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標題:soy 與「尗」、「菽」 或「豆大」、「豆」或「土豆」、「形圓土豆」或「首」、「苜」、「菽豆」或「ꗚ一」、「昌ㄧ」、「昌ㄧ豆」或「豆大酵液」或「豆油」、「豆液」等的轉換密碼
1. soy = 尗,也就是約略形聲漢語「尗」的發音,而現代中文漢字或將「尗」發音為 shú。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記載「尗,豆也。尗豆古今語。亦古今字。此以漢時語釋古語也。戰國策。韓地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史記豆作菽。尗象豆生之形也。尗象各本作象尗。誤。今正。重言尗者、著其形也。豆之生也。所種之豆必爲兩瓣。而戴於莖之頂。故以一象地。下象其根。上象其戴生之形。式竹切。三部。今字作菽。凡尗之屬皆从尗。」,可知漢字「尗」與「豆」字同義,此外漢字「尗」也是「菽」的本字。
2. soy = 菽,也就是約略形聲漢語「菽」的發音,現代中文或將「菽」字發音為 shu。漢字「菽」是從前述的「尗」字衍生而出,意指豆類植物的總稱,也有意指「大豆」的解釋。
3. soy = soy.y.y 省 yy = 豆.一.人 = 豆.一人 = 豆.大 = 豆大,爲漢字「大豆」的同義倒裝詞。也就是說,soy (豆大) 又可能意通漢字「大豆」之意。其中 soy 如同橋接式4 轉換漢字「豆」,第二個 y 約略形聲漢語「ㄧ」的起音且與第三個 y 轉 180 度所象徵的漢字「人」組合轉換漢字「大」。
4. soy = s.o.o.oy 省二個 o = s.dot.口.偶ㄧ = 雙.點.口.ㄧㄧ = 雙點.口.ㄧㄧ = 丷.口.一ㄧ = 丷口一ㄧ = 豆,此時 soy 又橋接於漢字「豆」,也就是泛指豆類植物。然而,漢字「豆」本指古代的一種容器「豆器」,和後世所說的各種植物的「豆子」其實本來是無關的,所以此處 soy 橋接的漢字「豆」應是指不知道何時以後的後世以至於現代的ㄧ般含意,而不是指古代指稱「豆器」的「豆」字。
(P.S. 參考【附圖:豆字演化】) 5. soy = s.soy = soil.豆 = 土.豆 = 土豆,soy 也是 English 中「土豆」的意思 (English 的 soil 也有「土」或「土壤」等含意) ,但可能又有「形 (shape) 似圓形 o,圓的發音以 y 起音」的描述之意義,亦即 soy 也可能意指「
形圓土豆」,而不ㄧ定是 peanut (花生、皮殼豆,台閩語或也稱「土豆」)、bean (豆;荳;萹;扁豆;萹豆;萹荳;苜) 或是和ㄧ般豆類相較之下看起來體積頗大的 potato (薯、薄皮薯、包甜頭、包甜甜芋。但現代中文簡體漢字文化也稱此比一般豆類體積大很多的 potato 爲「土豆」,現代正體中文漢字或台灣中文漢字則又稱之「馬鈴薯」、「洋芋」等,似乎都是偏離了 potato ㄧ字本來就可能包含的漢字語意「薯」、「薄皮薯」或「包甜頭」、「包甜甜芋」等之譯詞)。
6. soy = s.o.y.y 省一個 y = 三.口.ㄧ.y = 三口.一.y = 目.ㄧ.y = 首。從前述資料可知,漢字「豆」早期不是指「豆子」,倒是漢字「首」(漢語發音 shǒu 或 shìu 等,接近 English 的 soy) 有可能爲早期表示 soy 或「菽」的另一個文字符號之一,也就是以植物生發的首要之物的「種子」 (seed -- 生之豆) 或「子豆」(seed) 即類似「豆子」的 soy (首) ㄧ字來象徵「豆子」的含意,甚至以「首」字的字形來象徵包裹ㄧ排豆子的長條狀果實。但是漢字「首」還有其它的意義是指「頭」、「頭部」、「頭先」等。由此觀之,此時的「首」字也可能意通另ㄧ個指稱豆類植物的漢字「
苜」,正因爲從象形的觀點來看豆類植物,漢字「苜」和「首」是極其相近的寫意表示。此外,漢字「苜」也常與 English 之 clover ㄧ字相對應,但是 clover 也可能通過 c.l.o.v.e.r 轉換「菽.ㄧ.口.丷.一.類」轉換「菽.ㄧ口丷ㄧ.類」的組合轉換「菽豆類」三個漢字,也就是結合了古代的「菽」字和後世的「豆」字來指稱豆類植物的意思。換句話說,此處「首」也可能意通「苜」及「
菽豆」。
(P.S. 參考〈被誤解的「拜拜」〉ㄧ文 -- https://vocus.cc/SubtleSpaceOfText/5c8fea20fd897800010a030e) 7. soy = s.o.y = sun.偶.一 = 日.偶 .ㄧ = 日偶.ㄧ = 日日.ㄧ = ꗚ.一 = ꗚ一 (昌ㄧ) = 豆。據說,篆文「豆」字曾經有一個和一般「豆」字相當不同的另體字形,形似「ꗚ一」的上下組合,但是後世漢字中這個形似「ꗚ一」上下組合或「日日一」上下組合的字形卻失傳了,而是假借本來是表達某種器具的「豆」字來表示豆類植物之意,而這個字形中的「ꗚ 」形符號目前竟仍然保存在 West Africa (西非洲) 海岸地區的 Vai language (民語,中文或漢譯「瓦伊語」) 的文字中,發音作 yoh。若從漢字由甲骨文演化到後世字體的過程來看,篆文的這個與 soy、bean 或 nut 可能都同義的文字若演化下去應該會比較接近漢字「昌一」的上下組合。由於我們現在很難用現有的單一中文漢字來表達此字,所以只好姑且記之爲「
昌ㄧ」或「
昌ㄧ豆」。
(P.S. 參考【附圖:豆字演化】) 8. soy = soy + soy 省ㄧ個 soy = 橋接式3 + so.y = 豆大 + 酵.液 = 豆大酵液,意通「大豆發酵液」,亦即「醬油」,因爲ㄧ般漢字文化中所謂的醬油就是以大豆發酵製成的食用佐汁,也意通 soy sauce,台閩語則多稱「豆油」。soy 或 soybean 通常也是亞洲 (Asia) 的飲食文化中製作 fish sauce (發酵佐汁) 即如同上述所謂「醬油」的主要材料,不過 fish sauce 有時又被中文轉譯爲「魚露」,難道 fish sauce 真的有加入魚的成分再ㄧ起發酵嗎?那難道不會有很重的魚腥味嗎?
9. soy = soy + oy 省一個 oy = 轉換式4 + oy = 豆 + oil = 豆 + 油 = 豆油,其中 oy 約略形聲 oil (油;油液) 而轉換漢字「油」。此外,若字尾 y 同時約略形聲漢語「液」的起音,則 soy 也有「
豆液」之意,意通 soy juice (尗汁;菽汁;豆汁;豆大汁液;......)。其中 oy 約略形聲 oil (油;油液) 而轉換漢字「油」。另外,在古代思想家之一的荀子還活著的時代,大豆汁液或油脂又可能被稱爲「稽首」(squeezed soy 或 extracted soy 或 soybean oil 等)。
(P.S. 參考〈被誤解的「拜拜」〉ㄧ文 -- https://vocus.cc/SubtleSpaceOfText/5c8fea20fd897800010a030e)
P.S.1.
soy milk:尗乳汁;菽乳汁;豆乳汁;豆乳水;豆大糜水;豆大糜漿;豆漿;......。中文漢字多譯「豆漿」。 soya:soy 的另稱,但也許是字尾 ya 發音有點和 yellow 的起音接近,所以又與中文「黃豆」相對應,意通 soya bean (菽豆;菽黃顏豆;......)。 green soy bean:綠菽豆;綠豆大扁豆。通常意指未成熟且呈現綠色的食用大豆,此時豆莢還帶有茸毛,所以漢字文化又名之為「毛豆」。在 English 中又名 vegetable soybean (蔬菜菽豆)、green soybean (綠菽豆)、edamame (食豆毛毛樣)、edamame bean (食豆毛毛樣扁豆)。 P.S.2. 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 所述,瓦伊語 (Vai language -- 民人語言) 是 Mande (民人的言) 語族的一個分支,也是「瓦伊人」(Vai people -- 民人複數) 使用的語言。在「賴比瑞亞」(Liberia -- 自由之地) 和「獅子山」(Sierra Leone -- 山丘名爲獅) 都有不少人使用,也是「撒哈拉以南」(Sub-Saharan -- 南部-沙荒壤) 少數有文字系統的非洲 (Africa) 語言之一。 瓦伊語有一套特有的書寫系統,是由Momolu Duwalu Bukele (en) 於 1833 年創建的「瓦伊音節文字」(le syllabaire vaï -- 者示意字文於音節之民語)。 P.S.3. 前述拼音字母與漢字的橋接轉換程序中,有些是通過字母約略形聲單一漢字的起音之關聯、有些是通過字母大寫或小寫及可能的旋轉鏡射之轉換所產生的象徵或象形之化約關係、有些是通過形聲漢字連接詞的跨接連結之含意以組合出單一的漢字或某個漢字詞彙、有些又通過字母代表某一拼音文字的單字再加上會意組合爲漢字詞之多層次式的轉換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