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4|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野孩子的天堂

原本只是單純想把故鄉的美分享而已,當我再次登入臉書時,卻見留言熱烈,紛紛在問是何處之景,而不待我回答,已有明眼人自動答覆,並討論起來;心知,在這資訊發達的時代,許所謂的秘境、私房景點,只要稍作曝光,很快就會眾人皆知,再也清淨不了了。 總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壓擠出些許的空間,飛回這個島嶼,不管天人菊是不是盛開的季節;而,每次短暫停留總想把澎湖景觀攝入相機,把家鄉印象烙進心底,貪婪地,不肯浪費每一分秒。 那幢歇息十數年的老屋,一顆咾咕石幾串汗水,是曾祖父堆砌的一生夢想;而今,安靜地伴著日出日落擁抱鹹水煙。咾咕石牆內的菜宅祖母身影穿梭,浪濤中祖父與自然搏鬥,平淡樸實的幸福在大自然中靠天吃飯,小學校舍與風中傳送的魚灶煮魚的鮮味是父親求學與成長的年輕記憶。而這些,台灣出生的我,只能在街談巷議以及殘留古物中尋找歷史的痕跡。
那個夏夜,我把中庭側邊一個古老石臼當茶几,讓電扇伴著幾絲自然清風驅逐些許暑氣,乾乾淨淨的天空,繁星點點;台灣來的朋友,丁香花生,鹽味小管當茶食,看看古樸造型房屋,雕花窗戶,處處覺得新奇;祖父看起來很開心,打開話匣子,將生活點滴、鄉野傳說,娓娓道來。
完全用堆砌的硓咕石牆
完全用堆砌的硓咕石牆
他說:「別小看這些咾咕石(註一)造的房子,那是冬暖夏涼,堅固的很呢。」 「等等等等,阿伯」小張忙問:「咾咕石是啥?一種石頭嗎?」 祖父笑笑:「硓咕石是早期之化石珊瑚礁」,阿伯吐口煙圈繼續說道:「早期澎湖人民生活困苦,大自然物件可利用就利用,潮間帶採集的硓咕石可用來來蓋房子以及其他用途。用硓咕石建造房子還有學問的,並不是一採來就可以使用,因為剛採來的硓咕石尚潮溼且含很多鹽份,必須先拿去堆砌成圍牆,經過風吹日曬雨淋一段時間後,硓咕石會變更堅硬,消除掉石中所含的鹽分才能拿來蓋房子;而通常都把它堆砌在菜園周圍幫植物抵擋風害,這就形成了澎湖有名的蜂巢田,算是物盡其用了。 有句話說:「硓咕石牆,風吹不搖,人推就倒」 怎麼說呢?因為硓咕石堆砌菜宅時是利用硓咕石犄角互相勾住,全憑技術堆砌不抹水泥的,(當然用來蓋房子需在其縫隙中填以三合土或石灰砌成牆壁)而石頭有很多縫隙,風可以從縫隙穿透,但是用力推它當然會倒,如果有人不慎將人家的田牆推倒了,主人也不會責罰你,只會要求你再把它堆好,可這技術豈是人人都會的?到現代,這技術也快失傳了。 還有句話說:「要娶某,先擔三年硓咕石」 當然啦,要成家必先有屋,而蓋間房需要多少硓咕石啊?當然要一段不短的時間才能採集到足夠的數量了,然後再等它風乾蓋成房子,三年不知夠不夠?」
切割成平面的硓咕石牆
我看著手機中拍的一些照片,想到有次到城北社區,感覺這個村莊對美化社區很用心,到處可見石雕、木雕、還有廢棄浮球之類的廢物利用創作品,很多門口掛著廢棄浮球作成的信箱,都好可愛,有一些圍牆似乎很特別,走近一看,原來是硓咕石切片拼貼而成的,這到很特別,傳統硓咕石牆都是一顆顆堆砌的,第一次看到這種,不過以前應該也沒這種切割技術吧?旁邊一位村民告訴我: 「近年來政府作了不少這種圍牆,林投有很多,東衛也有」 「那硓咕石不是禁採了嗎?」 「從那些傾頹殘破的廢棄古屋收集來的」 原來如此,也算一種回收再利用,雖然加工切片以後少了一些原始的古趣,但也成就另一種藝術美,看那每片硓咕石形狀花紋各不相同,真是應了那句歌詞:讀你千變也不厭倦。 原本單純的欣賞它的美,拍了幾張照片在臉書發表,卻有意想不到的回應: A君:「這是硓𥑮石切片的,不得了,已經是禁採的國寶呀!」 B君:「硓𥑮石一經切片,就無法復原,而且切的都是大塊的,等以後越來越少了,會很後悔的。這是浩劫,我們愛的家鄉澎湖之浩劫。」 A君:「其實多數人都會和你一樣,沒想到這些問題,所以你沒有錯,你只是感覺它們很特殊、很美,所以拍下來了。上次有另一位朋友也是拍一棟挺新的房子,更大片,看了好心痛,我勸他別po,因為那棟房非常漂亮,怕會群起效尤。現代人不懂得珍惜祖先留下的資產,口裡卻還一直呼口號:保護家鄉,保護這個,保護那個。」 B君:「所以我們要身體力行,真的保護、珍惜先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你別放在心上,讓這篇貼文留在這裡,給其它人看到我們的留言,看是否可以讓大家有所警覺。」 啊啊啊!!這的確是應該深思的問題,絕大部分的人應該都跟我一樣,看到美麗的事物,卻沒去想它背後的問題,就像奎壁山分海後的步道,來來往往的遊客,如果每人撿幾粒石子,裝一瓶沙,大家都想只是幾粒沙石,但積少成多,生態就是這樣破壞的,這美景能維持多久? 又想到有種藝術~象牙雕刻,堪稱精美之絕藝,如果只是撿拾死大象的枯骨還好說,如若不是……這又殘害多少大象啊?世間不少東西,大家只看到它的美,很少有人會想到造就這些美麗需要付出甚麼代價…..一嘆。 硓咕石質量輕,堅固,蓋房子冬暖夏涼經久不壞,但隨著現代化建築越來越多,而珊瑚礁也已經禁採,已沒人用它來蓋房子了,存留的都是讓人懷舊的古厝,會堆砌硓咕石牆技術的人也許寥寥無幾了,硓咕石牆、硓咕石屋必會在歷史洪流中慢慢…慢慢…淹沒。 正在思緒起伏時,忽聽到小陳指著大門側邊一個小洞問:「那門邊有個洞,怎麼回事?不補起來?難道有甚麼緣故嗎?」 哈!這就有趣了,我笑了,答道:「那是貓洞。」 貓洞?大家有點一頭霧水的樣子。 我說:「早期漁村人家,家裡老鼠很多,因此這個洞是讓貓晚上自由進出抓老鼠的,幾乎每間屋子都有留這麼一個貓洞」 祖父在一旁說了句:「如果家裡在辦喪事,停棺在厝裡的話,這洞一定要暫時堵起來。」大家想想也明白了。 我說:「既然知道了這個用途,那來猜個燈謎吧,謎題是:貓洞~猜澎湖地名一」 一群人笑笑談談,世事,暫時無爭。
貓洞
純樸的後寮漁村,也是我小時候寒暑假時可恣意放縱成野孩子的天堂。翌日,我帶著朋友在古厝錯落交錯的巷弄中穿梭,這是小孩子玩捉迷藏最佳地點,沙灘則是天然畫布,而潮間帶更是野孩子的王國,你若問我:「潮間帶有甚麼好玩的?」那可是說不清道不盡喲~~抓槍蝦、挖蚌殼、抓招潮蟹、追海沙馬,踏浪,淺水中追逐戲耍,自製木劍海水中揮舞,若你讀過金庸的小說,是不是能想像楊過在激流中練功的情景呢?而那些蝦兵蟹將是戰利品,各式貝殼和彩色小石子是珠寶與財富;海的兒女,大人從不擔心孩子們四處戲耍,伏低竄高或靠近水域,耳濡目染,大孩子帶小孩子,自然學會游泳以及種種生存之道,大自然賜予稚子真正的童年。 後寮舊港原本是荒廢的舊碼頭,一直以來沒有被外界發覺,因此也保存原本的純淨不受汙染,那清澈的海底,小波濤撲打著長滿海菜的咾咕石及玄武岩塊;自從網路盛行,手機拍照方便以後,很多像我這樣到處走走拍拍就po上網路的人,這條彎曲如海蛇的碼頭就吸引了多人的目光,從秘境很快地變成熱門景點;也很快地不得安寧了。 黃昏時來到天堂路,夕陽餘暉照映在潮間帶,將一望無際的海面染成金黃色,無邊的浪漫,一條長蛇在鱗鱗金光中中蜿蜒向前,盡頭似乎是人心中的美夢,美得如此不真實,如此引人遐思。那種美,無怪乎引來趨之若鶩的人潮了。
天堂路附近黃昏
再次返鄉時,此景點已開發出來,在縣道開始就有清楚的指標引導遊客方向,社區也多了幾處造型藝術,更重新整修原本廢棄的「後寮三八垵魚灶」,巧妙的利用浮球及其他回收品創造了幾尊人偶,姿態各異、各司其職,生動靈活地重現了傳統魚灶工作情形。(註三) 後寮(應該說整個澎湖),有很多古厝年久失修,漸淹沒在荒煙漫草中,那些遺蹟部分若經修復,再現咾咕石古厝之美,非常值得細細品嚐。
魚灶
孩子一直不懂我對澎湖的熱愛,為何心中永遠把自己當澎湖人,當我幾次帶著他回鄉,聽聽老人講古,當我帶他站在故鄉海堤,望著浪潮起伏,恰似我們體內相同的血液脈動,他終於明白我對這片土地的深濃繫念,不管走多遠,心,不曾離開,雖然,我的身分證上沒有X。(註四)
註一:硓咕兩字是替代字,正確寫法為硓 (石古),因為電腦沒有字,所以都用替代字使用。 註二:貓洞~猜澎湖地名一 (答:小門) 註三;在魚獲量豐富的年代,漁灶用以協助漁船處理過剩魚貨,當年多數的漁船把魚貨在沙灘旁這處漁灶處理,對漁民來說是很重要的,隨著產業沒落,漁灶已荒廢多年。 註四:澎湖籍的人身分證號英文字母為 X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短篇小說創作、雜想、散文、心情手札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