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採訪】熱線訪談團隊《阿媽的女朋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阿媽的女朋友》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老同小組老年同志口述歷史訪談團隊,2020,大塊文化
2020年10月,週末在天母書院帶作文班,身為共筆的友人拿了此書來給我們老師,但我下課後才知道有人來送書⋯⋯老師知道我對這類議題多有關注,所以在閱讀完後借予我,然後過了好幾個月,我斷斷續續地才終於讀完XDDD
**
當我們說到「同志」時,Les這個群體在其中的色彩總不那麼鮮明,連時常作為LGBT族群象徵歌曲的那首張惠妹的〈彩虹〉,中間都有一句「我們的愛很像,都因男人而受傷」——這不是專屬Gay的歌詞嗎?為什麼總拿來代表LGBT呢?
有此疑問不是想挑刺,只是想說說Les到底多讓人忽略。
也許這樣的「忽略」是種保護色,女孩們若是交情要好,勾手、十指交扣、親密擁抱,都根本不算什麼。多少拉拉在青春期懵懵懂懂時,嘗過這樣曖昧不明的甜蜜情愫,卻也時常在下一個「尋找結婚對象」的人生階段時,告訴自己那不過就是青春時的誤會,繼而步入了異性婚姻。
這本書中所訪問的老拉們,無論T、婆或不分,步入異性婚姻的,比我想像中的要多太多。
在這個同志已經可以結婚的時空,我們或許有些難以想像——「你是同性戀幹嘛去禍害人家異性戀」、「你這樣是在欺騙你的結婚對象」,甚至有些人是步入婚姻之後終究無法待在這個殼之中,若是選擇離婚還能說是及時清醒,但實際上至今沒有離婚卻另外結交女友的卻也大有人在(原因多元且複雜,便不在此一一細談)。
這大概是看完本書最令我訝異的部分,但看完他們敘述的同時,我卻依然能剝離我個人的價值觀念,理解到過去那個年代的各種壓力與難處。
訪談團隊的文字記錄下他們的生活故事,依據每個人的經歷,從中可以了解到1950~2000之後的拉子社群發展,從美軍文化引入「T婆」概念、T bar興起、大專院校的社團、藉由《女朋友》雙月刊交筆友⋯⋯也有人是年紀較大之後,直到網路興起才終於踏入圈子。
過去資訊不流通,很多人連自己「這樣的狀況」叫作「同性戀/雙性戀」都不清楚,還不夠認識自己便隨著年紀步入異性婚姻,養兒育女多年後才發現自己的面貌。
當然也有覺醒得早、從未步入異性婚姻的,但終究是少數。
總讓人不禁猜想,至今大概還有許許多多尚未理解自己的「老拉」在社會中默默抱著自己的疑問生活著吧。
活在資訊發達的年代,我們學到了更多的詞彙、知識,比過去更能尋找到自己的定位,但事實上,這個年代的我們依然時常自問而沒有解答,更別說這群「阿媽的女朋友」了。
結尾好像應該來點希冀,但我只想問,有沒有人知道「現代」的拉子社群在哪?
好像依然,不那麼好找,對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43內容數
讀讀我書架上的那些裝飾品。 或者偶爾看看電影。 隨筆記錄,或隨心吐槽。 別走心,更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全書從敘述那迷宮似的「家」開始,無法理解的格局、來來去去的家庭成員、飢餓,與貧窮。雙胞胎姐妹從廢墟一般的「家」爬出生路。 生活如此艱難,文字卻親切溫馨而易於閱讀,只是回憶一樣娓娓道來,回顧與雙胞胎妹妹攜手走來的路。
全書從敘述那迷宮似的「家」開始,無法理解的格局、來來去去的家庭成員、飢餓,與貧窮。雙胞胎姐妹從廢墟一般的「家」爬出生路。 生活如此艱難,文字卻親切溫馨而易於閱讀,只是回憶一樣娓娓道來,回顧與雙胞胎妹妹攜手走來的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她她》書名很直接,試讀文稿卻很跳躍。 文字很簡潔,反覆閱讀卻每一次都會有另一種領略。 女性間是否「不只是朋友」,其實並不容易在事實上畫出分隔線,「友情以上,戀人未滿」在客觀性別上的互動差異,某種意義而言是極為不同的。所以我會覺得在閱讀《她她》時,如果可以先把性別抹除,單純感受書中主配角們的相處
Thumbnail
與相愛的人攜手步入婚姻,擁有屬於彼此的孩子,看似是人生理所當然的戲譜。然而,對於兩個相愛的女人、或兩個相慕的男人來說,這份「理所當然」竟是一種奢侈——一種需要耗費很多力氣,卻仍可能難以觸及的人生藍圖。為了更加了解同志家庭與人工生殖的現狀,我們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志工進行訪談。
Thumbnail
Arlie Hochschild 在《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中,訪談了 50 對來自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異性戀配偶,並觀察了 12 組家裡有年幼子女的雙薪家庭。這本書挑戰了許多常識性的觀點,提供深刻的社會洞察,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性別平等的實現方式。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我是L,33歲女同性戀,日系短髮,穿著不是黑就是白,臉上表情大多是淡漠。 16歲那年,我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初戀,對方是大我兩歲的學姊,娃娃音、嬌小的身材,讓我有滿滿的保護欲,也許也是從那時候讓我懂得什麼是愛。 不幸的是,我的家庭跟大部分家庭一樣很傳統,在戀愛沒多久,我的母親就發現藏在抽屜及衣櫃的
我來台灣學到的其中一件事情是,當有人要提到他的現任男友或女友或其他可能非順性別的人的時候,有些人會說:「我的伴侶。」 「伴侶」比起「男朋友」或「女朋友」更加性別中立,過年的時候,希望下一代的人當長輩後,如果真的要雞婆關心我們的下一代,可以不要再問:「你的女朋友咧?」或是「你的男朋友咧?」 而
都說男子薄悻,我見過的多是女人移情。 不是說移情別戀,而是婚後,男人依然熱情洋溢,而女性就變成責任了?她愛上那個家,而男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一般來說,女人會嫁一位自己稍微有點崇拜的人,很少例子是因為想要呵護那個人!有位朋友是中文教授,婚前妻子認為他滿腹學問,婚後卻變成那種東西!是啊,平上去入
Thumbnail
《她她》書名很直接,試讀文稿卻很跳躍。 文字很簡潔,反覆閱讀卻每一次都會有另一種領略。 女性間是否「不只是朋友」,其實並不容易在事實上畫出分隔線,「友情以上,戀人未滿」在客觀性別上的互動差異,某種意義而言是極為不同的。所以我會覺得在閱讀《她她》時,如果可以先把性別抹除,單純感受書中主配角們的相處
Thumbnail
與相愛的人攜手步入婚姻,擁有屬於彼此的孩子,看似是人生理所當然的戲譜。然而,對於兩個相愛的女人、或兩個相慕的男人來說,這份「理所當然」竟是一種奢侈——一種需要耗費很多力氣,卻仍可能難以觸及的人生藍圖。為了更加了解同志家庭與人工生殖的現狀,我們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志工進行訪談。
Thumbnail
Arlie Hochschild 在《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中,訪談了 50 對來自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異性戀配偶,並觀察了 12 組家裡有年幼子女的雙薪家庭。這本書挑戰了許多常識性的觀點,提供深刻的社會洞察,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性別平等的實現方式。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我是L,33歲女同性戀,日系短髮,穿著不是黑就是白,臉上表情大多是淡漠。 16歲那年,我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初戀,對方是大我兩歲的學姊,娃娃音、嬌小的身材,讓我有滿滿的保護欲,也許也是從那時候讓我懂得什麼是愛。 不幸的是,我的家庭跟大部分家庭一樣很傳統,在戀愛沒多久,我的母親就發現藏在抽屜及衣櫃的
我來台灣學到的其中一件事情是,當有人要提到他的現任男友或女友或其他可能非順性別的人的時候,有些人會說:「我的伴侶。」 「伴侶」比起「男朋友」或「女朋友」更加性別中立,過年的時候,希望下一代的人當長輩後,如果真的要雞婆關心我們的下一代,可以不要再問:「你的女朋友咧?」或是「你的男朋友咧?」 而
都說男子薄悻,我見過的多是女人移情。 不是說移情別戀,而是婚後,男人依然熱情洋溢,而女性就變成責任了?她愛上那個家,而男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一般來說,女人會嫁一位自己稍微有點崇拜的人,很少例子是因為想要呵護那個人!有位朋友是中文教授,婚前妻子認為他滿腹學問,婚後卻變成那種東西!是啊,平上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