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1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Callaway Mavrik Sub Zero 10.5/ LAGP Olyss 55R

    去年年初在奧蘭多PGA用過Callaway Mavrik木桿後就對Callaway木桿另眼相看。原本Epic Flash木桿的鐵板回饋,在新的Mavrik就完全沒有,取而代之是紮實舒服的擊球感。所以就訂一支Sub Zero和一支Mavrik來玩玩。但因為去年在疫情就沒有去球場打,而且也沒有找到適合的桿身來搭配。
    今年LAGP Trono終於有出55 R硬度桿身就也訂Olyss桿身。而Olyss桿身特性比較適合一般球友的使用。因為材質裡加了Zylon可以提升擊球穩定性和手感。日系桿身裡如果加了Zylon這個外掛,價格就至少增加50%。所以是非常有價值的外掛材質。而Olyss也不過450USD的價格,真的佛心來了。當然就訂支來玩玩。
    Olyss和Trono是目前LAGP桿身的頂級產品,不過2021年收到LAGP的通知,這桿身以後不生產了。應該是材料成本高或取得不易。當然還是要分享給大家這桿身的特性。因為如果東西好,應該還是可以要LAGP生產。因為美國市場對這類手感提升的桿身興趣不大。這邊人都高頭大馬,有蠻力,對於手感就越簡單越好。
    先說Mavrik Sub Zero,Mavrik的好處就是桿面兩隻鐵柱Jailbreak技術,外加AI人工智慧桿面設計,上蓋的碳纖維材質,減輕重量和讓桿頭重量更加集中在底部。或許官方給的一堆屌到爆的技術名詞,但對我來說,這個頭就是這幾個東西罷了。其他就不需要去提,因為都是無關痛癢的東西。
    而Sub zero版就是和Mavrik版差別在擊球的倒旋低,反彈角也低。桿頭尺寸是一樣,所以需要有點速度和力量來摧的球友比較適合。而我為什麼會買這Sub Zero?給我兒子配置新的桿子用。因為他才14歲,但速度、力量都遠高於我。所以可以打得動,只是配置Olyss應該會比較容易發揮和駕馭。看看會是什麼結果?
    當然我自己打一般版的Mavrik,Mavrik和2021 Epic都是一樣的連接器,所以桿身是可以交替使用。如果打出來彈道過低,就把red tie的50 R給換到這個桿身也可以(我目前是Sub zero配AXS Red 50 R)。反正我設置都是一樣的長度。用起來的差別在於桿身的重心不同,會有一個到兩個的揮桿重量差。桿身重量都是差不多。硬度也都是選R。因為我有買不同配重螺絲來調整桿頭重量,來解決揮重問題。
    當然每一支桿身特性都不同,所以打出來的結果也會有不同。因為桿頭也不同。而Olyss也是高噸位碳布材質為主,所以桿身強度也不在話下,但配置Zylon材質可以讓使用操作更好。讓揮桿速度不快的球友一樣可以打的爽歪歪。而且一開始出來也是有55 R硬度,就是針對速度力量不大的人設計。看得出來LAGP對產品有針對不同使用族群來設計。
    Olyss和Trono都是LAGP接手Matrix後,由前Aldila桿身設計總監開發設計的產品。在去年的PGA有和新的老闆和設計總監都聊過。所以對新產品是有不錯的期待。而這些新產品都有一個特性就是桿身強度高。讓球可以飛得更猛、更快、穩定性更好等好處。所以我個人是很期待用這款Olyss,因為特性會更適合亞洲人的使用。
    而桿身的彈道和倒旋都是低中的設計。trono是低,而這款會是中,而高就是我這次訂的紅管。高不是高倒旋,這年頭沒有高倒旋的桿身,因為材質提升和技術都拉高不少,桿身可以做的更猛,卻有中或低倒旋的效能。紅管是高彈道設計。這也是我訂這三隻不同桿身來用的原因。當然配置不同桿頭特性來比較和瞭解。
    不過原廠做的規格是45.75“不會是好用的長度和重量。對我們這種兩光身材要打好就真的是中樂透的比例。所以配置上也是以好使、好控為優先。所以完全會和原廠不同,而且一點都不一樣。那是給虎背熊腰打的規格,我是凡人就打短小精幹的規格。
    這桿子打起來完全不費力,可以感受到桿頭紮實的擊球回饋。它的回饋是整個桿面的撞擊感。非常有感。已經比以前Callaway桿頭那種鐵板一塊要好很多。打在非甜蜜點的位置會稍微硬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感覺。不會重手或回饋硬的狀況。這也是我喜歡Mavrik的地方。如果你用的球款是比較軟的硬度,還可以有擊球擠壓的回饋。
    和SiM比較,SIM的桿面會比較彈,這是不一樣。和Titleist TSi3比較是TSi3差不多整桿面的震動效果。會打起來越來越熱血。當然和日本的桿頭比較,一些日系桿面都是用加工後的DAT55,SP700這類是會弱一點。因為這些桿面都會比較彈也舒服一點。但以市售的東西,可以這樣已經是可遇不可求。
    當然這桿頭打出來的反彈角是相對低,Launch monitor上看,在13~15度,還好桿身有幫忙。但球速這塊,桿頭真的夠猛。和子彈一樣的快。比新的Epic Max LS要稍微慢一點。但這樣的以易打和好控為訴求桿子,已經非常暴走的效能。整個桿頭確實不錯。難怪國外測試的結果Callaway的距離都在前三名。確實有其實力。
    所以配置這類桿頭你選的桿身就很重要。因為桿頭的擊球起發角不高,如果你配的桿身的launch angle不高,加上你的速度也不快,就肯定會打成低彈道也飛不遠。而要調整球的飛行彈道就需要桿身的加持。這也是我選Olyss的原因。
    而桿身來說,桿身的使用異常簡單。簡單就是用起來很容易把桿子拉下來。不會像打一般球桿在操控上相對有難度。或是說要用更多的力量去控制球桿到你要的動作。這桿子真的非常容易。桿身下桿完全沒有感覺,要下來就下來。非常聽話。手道擊球點,桿頭就跟上。不需要去思考或調整節奏來配合球桿。
    下桿釋放可以感受到桿身的前中段的位置比較軟,有點彈。不是日系桿身那種甩動桿頭。這桿身強度很高,只能覺得桿身的折點位置。那個點是軟的。同時中球桿身的釋放是完全不拖泥帶水。而且球速也是超快。如果沒有另一支Epic Max LS/LAGP Trono 55R來一起比較,那這支就是爐主了!
    只能說這類桿頭本來就是很低倒旋,配上中低的倒旋桿身,打起來卻可以像子彈一樣的暴衝速度。確實讓我驚訝。更重要,我用這隻打的精準度超高,中桿面甜蜜點超過7成,是這三隻Callaway木桿裡最高。應該說這桿子的感覺、重量感更適合我的動作打法。所以用起來真的完全可以照我的動作去發揮。桿身的重量分佈讓我的身體可以輕鬆去承受,並發揮力量。讚!
    現在新的桿身和木桿都著重在桿子的球速,因為數據來說,這塊是可以看出球桿的能量效果。可以飛得遠,還要有很快的球速效果,這樣球在空中的飛行是比較有效。而初速是桿頭的能量為主,空中飛行就是桿身主導。如果從頭到尾都是子彈般的速度,這組合就是猛打賞了!這隻和Epic都是同一款的狠角色。
    因為桿身重心在比較中間,所以比較適合身體轉動的揮桿動作。這也是打起來一點都不費力的原因之一。相對於Trono,桿身重心就比較靠前,桿子的重量就會落在比較靠桿頭。所以針對的使用者是有不同。但因為我設定的長度比較不同,這些重量感對於使用是沒有太大差異。當然會影響到擊球的精準度,這就是桿身設計差異所在。所以我個人用Olyss比較穩和準!
    所以這桿身非常適合東方球友的打法和揮桿設定。可以把揮桿重量壓低,卻不會喪失擊球穩定性,壓制側旋能力也不錯,使用材質也不會對身體產生過大的負擔。我下場打這支就相對比較少失誤。都在球道上,還沒有出界過。所以對於桿身的回饋和穩定性實在是比日系要更好。具友善的特性,又有效果。不可多得!
    對於距離來說,飛行距離可以在230碼。有時候稍微把手的力量放多一些,彈道就可以飛再高一點。但最多也是中彈道,飛行距離也可以衝到235~238碼。落地的角度在45~65度範圍,滾動性也有20碼。所以距離真的好使!彈道和飛行軌跡是效能導向,但用起來卻超好打。是打起來會讓人熱血沸騰。一般人也可以輕鬆打。
    和Epic Max LS距離來說,會差5碼左右。這就是Epic和Mavrik的差別。我認為是Epic把Mavrik一些問題給改善,所以Epic是近幾年來Callaway木桿桿頭最成熟的一款產品。彈道和Epic/Trono是差不多。但飛行效果是Epic會略勝一籌。但Epic的桿子打起來會比較熱血和有趣。如果沒有Epic/Trono做對照組,這桿子的組合就是完勝了。
    另外對於這桿子的側旋壓制力,它真的很棒!最多在10~15碼範圍,所以我用這桿子下場不會出界,就算動作有點造精,桿子還是可以控制在長草區。非常穩的一支桿子。穩定一直是LAGP/Matrix的招牌。就算新的桿身設計總監也沒有讓這塊打折。而桿頭的非甜蜜點的距離也差在15碼左右。以前可能會有20~30碼左右。
    現在桿子做的成熟度越來越好。對於這些使用問題都可以把傷害壓到最小。尤其在球桿的規格設定在你完全可以操控的範圍內,就可以體會桿子各個零組件的特性。不像以前,桿子打不好,也不知道是桿頭、桿身,還是自己的問題。所以當桿子是一個你可以掌握和操控的工具時,你就能知道這一球打好或打不好的因果關係。
    也就是凡人也可以打得越來越多好球。這桿子雖然彈道低,但距離和失誤壓制力都超高。更別說在使用、操控上真的把一堆日系桿子打趴在腳下。日系桿頭的容錯和易打性完全無法和美系比。除了手感外,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提出來比。
    我現在覺得美系的桿頭和桿身的成熟度要遠比日系桿子要好太多。只要在規格設定和桿身有精準的選擇,絕對可以得到一款大砲等級的桿子。絕對要好用多了。好用就看技師設定的規格來決定生死。Olyss確實不錯,對東方人來說是絕對可以和日系桿身對打,比起日系溫吞的球速,效果不囉嗦、手感也不錯,值得考慮的產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