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非傳統的軍事能量評估(2)

一切都是累積,還有經驗,沒有讀一本書就通,或是看幾篇新聞就懂,光是政治鬥爭要看懂,你也知道連派系勢力現狀都弄不清楚,絕對會看不懂,那怎麼會什麼背景都不知道,就認為自己一定曉得「原來美國總統在想什麼」。
上週講了一堆前言,這週開始講實際點的,第一個要講的,就是「怎樣看懂一篇計畫」。您自己可能要試著寫一份計畫書,會比較容易了解筆者的意思,不過這篇就先當各位都沒有做過來解釋。
首先,你要去寫工廠的興建計畫,要了解的是什麼?業主需求。如果客戶要的是使用A國家的技術,但顯然廠房空間不夠,而B國同樣技術的產線符合條件,但不想採用這個技術,那該怎麼辦?
我們先當這兩個狀況是可以融合的好了(因為多數情況是不合的)。

從計畫看技術條件
A國的產線是直線有10道工序,客戶的廠區直線距離不夠,必須轉彎。
B國的產線是繞一個ㄇ字型有12道工序,範圍超過,但若縮短成10道工序的A國技術,就可以放得下。
你要思考的是,把B的配置改成A的技術,哪2道工序是可以拿掉的?因為ㄇ字型假設是4、4、4的配置,你改成10道工序,依照廠區大小可能就是3、4、3。但A技術可以在第3跟第4道工序中間,留下轉彎的空間嗎?
請讀者想想,假設第3道是超強酸流程,在開放生產線下,A技術的設計,第4道是水洗。原本A技術是直線,第3道會有部分的酸跑到第4道,所以這個水洗過程,是每1小時換一次水。但若是ㄇ字型,轉彎處就會有一個空間,如果是濕式開放的,例如電鍍類,酸液會往下滴,所以第4道的PH值上升不會那麼快,意即換水間隔可以拉長。
那B技術為何沒這問題?因為他們同樣的流程是在第4、5道。
各位,若你設計這條產線,完全拷貝不處理,ㄇ字轉彎處下方的各種儀器跟管線,可能被酸蝕到提早報廢。若擺設承接酸液的容器,就得要外接到處理設備,這跟A原本的設計就有不同。而水洗的更換時間就可以拉長,這也代表計算成本就會改變。
這個超簡單且不符合任何現在工廠生產的解釋,是要讓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就算只是很單純的小問題(酸液滴落),都可能造成日後的大問題(管線腐蝕),甚至成本都跑掉(回收酸跟換水頻率,找環保清運商的次數等等)。
沒有經驗,絕對看不懂這家工廠為何這樣修改,一切都看計畫執行者的現場經驗,以及可以承擔的預算上限。
同樣的道理用到軍事上,就是你會不會認為,美國今天技轉一個技術給台灣,俄國轉了給中國,我們雙方就會立刻馬上生產出同等級的軍規品?

技術轉移的解碼
一般人應該是不認為可以做到,所以通常的方法,是技轉國派出自己的工程師、監工,去現場監督整條產線,從興建到試行運轉,再到正式量產。同時訓練接收國國家的工程師,使其水準可以接上。這端看合約怎麼打。
所以這邊的解碼是在哪裡?在技術輸出國,派工程師到接收國,到底監控了多少流程,訓練了多久、多少工作人員。
假設,美國今天技轉一枚飛彈生產線給台灣,而台灣「過去從來沒有任何飛彈生產經驗」,那麼你會認為,美國人把工廠運來後,說明書丟了就走,全部交給台灣的中科院去處理,會有好結果嗎?或者是,美國人來幫我們把工廠蓋到好,確定可以生產就走了,但沒有培訓任何一個現場人員,你會認為我們的飛彈品質如何?正常人應該會認為頭幾批很好(美國師傅校正過),後面越來越爛(台灣人自己去調整)。
同樣的道理,俄國轉了一顆引擎給中國,中國過去都沒有經驗下,做得出來?
請記得,經驗是累積的,假設俄國歷年給了中國五種引擎,你可以認為中國人必定累積五次完整經驗?這是不行的,你得要收集很多資料,例如:
  1. 「第1次全部都是俄國人蓋好生產」
  2. 「第2次俄國人蓋好後教了一批工人」
  3. 「第3次俄國人只給圖面,所以中國找了以色列人戴面具來幫忙蓋」
  4. 「第4次中國蓋好廠,俄國把生產機器運過來,教了整組工程師」
  5. 「第5次俄國人給了一張塗黑很多地方的圖就走了」
我們先不管俄國人基於何種理由,但每一次都不一樣的協助,這比較符合真實世界的運作,故用上述這種假設,你應該要得到「中國人只有一次完整的引擎生產經驗」,而不是帳面上的五次。
你在台灣去找代工廠,也知道有五次經驗跟僅有一次的,生產出的品質穩定度會有差,那麼在軍事上,為何你就成為數據派信徒,官方公布什麼,你就相信了什麼?
別以為筆者故意用這麼惡劣的假設去抹黑俄國,因為美國對台灣也不會差到哪去,有技術的先進國家,這些都是吃飯的家底,怎麼可能沒事就傾囊相授毫不保留。
你會罵美國人處處留一手,怎麼就會認為俄國人毫無保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