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4/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消失的情人節》創作與警示

我沒看《消失的情人節》,因為預告片就讓我興趣缺缺,不過網路上開始大量討論創作內容的問題後,我看了幾家評論,對這部片的情況產生了點心得,就自己來寫一篇了。
消失的情人放成普遍級顯然有問題吧 (Photo by Adrien Olichon from Burst)
消失的情人放成普遍級顯然有問題吧 (Photo by Adrien Olichon from Burst)
我沒去看《消失的情人節》,因為看到預告片就知道不喜歡,而且在看預告片時我有猜測男主角會做些讓我不愉快的事情。也因此我覺得如果有人看完覺得不愉快,還滿合理的,畢竟這部掛普遍級上映,任何年紀的人都能去看呢。
民眾誤以為是普遍級、是純愛作品,那自然也就會有不適。我們都能輕鬆想像如果大蒜香菜麵包標註成大蒜麵包,還不註明內容物有香菜,就會有民眾買完之後抱怨。當然這部片的問題,更像是未標示過敏物質,是有安全疑慮的。
起因是這部片的分級有問題,或許還要加上廠商在宣傳時提出的警語不夠。應該沒有多少片商敢讓恐怖片掛普遍級上映吧,更別說做出完全偽裝成愛情片的宣傳手法。真的做了的話,那在上映後應該會出現非常兩極的評價,而且會收到大量客訴。
所以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這部電影背叛了觀眾對普遍級純愛電影的期盼。
有人願意站出來批判這部作品幫助很大,因為多一個機會,讓我們注意到分級制度有些「偏頗」,也讓更多的人理解到「劇中行為」是不正確的,並不會因為包裝後就能改變任何本質上帶有的傷害性。
我覺得創作中的「錯誤行為」,很少會損害作品的價值。因為人的渴望常常是脫韁野馬,在想像並且創作後,我們能輕鬆地滿足渴望,同時因為作品內容會被分級、被批判,會注意到這些行為在社會上是會造成危險的,進一步思考渴望的內容與形式。
但創作的曝光方式是需要妥善安排的,我很少看血肉橫飛的作品,所以我也需要相當清楚的警示,能讓我有心理準備。不論是分級制度,或者是宣傳手法,這都是廠商應該要考慮的事情,而我也覺得這會是廠商的責任。
我想這次就是廠商和分級制度失靈,但台灣的公民社會仍然健全運作的例子吧,希望至少分級制度能改進囉,連這麼明顯的內容都沒有注意,可信度是應該要被質疑的。
最後岔開來談一下「噁男」。因為我反對的是那個行徑,與是誰採取行動無關,所以我不喜歡噁男這個詞。用這個詞導致搞錯重點,把問題點放在性別上的話,有點令人不安就是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