廠聽起來簡單,但對未來趨勢的洞察,還要真的敢衝才是關鍵,要是擴廠結果沒接到生意或市場成長趨緩,巨額投資虧錢是相當恐怖,近期的觀察,基本上台積電對於擴廠的速度與客戶的需求量,平衡度掌握很好,幾乎都會保持在供不應求。
專業的客戶服務平台,1996年推出[全方位訂單管理系統]服務(Total Order Management Systom,TOM),利用專責客戶服務部門,到現在的「開放創新平台」(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Initiative)協助解決客戶設計上的專利問題,提供設計流程建議,封裝流程測試等服務,讓客戶跟台積電合作的優勢提高,也讓客戶如果要轉到其他家代工難度提高。
先進製程持續領先,來自取得更多客戶的信任,搶下訂單提高獲利後,再持續擴大投資於產能與研發,在1999年0.18微米到2005年65微米,已取得部分領先,2011在28奈米後閘極(Gate-last)製程研發策略選擇成功,良率大勝三星與Globalfoundries,慢慢跟晶圓代工對手拉開差距,現在更在10奈米與7奈米領先原本的絕對王者Intel。Intel在22奈米跳14奈米,或14奈米跳10奈米,習慣追求技術大跳躍,容易造成開發難度提高、良率提高緩慢,10奈米在2017開發整個延宕4年才量產,而台積電開發策略是逐步提高技術,22奈米-16奈米-14奈米-12奈米-10奈米等,在每一世代又很多的小增進改版,大量經驗值在於生產的良率提升成功率高很多,但也仰賴於台積電是專業代工型態,有大量不同等級的客戶可以使用,而Intel只有自己使用,產品應用沒辦法分這麼細,因此台積電2020量產的7奈米,Intel目前也預估延遲至2023年量產。
(Source: BERNSTEIN)
開創世代的霸主Intel為何先進製程被台積電超越?
資本資支出優勢不在,Intel在IC設計與晶片生產垂直整合獲利高,加上Intel在電腦市場壟斷的優勢,持續成長的大資本支出,讓Intel一直是晶圓製造技術領先者,Intel智慧手機晶片發展策略失敗,於2019年手機數據晶片部門以10億美元賣給蘋果,失去一大塊成長市場,而台積電代工產量與營收提高後,對於資本投入攤提的速度快,手機晶片市場大量成長的IC設計公司,也讓台積電營收成長快速,手機晶片約占台積電營收47%,維持高毛利的利潤,讓2019台積電資本投入已與Intel相當,而且在2021有機會超越Intel的資本支出,Intel仍有垂直整合的營收優勢,2020 Intel營收753億美元,資本支出150億美元,在2020台積電營收為455億元,資本支出170億美元,2021將為250-280億美元。
Source: Intel
Intel發展的三大策略
1) 強化核心競爭力,新品開發策略XPU,是把原本獨立的CPU、GPU、FPGA等晶片,直接做在一起,將成為強勢商品,而在生產面將建立新的垂直整合IDM系統,整合自己與代工的生產流程,來滿足客製化需求。
2) 擴大成長動能,針對成長中的市場,提供多樣化系列性的產品,提供AI或5G應用從硬體到軟體的整包的服務。
3) 重新定位鞏固產業地位,積極擴大CPU以外的市場,除了強化筆電市場,建立高續航力與高速的新認證系列Intel Evo,強調與筆電廠商共同開發的平台系統,另外收購自動駕駛系統公司Mobileye與行動服務軟體公司Moovit,積極發展Intel在自動駕駛市場的一席之地。
Intel研發能力趨緩。Intel三大策略之下,多頭馬車同時進行,除了單在晶片生產技術研發外,仍有電腦、資料處理中心、5G等多個不同市場需透入資源進攻,還投入自動駕駛市場,低估新製程的研發時程,製程技術與生產良率難以提升,結果Intel於2015年後的10奈米製程落後台積電,原定2021年量產的7奈米,預計將延後至2023年,造成在桌上電腦CPU的市場被AMD大舉進攻,AMD使用台積電的7奈米製程,在CPU處理速度與耗電量,已追上Intel甚至超越,而且售價較低,在2019開始AMD桌上型電腦CPU市占率由20%成長至2021年1月,已經超越Intel至50.8%,上次市占率贏過Intel是15年前的2006了;不過在筆電市場,Intel仍大幅領先保持83.8%市佔率,筆電比桌上型電腦要求更小與散熱更好,因此AMD仍未順利進攻,但今年已經看到不少筆電開始採用AMD了;資料中心市場,Intel CPU市占率達98.6%,是主要營收來源之一,AMD夾帶台積電領先的製程,會持續搶攻Intel的市場,而未來有機會擴大應用於AI資料中心的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技術,AMD在2020宣布砸大錢350億美元併購賽靈思(Xilinx),賽靈思與之前Intel收購的Alera是FPGA兩大技術領先公司,顯現AMD進攻資料中心的決心。
Source: Intel
Intel當資本支出與製程開發落後造成產品效能缺乏競爭力,壓力過大後,在2020年提出委外代工的評估,若真的改為代工後,短期快速提高Intel的CPU競爭力,但長期可能不是Intel原本的發展策略,新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曾是Intel首席技術長,策略重點仍在晶片技術的突破,投注於更先進製程技術直接超越台積電,但也沒把話說死,僅說明主要產品仍是會自行生產,必經自行生產最高階產品一直是Intel的核心價值,部分產品委外代工比例可能會提高,因為台積電在2022下半年3奈米要量產,Intel預計在2023才要量產7奈米,Intel目前要在三年內大超越不太可能,若給台積電代工會損失約10%利潤,還有原本Intel市場技術領先的威望,但在AMD使用台積電更先進製程搶佔市佔率壓力下,這幾年將是Intel發展策略選擇的關鍵。
相較於CPU死對頭AMD,原本也是同Intel自己生產晶片並銷售,但在AMD製造部門連續虧損下,將製造分拆出去成立了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跟台積電一樣就是半導體專業代工廠,原是台積電、三星之後第三大代工廠,但在經營無法突破後,開始將資產變現,賣晶圓廠,就算是相同策略發展也並不容易,。
晶圓代工最大對手三星,三星半導體發展三十幾年,發展重心剛開始在記憶體,並成為記憶體晶片製造的霸主,2005策略轉向開始代工,成工代工蘋果手機晶片帶來第一波成長,但三星手機強勢發展,在2011年市佔率超過蘋果,而一直以來蘋果的晶片都是給三星代工,三星手機的競爭關係與生產晶片的良率效能不佳,於2010年蘋果營運長Jeff Williams開始與張忠謀談合作iPhone6的A8晶片,更換晶片生產廠風險很高,台積電隨之應對組織One Team團隊,擴大投入資源於蘋果專案,統合研發與生產相關部門,獨立拉一條產線進行研發使用,並直接派近百人至美國蘋果總部,解決原本由三星代工的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同時因產能不足供應蘋果,直砸90億美元蓋新廠,在2013年6000人24小時輪班下,在11個月極快的速度下,達到超高良率,完成蘋果的訂單,成功擠下三星。在先進製程開發競賽,三星在5奈米技術與良率不佳,三星想直接在3奈米超車,採用架構環繞閘極技術(Gate-All-Around,GAA),新技術投入資源大,且開發風險較高,台積電則是沿用FinFET技術,看來贏面是比較高,也是下一步觀察的重點。
OA個人觀點
市佔率太高的風險,容易被告反壟斷或反托拉斯法,Intel、Google、Amazon都被告過,台積電也在2017被GlobalFoundries向歐盟提告不公平的競爭,告台積電以忠誠折扣(loyalty rebates)、排他性條款(exclusivity clauses)、綑綁折扣(bundled rebates),或甚至罰款等不公平手段,讓客戶不能找其他廠家代工,最後歐盟在2020結案,反壟斷不成立,台積電早就對反壟斷有預防政策,立有公司內部規範,並對員工教育訓練,反壟斷要成立最簡單就是幾家大廠聯合定價,或是用非法手段綁住上下游廠商限制對手發展等,但這其實很難界定,因為很多策略就是要提高對手的進入門檻,不過台積電處於代工的角色,比較不容易被告成功,大多是品牌商Intel、高通、微軟等這類的被告成功,但在市佔過半,甚至未來可能更高的市佔率下,對手提出反壟斷的訴訟策略,還是很有可能。
資本投資優勢強大,越玩越大,營運壓力也一直墊高,2020年台積電資本支出為170億美元,已與Intel相當,而三星約260億美元,不過大部分為記憶體支出,台積電2021資本支出為250-280億美元,將超過三星,主要投資5奈米與3奈米設廠需求,也包含未來封裝技術與2奈米研發費用當。因為NVIDIA、蘋果、AMD等大需求上升,比2020資本支出大幅增加了六成100億美元,看得出台積電對未來非常有把握,台積電近五年的ROA(資產報酬率)在15-20%,相當優秀的賺錢能力提供了足夠的基礎,資本競賽優勢已足夠強勢下,如聯電、GlobalFoundries等對手,已轉換策略退出賽局。
客戶過於集中風險高,前六大客戶佔比超過六成,因此客戶的變動直接衝擊是很大的,最大客戶是蘋果占20%以上,2021預估到26%,第二大原本是幫華為供應晶片的海思(HiSilicon)占約10-15%,在2020年美國封殺華為的政策下,因此失去了海思這個第二大客戶,影響很大,不過在聯發科、蘋果、超微AMD、高通和其他客戶追加訂單下,很快填補產能出口,在此可見寡占市場的優勢,市場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甚至丟了10幾%的業績,馬上就有其他客人願意買單。因為主要客戶真的很少,而先進製程比較貴,用得起的客戶也不多,如2021年5奈米製程,光蘋果預估就包下53%的產能,其次為高通會佔24%,因此若蘋果一個銷量不好,對業績衝擊就很大,如何掌握潛在客戶很重要。
台積大同盟(TSMC Grand Alliance)策略優勢,台灣很少能做為全球產業的帶領者,因為很少企業能有如此的號召力,去聯合全球頂尖業者的同盟,串連IC設計客戶、上中下游設備供應商、專利業者,加速整個供應鏈的合作與創新,降低客戶開發門檻,建立起新的屏障,來對抗Intel與三星的垂直整合策略,在5G、互聯網、AI等市場大量成長下,更多公司產生晶圓代工的需求,三星在許多與客戶競爭關係下,不易模仿台積大同盟策略。在新製程發展變慢,半導體市場成長趨緩後,台積電的客戶們要強化自己的產品,在晶片製程技術大家都差不多之下,需要靠更好的IC設計或元件整合,台積電領先製程的重要性就會被削弱,因此台積電營造的大同盟生態系統,能提供更多無法取代的服務將更重要,不過這還很久,短期是不用太擔心。
新製程開發風險,因為每一個新製程的都有不同的研發途徑,在3D架構FinFet關鍵技術研發競賽下,台積電仍是落後的,而在提早導入EUV製程下,成功領先Intel與三星,台積電現在有技術領先與規模化的優勢,三星、Intel在不同的研發途徑下,也不會完全不可能超車台積電。
先進製程設備短缺風險,EUV極外紫光機台為10奈米以下關鍵製程,只有ASML能生產,2021預計只能生產40幾台,而且下單需要一年半才能交貨,消息上台積電取得15-20台,未來如何穩定供貨來應付產能的擴張,也是策略的佈局重點。2012年因ASML需要大筆資金來研發,開放客戶入股,Intel、台積電、三星都曾經投資ASML,不過都退股了,而三星可能還剩很小的股份,但無法直接影響ASML決策,初步看來,ASML也不會單壓一家客戶,應該三家都會供貨,畢竟也是做生意的風險,目前消息上台積電應可取得一半的供貨,可能來自於台積電目前過半的市佔率,先進製程的高良率,台積電也力One Team合作開發EUV機台,因此ASML願意在台積電上投入較大的賭注。
ASML TWINSCAN NXE:3400B
新憶體市場佈局,發展延伸市場,雖DRAM記憶體市場因供需所造成的價格波動太大,毛利差,一不小心就賠錢,並非台積電重心,但也不是完全沒布局,在新世代的磁阻隨機存取記憶體(MRAM)於2002年投入開發十幾年了,當AI、5G等需要高速記憶體需求提高,MRAM將快速成長,DRAM停在十幾奈米,MRAM因可至10奈米以下製程,研發難度高,Intel、三星也有投入,台積電先進製程優勢經驗下,未來仍有高機會領先市場。
小結
有錢也難進入戰場,想要加入戰場狂砸錢的大陸半導體廠,做記憶體的紫光,在2020年爆出財務危機,而中芯半導體花了二十年,砸大錢,挖了台積電一堆人,在[中國製造2025]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至今仍落後至少2-3個世代的技術,都順利研發成功也需要將近5年,在大量內需與國家政策支持,應該是還能撐一陣子,但要進入10奈米以下的威脅度不高,可見光是砸錢要能進入高階晶圓代工市場,難度很高,三星也是花了幾十年。
晶圓廠變動的發展策略,原第三大晶圓代工廠Global foundries,已退出7奈米賽局,2019賣了兩個廠、一家半導體子公司、一家光罩廠,反而由聯電變成超越世界第三大,聯電發展策略在2018大改版,專注成熟市場,提高投資報酬率ROI,因過去經驗下追趕台積電的最新製程,追到最新製程時,價格已經下滑,台積電下一代製程也準備中,又要砸錢下一代研發,因此整體投資報酬率並不好,改為直接收購晶圓廠,降低投資新廠的成本,發展成熟製程更多的應用市場,2019收購了日本富士通的12吋晶圓廠,搭配自己的客戶群與良率提升經驗,快速增加營收與市占,策略蠻成功的,世界先進策略類似,在2018收購了Global foundries新加坡的8吋廠;IC設計公司開始往下收購,如台灣的新唐,2020年9月收購了日本松下Panasonic的6吋與8吋晶圓廠,不過實際上看來很吃力,因為花了76億台幣收購,是新唐公司兩倍股本以上了,我認為是有一定難度整合成功。
目前半導體生產技術發展速度已經變慢,不像以前一年半就多一倍效能,巨大的投資門檻,還有難以快速量產的良率地獄,確實建立出足夠高的護城河,不想再燒錢研發新技術的聯電,重新市場定位,進行收購發展策略,剩下三星與Intel都是垂直整合的發展策略,但在開發新製程的技術密集度越來越高,三星與Intel研發力道已見疲乏,台積電專精於代工的定位,市場佔下足夠的份額,大量客戶促成比對手累積更多的新技術開發經驗,在客戶轉換成本很高之下,持續的優勢累積是可能的。
不過三星、Intel仍可能利用在IC設計優勢下,取得相當的產品校能,雖然在10奈米開發落後台積電,,Intel 10奈米製程的電晶體數量1億顆比台積電7奈米的91.2百萬萬顆還多,Intel霸主的怪力仍不容小覷,也讓對手AMD用7奈米製程的CPU,跟Intel的10奈米產品效能差不多。
垂直整合品牌端帶來的獲利,可提供更久的投資資本,因此三星、Intel都可能在新製程跳躍世代,超車台積電,台積電雖然穩健發展,但在新製程的研發路線上,也需要每次都押對寶,不過晶圓廠的投資最快要2-3年才能看到結果,三星與Intel要能超越台積電挑戰不小。
客戶轉換成本高,蘋果當初花了五年從三星轉給台積電代工,可見轉換成本之高,而2015年後至今,蘋果將100%的供貨給了台積電,可見台積電所創造的客戶信任度是很高,但以蘋果的立場,只有一家供應商也是很大的風險,因此也不會放棄培養第二供應商,也就是三星,因此未來就算有部分蘋果訂單是三星接走,也不意外,但三星如何突破技術困境,同時在手機市場的競爭關係下,如何在代工市場取得信任,將是最大挑戰,而就算三星追上台積電的技術,但客戶的轉換時間要好幾年,台積電仍有很多防堵的時間,而Intel接受來自AMD與台積電的聯盟強勢進攻,2023的7奈米可能是決勝點,若不能有效防止AMD的進攻,Intel的市占要再拿回來相當困難。
所以不論產業,只要用台積電的專業代工策略,就一定成功嗎? 前提是要在資金密集且技術密集的產業之下,並搭上長線的高速成長市場,譬如化妝品專業代工廠很多,但並不是砸錢就有幫助,因為不需要極大資本,而大部分的化妝品製程,不存在持續需要研發突破的技術,因此並不容易如台積電建立出這樣堅固的護城河,搶下全球過半市佔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