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いつかの岸辺に跳ねていく)
作者: 加納朋子
譯者: 韓宛庭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1/02/04
以下節錄自書腰介紹:
全書從第127頁起,澈底顛覆讀者視野!本書前半段為男主的視角,讀起來是一個青春故事,直到進入後半段女主視角,畫風一轉,讀者將驚覺:這本書述說的不只是兩人間單純的愛戀,更是一本探尋人生使命與答案的小說。
當初之所以迫不及待買下這本書,並在三天內讀完,就是衝著以上這段博客來網站的介紹。看完之後,其實並不覺得有多衝擊或多意外,比起近幾年很多翻轉再翻轉、結局大出意料的日本小說,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不過基於兩個理由,我還是很推薦這本小說:首先是第二男主角的「暗黑性格」,其次則是「天命」、「人生使命」。
若是基於「FIRE」的花錢原則,這本書倒不是非買不可,花幾小時到書局閱讀其實就可以了(反正我沒拿出版社的業配,不介意得罪他們)。
第二男主角的暗黑性格
所謂的「個人理由」,其實很多都是身為精神病態的「受害者」。身為精神病態人格者的另一半,最大的痛苦就是「所有人都覺得你的另一半很好,你應該很幸福,怎麼還會不知足還想抱怨他?」這樣的案例在身心科門診中並不少見。雖然要「解決問題」很困難,但很多時候,光是「知道」問題其實不是自己造成的,就能帶來很大的情緒抒解,也才更有力量活下去、甚至嘗試改變。
這本小說的第二男主角,其實就是標準的精神病態人格者。作者很傳神的描述了這種特質的人會如何思考、行動,又會對另一半造成怎麼樣的影響。透過閱讀本書,可以提高你對精神病態人格者的「敏感度」,並且提早做出應對。因為,最常造成痛苦的主要來源雖然是配偶,但也不乏同事、主管、朋友等,每個人都可能遇上!
所謂「天命」、「人生使命」
其實關於「天命」,已經有許多文學、影視作品探討過,這部小說只是用最「極端」的設定、卻又最「溫和」的劇情,來鋪陳這個長久以來被反覆提及的議題。至於效果如何?我只能說,至少你會心滿意足、笑著闔上這本書,然後還能睡個好覺。
這畢竟是個很大的議題,只能留待日後專文闡述我的想法。在此先提出一個問題、一部電影、一本小說供各位讀者參考,並思索自己的答案。
- 一個問題:目前你還放不下的「責任」,與你的「人生使命」是否一致?
這個問題又會衍生出好幾個問題:你認清自己的人生使命了嗎(你幾歲了?)?如果你現在的生活重心以及放不下的「責任」,與人生使命並不一致,你會怎麼做?如果你現在的生活重心以及放不下的「責任」,正好與人生使命一致,你又會怎麼期待、看待你最終的人生結局?
2011年由麥特戴蒙(Matt Damon)和艾蜜莉布朗(Emily Blunt)所主演,票房不是很理想,但是引發不少關於人生意義的討論,甚至被視為「靈性電影」。
以下是全片最重要的一段經典台詞,足以說明我為何會推薦這部電影:
多數人的人生都依照我們安排的度過,而太過害怕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不過偶爾會有人像你一樣,克服所有我們設置的重重阻礙,才會發現自由意志是一份禮物(天賦),而且只有為它奮戰過的人才明白。我想那才是主席(上帝?老天爺?)真正的計畫。或許某一天,你們人類能為自己寫下生命的藍圖,而不再是我們(上帝、天使、神明)。
Most people live life on the path we set for them. Too afraid to explore any other. But once in a while, people like you come along who knock down all the obstacles we put in your way. People who realize free will is a gift you’ll never know how to use until you fight for it. I think that’s the Chairman’s real plan. That maybe one day we won’t write the plan. You will.
繁體版2003年出版,售價590元,全書高達800頁。作者約翰厄文(John Irving)可稱得上是美國文學巨匠,這部作品是他在亞馬遜網站最受好評的作品。現在已經絕版,但是在圖書館還能借到。2016年另一家出版社以《
為歐文‧米尼祈禱》為書名,重新出版本書,不過現在同樣也絕版了。
當時是我踏入醫師生涯的第三年,雖然已經「認命」的成為醫師,但讀到這部作品時,仍然受到很大的心理衝擊 ── 包括從高中時期一直持續思考的「人生意義」何在,包括出社會以後對於究竟想「怎麼過這輩子」的反覆嘗試,當然也包括了想要釐清自己究竟有沒有「人生使命」,或者只是行禮如儀的度過每一天。
當你的人生意義,甚至此生的經歷,都是為了某個場景、某個事件「做準備」,這究竟是幸或者不幸?要能夠一直保持堅定的意志,努力朝著終極人生目標前進,最常見的力量來源應該是「宗教」。
看過我三本冰島著作的讀者,應該知道我向來對「宗教」沒什麼好感。但是處在許多不幸的人生境遇中,若是不從宗教角度切入,似乎又很難面對與度過。這當然又是一個很大的議題,還好對宗教的態度與看法,不至於影響閱讀本書的樂趣。最大的困難,應該還是那驚人的篇幅吧!
順便預告:有人將《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與《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這部漫畫兼改編電影兼改編動畫相提並論 ── 它將會出現在近期〈私房空間〉的推薦名單中,敬請期待!
註:陳豐偉醫師是我非常推崇的人。我常說:基本上這輩子我想完成的事(人生目標),其中90%他已經做了,而且做得比我好很多。所以,我只能在90%那部分努力向他看齊,然後盡可能做到剩下的10%。日後我也會不時引用他的文章,經濟許可的讀者可以考慮訂閱他的專頁【
陳豐偉編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