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舞台劇、蜜蜂與遠雷、交響人生、尋找新樂章

「我們人都會死,就像音樂一樣會瞬間消失。但如果能和誰有共鳴的話,瞬間就能變成永恆。」
雖然我對舞台劇並沒有深入研究,但我認為舞台劇也適用這段話。這也是什麼雖然沒有太多機會欣賞舞台劇,每次卻都能帶給我強烈的震撼與滿滿的感觸。而且,往往不是「劇情」本身所帶來的衝擊,而是來自現場的情境與周遭的氛圍。
我尤其喜歡欣賞學生所演出的舞台劇,更甚於專業演員的作品。原因很難清楚說明,或許透過ptt上這段話多少可以揣摩:
「電影與劇場本質上的差異是 : 劇場是活的,電影是死的。劇場直到觀眾欣賞的當下都還是活的,卻在那當下一邊死去。電影早在呈現給觀眾之前就已經死了,卻在那當下一邊活過來。」
[討論] 論電影與劇場
電影與劇場 是兩種觀賞形式相近卻不能相互取代的藝術 同樣坐在漆黑空間的階梯式座位盯著眼前約莫兩個鐘頭 眨眼/恍神錯過的無法彌補 場內的咳嗽/打呼/手機鈴聲皆會干擾情緒 除此之外 我們該如何區別電影與劇場呢? 只有演員沒有觀眾 那是排練場 演員加上觀眾 就成為劇場 演員加上攝影機 就成為電影 演員加上攝影機但沒有觀眾 那還是電影 一部未上映或沒有票房的電影 演員加上觀眾加上攝影機 那還是劇場 一個有錄影場的劇場或DVD裡的劇場 你是否想過: 為什麼電影票價比劇場票價便宜許多呢? 為什麼電影上映會上公車車體廣告而劇場演出多半只印宣傳海報呢? 為什麼電影票價不像劇場票價會因視野優劣而訂不同價位呢? 為什麼劇場票券多交由售票系統販售而電影票多在各影城窗口現場購票呢? 為什麼劇場要提早許多時日買票而電影只需要觀賞當天提早排隊呢? 為什麼劇場會在開演前三十分鐘就開放觀眾入場而電影往往只提早三分鐘呢? 為什麼電影的開頭會播一輪預告片而劇場開演前只會放禮儀須知呢? 為什麼部分劇場會管制遲到觀眾進場時機而電影院永遠是隨到隨進呢? 為什麼劇場一天頂多演三場而電影一個廳一天可以排六七場呢? 為什麼大部分的劇場不像電影院可以邊看邊吃爆米花喝可樂呢? 為什麼片長太長的電影不像劇場會有中場休息呢? 為什麼電影的結束不像劇場謝幕會有觀眾掌聲呢? 為什麼劇場散場會回收問卷而電影散場只會回收垃圾呢? 為什麼電影的NG片段很好笑劇場發生NG觀眾卻想退票呢? 為什麼在台灣電影有金馬獎而劇場只有慶功宴呢?
我在3/20前往台北藝術大學,欣賞戲劇學院春季公演的作品〈轉大人〉。內容關於人生,關於死亡,關於意義,這樣的題材每每能觸及我內心最深處。或許是因為人生已經走到一半左右,也或許是2020疫情衝擊、2021決定退休所帶來的影響,這次的感受特別強烈。
由於只演出3天,所以各位已經看不到了。不過每一季幾乎都會有類似的公演,很建議朋友們找機會前往觀賞。別擔心舞台劇太難,因為我也很常看不懂,只要記得:重要的是去「感受」。此外,校園演出票價比專業劇團演出便宜許多,買票入場欣賞除了能鼓勵新生代,有機會目睹將來大明星的崛起,也很符合「FIRE」的節約精神。
以下順道推薦一本以「鋼琴大賽」為主題的小說,兩部以「交響樂團」為主題的通俗電影。一方面和舞台劇同樣是「現場演出」,一方面內容也與生、死、人生意義有關,都能讓我感受到類似舞台劇帶來的衝擊。
作者: 恩田陸,譯者: 楊明綺,出版社:圓神,出版日期:2020/01/01
講述幾位國際鋼琴大賽參賽者的故事,以及音樂路上的心路歷程。在日本大賣150萬冊就不用提了,更史無前例獲得「直木賞」(日本純文學的最高榮譽,代表「叫好」程度)及本屋大賞(由全國書店店員所選出最想銷售的書,代表「叫座」程度)!
或許你擔心自己不懂音樂、也沒學過鋼琴,會不會影響閱讀體驗?這就是作者高明之處了。書中有不少篇幅是在描寫比賽中,幾位參賽者的彈奏過程,但是即使你完全沒聽過他們彈奏的曲目,還是能從「文字描述」中感受到「音符節拍」與「彈奏技巧」。很抽象、很神奇吧?讀了就知道!
雖然全書高達640頁,但是我讀了超過三次,每次都會起雞皮疙瘩,也都會噴淚(不是因為難過,而是因為感動、激動)。強烈建議各位讀完第一次以後,讀第二次時再搭配聆聽參賽者彈奏的曲子,體會兩次閱讀經驗的差異。以下Youtube連結的曲目就是依照書中演奏順序排列(有幾首已經連結失效,可自行依曲名搜尋,Youtube上都找得到):
至於兩部影片,劇情有些相近,都是落魄、解散的交響樂團,重新集合演出的故事。不論是從「樂團」的角度來看,或者從「劇中角色」來看,都是「由死而生」的過程。

〈交響人生〉
2009年的法國電影。附上的Youtube短片超過110萬次瀏覽,以這部電影並沒有很紅來推論,顯然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是在看過影片之後,一次又一次的觀賞這段節錄影片來「回味」。

〈尋找新樂章〉
2015年的日本電影。有不少影迷是衝著男主角松坂桃李而觀看這部影片,也有人認為片長129分鐘有些拖戲。不過,我覺得用來「感受」應該是綽綽有餘。
「我們人都會死,就像音樂一樣會瞬間消失。但如果能和誰有共鳴的話,瞬間就能變成永恆。」
這段電影中的經典台詞,套用到現場演出的舞台劇一樣傳神。
以下附上影評:〈尋找新樂章!指揮家與樂手的華麗交戰〉 最後預告一下,近日我的方格子頁面「賴仕涵的思考王國」將會刊出〈幾歲應該開始思考「死亡」?〉一文,敬請期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