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可以打造現代的花磚文化,以台灣的圖騰,創造出屬於這個世代的花磚新生命。──台灣花磚博物館館長徐嘉彬。
說起台灣老屋上的裝飾,鐵花窗、洗石子、磨石子都是常見的答案,現在也還能在一些老房子上看到,但除了上述的裝飾以外,台灣的老房子還有一種曾流行的房屋裝飾方式──花磚。
拆一片就少一片的祝福磚
我第一次認識花磚,是在迪化207博物館的老房子化妝師特展,看著眼前在老屋、古蹟上常見的木雕、石雕、交趾陶等等,都算是司空見慣,現在也經常在廟宇得見的裝飾,不足為奇。而讓我在眾多房屋裝飾工藝中停下腳步的,便是那一片就極具特色,數片可拼成一幅畫的花磚了。
還記得那時看到的花磚,除了有四片磚成一山水畫的以外,還有許多繪製瓜果葡萄的圖案,有的意喻多子多孫,有的祝福萬事如意,都是些期許家宅昌盛的祝福意涵。當時我只覺得這些磁磚燒製的釉色漂亮、圖樣別具一格,回家一查才知道原來花磚的圖案那麼多元,它們不只是富貴人家的門面,每一片都是一個祝福,但在台灣流行的時間卻十分短暫。
花磚其實源於西班牙,在1915年時由日本商人引進台灣,是昂貴的舶來品,在經過台灣匠師的巧手與求新求變的創意,將傳統文化所喜愛的吉祥寓意,融入其中,讓台灣的花磚變得與其他國家很不一樣。
這些美麗的花磚多半被裝飾在房子最顯眼的地方,尤其是高處的屋樑,遠遠的就能被看見,我想這除了展示財富與品味之外,也是希望保祐一家平安的祈願能夠上達天廳吧!
花磚在台灣流行的其間也不過約莫二十年,本就數量稀少,再加上隨著老屋一間一間傾頹、拆除,這一片一片富含祝福的華美磁磚或破損或乏人問津,都在時光的推移下蒙塵消逝。
為花磚而生的私人博物館
在環島的途中,讓我選定嘉義成為短暫停留處的原因之一,就是花磚博物館就在嘉義。
沿著馬路一路緩行,甚至一度錯過樸素的門面,來回走了好幾次才終於找到花磚博物館的所在地。甫一進門最先看到的便是左側佔據了整個牆面的各式花磚,那也是花磚博物館最熱門的拍照打卡處。整牆圖案各異,但同樣光彩耀眼的花磚們在這裡開啟了它們裝飾房屋的第二人生。
更往裡走,轉過身才會發現在大門右手邊像是俄羅斯方塊一般堆疊整齊的「牆面」。它們或是長形或是方形,有的短、有些長,上面都嵌著花磚,就像是剛從老屋拆除現場搶救回來的一樣。
花磚博物館是由館長徐嘉彬一手建立,在這間同樣是古厝的空間裡,展示這些從各地老屋搶救回來的美麗磁磚。館內的每一片館藏都不是花錢買下,而是館長一片一片救回來的。館內隨處可見花磚,雖然有的花磚不一定完整,也或許有裂痕,但是牆上、地板,甚至樓梯、家具,每一處都有花磚,也每一處都因為這些花磚而增色。
除了幾乎可用滿坑滿谷來形容的花磚以外,館內為數不多的解說牌上,介紹了各種不同的花磚製作工藝,以及不同圖案的寓意介紹。雖然這些解說牌近乎淹沒在花磚之中,但當你細細欣賞這一片一片的磚,便能在它們之間發現正默默述說著花磚故事的文字。如果你對某一個圖案有興趣,或是有任何疑問,現場的工作人員都能夠向你娓娓道來它們的故事。
沿著花磚裝飾的木樓梯上到二樓,有些狹窄的空間裡放了許多以花磚裝飾的床、桌椅、梳妝台等家具,牆上的文字則介紹著台灣花磚的歷史,其中一個小房間是放映廳,重複播放著館長的訪談影片,讓每一位來館參觀的民眾,都能了解保存花磚的不易與困難。
若形容在一樓展示的花磚們的狀態是耀眼奪目,那麼在二樓的花磚們便是曖曖內含光了。或許是因為一樓的格局寬敞明亮,展示的花磚圖樣繁複、色彩繽紛,又是作為進入博物館的門面,它們一如當年或在房樑上,或在大門兩側時一般,昭示著家戶的富貴與興旺,更帶著新生的活力與自信。
二樓的花磚多嵌在家具上,置於內宅之中,比起對外展示自信與氣勢的花磚,它們的花紋較為簡單,色彩也柔和不少,就像家人們之間的祝福總隱藏在日常生活中,不曾溢於言表,卻實實在在的存於每一個小細節當中。
無論是外宅的花磚,或是內宅的花磚,每一片都是當初建屋的主人對於家人及家族的滿滿期許與祝願。
木造嵌磚眠床,固定式床楣─三花耀楣、踏階─五福圓滿。
期待花開富貴的那塊磚 得以世代傳承
花磚博物館現在仍努力地搶救老屋上的珍貴花磚,並致力於花磚的再製與創新,館內也有販售各種花磚的文創商品,以支持博物館的營運。
私人博物館的運行比之花磚的保存與修復,均是不易。花磚的式微一方面是因為戰爭,另一方面是因為難敵新時代的潮流,無論是搶救或是復興的路都是迢迢不見盡頭,但或許就如徐嘉彬館長所說:「熱情一定會有熄的時候,但信念不會。對我們來講,保護台灣文物就是一種信念。」
台灣的老屋一棟一棟的拆,但真正可以被搶救下來保存的花磚卻少之又少,保存的阻力多半來自屋主,可惜的是他們也無法強行介入,將珍貴的文化資產保留下來。
台灣的文化總是美麗而珍貴的,但在這塊土地上卻好似並不受到絕大多數人的重視,只能仰賴少數人拼盡心血才能留下那寶貴的一磚一瓦,並尋找著機會讓傳統與現代接軌,創造新舊融合,讓有形的文化能夠走得更加長遠。
花磚的美,不比鐵花窗、洗石子、磨石子或是石雕、木雕遜色,但不論是哪一種建築裝飾工藝,它們都承載了台灣建築文化與歷史的一段輝煌。或許它們已經與現代的建築設計格格不入,但充滿創意的匠師與設計師們,終有一天可以把它們再次運用在建築工法之中,成為建築空間的一處獨特吧!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按個愛心、追蹤、分享,或是小額贊助支持,也可以到我的首頁去看看其他文章,追蹤一下其他專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