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2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人物)劉伯樂深情一筆 畫我台灣之美

    「小白頭翁想飛越那條河,但飛得很低很吃力,眼看就要掉下去。」繪本作家劉伯樂坐在北投依山的工作室中,如數家珍說著鳥的習性。長期走入高山荒野的他,提到有回拍一隻小白頭翁,成鳥父母隨即飛來,並且假裝受傷。
    「許多鳥看到敵人,都會喬裝受傷,走路故意一跛一跛,擾亂敵人心緒,白頭翁即是如此。」當時劉伯樂心領神會,正準備離開之際,突見小白頭翁飛起,「就在快掉下時,一隻成鳥先飛來撐住牠,雙雙撐不住時,另隻鳥又飛來接著,兩隻成鳥就這樣把小鳥接到對岸去。」萬物有情,總讓劉伯樂動容。
    68歲的劉伯樂,畢業於文化美術系,在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擔任美編23年期間,也參與教科書編輯,曾設計編輯《中華兒童百科全書》、《兒童的》雜誌等兒童讀物,台灣第一套以現代兒童文學編輯理念出版「中華兒童叢書」,也有3本是劉伯樂的作品。1995年,劉伯樂以《黑白村莊》入選歐洲插畫展,在台灣出版業鮮少在世界兒童出版市場露面之時,劉伯樂的獲選難能可貴。
    《黑白村莊》中,原對立的「白厝莊」和「烏塗坑」,因面臨旱災,村人祈雨,圖為下雨後,雨水沖掉身上的白粉和煤灰,大家才發現彼此並無不同。
    《黑白村莊》中,原對立的「白厝莊」和「烏塗坑」,因面臨旱災,村人祈雨,圖為下雨後,雨水沖掉身上的白粉和煤灰,大家才發現彼此並無不同。
    早年因接觸各種精美插圖和圖鑑,劉伯樂開始注意到生態藝術,也「驚訝於這些畫家求精求實的科學精神」。當他開始畫昆蟲時,家裡冰箱擺滿了各種昆蟲鳥類標本,「我太太都抗議了」。他先試著做標本,也嘗試接洽博物館,但仍因素材有限作罷,乾脆自己投入攝影記錄。
    劉伯樂總說自己沒科學背景,無法畫生態畫,事實上,他完成作品的過程,卻是再科學不過。他畫作上的任何一隻鳥,尾翼有幾片羽毛,腳趾上多少鱗片,連每一絲羽毛在臉部位置的排列方式,劉伯樂都要求精準,素材的來源則靠紮實的攝影及現場繪圖,舉凡時、地或鳥類的動向,他都一一記錄。
    「只要有鳥蹤的地方,哪怕是碧落黃泉,都要扛著相機來回奔波。」但是,生態攝影不同於一般拍攝,就算視角、構圖、景深和光線都恰到好處,畫面唯美,但若沒有如實拍下鳥類羽毛上的鱗片、嘴形、花紋,再加上不輕易驚擾鳥,拍上百張卻無用是常有的事。「每一幅看似簡單的生態畫,往往摻雜著汗水與田野間的語言。」
    有次劉伯樂見兩隻金背鳩並肩靠在榕樹上,為拍攝鳥背的斑紋,他爬上樹,雙腳跨上兩枝並列的樹枝,身體靠著橫枝,在外人眼中的險象環生,「兩隻金背鳩看著我渾身解數,卻無動於衷。可見對人類已不再戒慎恐懼。」
    說到畫鳥的挑戰,劉伯樂認為最難畫的是腳和羽毛,「鳥的腳很細,甚至跟牙籤一樣,腳的鱗片是生態的特徵,一定要表現出來,若畫筆不夠細或眼睛不夠銳利,會非常難畫,嘴巴也不是單純的顏色,而是有轉折,有鼻溝,鼻溝也會產生明暗,只能畫一點點。」
    劉伯樂的速寫筆記本,詳實繪製並描述觀察到的鳥類行動。
    但是,畫得傳神尚不足夠,劉伯樂想傳遞更多大自然給他的感動。他曾在《有鳥飛過》書中,記錄有回在林間取材時,偶遇一群正在陽光下悠遊自在的竹雞,他突想到不知自己會否干擾到牠們,於是他「緩緩蹲了下來,盡量匍低著身體姿態,好讓自己看起來不像是個『人』。」
    「開始從身體感覺到來自泥地裡的溫暖,接收隱藏在地底下的訊息……我也可以聽到新芽從泥土裡冒出來的聲音、空氣流動的聲音、枯葉簌簌飄落的聲音,茶蠶蛾啃噬嫩葉的聲音。」當劉伯樂蹲下身軀的那刻,彷彿也拾著對萬物一份尊重與同理之心,對自然全然覺知更像一次啟蒙,深深影響他之後的創作。
    兒童文學作家林良曾讚嘆劉伯樂結合散文和風景畫集的《寄自野地的明信片》,「他(指劉伯樂)為我揭開平日視而不見的世界,他讓我聽到平日聽而不聞的生命喧譁。」
    劉伯樂拍過5萬多張幻燈片,畫過2百多種鳥,問他有無最鍾情的鳥,「麻雀!」劉伯樂回答快又直接,「牠最常見,卻最常被忽略。」偶爾帶團賞鳥,他見大家拿著大砲或望遠鏡,只搜尋難得一見的候鳥或留鳥,卻對身邊的生態視而不見,就忍不住喟嘆。
    「台灣的圖畫書,缺乏自己本土的東西。」劉伯樂說,許多創作以遙遠星球、巨人為題材,多源於西洋傳統,「明明立足台灣,卻無法掌握台灣的田野語言,心靈縱有無限的想像,若少了文化磐石的立足點,仍是沒有根。」他曾在接受插畫家李公元訪問時表示。
    在《天上飛來的魚》中,以飛魚為主軸,提問「究竟達悟族人的快樂是什麼?」描繪其居住、飲食與祭典,傳遞達悟族與自然和諧互動的生活。
    劉伯樂說從小家裡窮,功課也不好,學校慣於用成績來標籤「好」、「壞」學生,讓他常感到抑鬱,「我只是功課不好,我哪裡有壞呢?」長大後才慢慢拾回自信,曾入選歐洲插畫展、名噪一時的《黑白村莊》即是寄寓了族群融合的議題於其中,「別人認定你如何,不代表自己就是那樣,可以有自己的獨特的想法和表現。」
    劉伯樂從小到大始終有股底氣,一種「我就是如此這般的我」的氣魄,大學聯考考了3次,從甲組丙組考到乙組,考前惡補素描和水彩,考上了文化美術系後,曾師從台灣美術三巨頭楊三郎、李梅樹和廖繼春,劉伯樂坦言「現在可以畫鳥畫得如此逼真寫實,是大學那幾年自由自在學習,奠下的基礎。」
    早年創作環境不若今日,劉伯樂的堅持更顯珍貴,他畫人物不走明眸皓齒朱唇風格,也不刻意追求歡笑表情,投外人所好,畫中人的眼睛多為扁平細長,構圖造型和用色,也有自己獨特美感,只是,審查時常遭質疑。
    《美麗的歐敏》一書中,透過一位商人到泰雅族的買賣,生動繪出泰雅族的部落生活,並以豐富色彩展現紋面與菱形圖騰。
    「曾有人指著我的鼻子說,你畫的人物怎麼都像是神經病。」劉伯樂心想,這樣有什麼不好?當下他不回嘴,但用持續不墜的作品展現他叛逆的一面與給孩子多元造型的堅持,也因如此,有插畫家直言對他的佩服,「眼神(劉伯樂作品中的人物)像會說話,把故事藏在那兒……」
    劉伯樂對台灣土地的深情,完全反映在創作主題上,《捉鎖管》是他自寫自畫的第一本圖畫書,內容描述漁民在端午節後,出海捕捉「鎖管」(即小卷)的過程,也細緻描繪漁港的各式裝備,線條構圖充滿戲劇張力,讓讀者認識台灣的漁村、海洋文化。
    ■劉伯樂在《捉鎖管》中,細膩描繪漁港漁船結構、船上作業、搬魚獲的工人、裝魚獲的竹簍,前景的野狼機車透露了台灣年代風華與漁港的熱鬧風貌。
    劉伯樂小時曾為做玩具,砍倒山櫻花,多年後創作《我砍倒了一棵山櫻花》,透過粉彩、彩色墨水和色鉛筆繪製自然美景,期待讀者珍惜森林資源。
    為創作《玉山》,他親自上山頂2次,拍照觀察,《奉茶》則有著濃濃的台灣味,故事以土地公實地訪查人民生活,發現台灣無論在村莊樹下、鄉間小路都有好心人士備茶水給過路人休息飲用,最後土地公奉茶請玉皇大帝飲用,說明人間美味就是濃濃的人情味。台灣兒童繪本作家陳玉金曾提及劉的創作「一眼就可以被清楚辨認出『劉伯樂風格』以及畫作中無可取代的『台灣味』」。
    生於斯,長於斯,多少周遭自然生態,我們天天視而不見,深受美國作家梭羅影響的劉伯樂說:「希望這些既俗又平凡的畫寫素材,能登堂入室被人舞文弄墨,也希望這些長在自己家門口的一草一木,能被大家像對待世界瑰寶一樣珍愛與保存。」
    劉伯樂
    年齡:68歲 學歷:文化大學美術系 經歷:教育廳美術編輯、插畫、生態攝影以及繪本作家 作品:《捉鎖管》、《奉茶》、《有鳥 飛過》、《台灣野鳥生態繪畫》、《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野地食堂》、《野鳥食堂》 獲獎:《黑白村莊》入選歐洲插畫大獎、《我看見一隻鳥》獲「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其他作品曾獲「時報開卷好書」、『讀書人年度好書』、「中華兒童文學獎」、「楊喚兒童文學獎」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