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洪愛珠:蘆洲中山市場的最後身影。

    蘆洲中山市場的建築物就要拆除了。圍籬封閉前五天,《新北市文化》季刊(本刊)跟著在地寫作者洪愛珠,探訪店家,留下這一批珍貴的影像紀錄。
    撰文=洪愛珠 攝影=陳敏佳(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1970年落成的中山市場,鄰近蘆洲湧蓮寺,今年二月底,這座老市場熄燈,準備改建。
    1970年落成的中山市場,鄰近蘆洲湧蓮寺, 今年二月底,這座老市場熄燈,準備改建。
    中山市場是座民營市場,1970 年落成,位於蘆洲中山二路、中央路和成功路會合處。此區臨近湧蓮寺,百餘年來一直是蘆洲的核心地帶。建物二、三樓是中山戲院,除了播電影,紅極一時的藝霞歌舞劇團也曾來此巡演。七〇年代是中山戲院的全盛時期,我的媽媽和阿姨,小時候讓家裡的長工牽著手,走過半個蘆洲的竹林和田埂,到鬧街上的中山戲院看台語片。
    戲院建築的一樓,當年規劃為進步的現代化室內市場,招攬原在湧蓮寺前的路面攤販進駐。我二、三歲始隨外婆上中山市場,現在自己也在此採買,已三十多年。
    中山市場僅是廟前這個巨型市集的一部分,蘆洲開發早,人口多,此市集幅員遼闊程度,在新北市都數一數二,貨色豐盛,庶民價格。鄰近區域五股、三重、新莊,乃至於八里,都有人喜歡來此購物。
    歷時五十年的中山市場建物,樓上戲院歇業都三十年,一樓繼續營運的市場內部空間陳舊幽暗,像是不能更老了。兒時行過海鮮禽肉區域,地面濕漉帶腥,小孩內心無比抗拒。今日成為一世故婦女,對四周已能面不改色,甚至起了依賴之心的時候,它竟走到終點。
    市場攤商裡,有日據時代至今的本地肉舖;有雲林西螺北上的一家人開設的米糧雜貨店;有四十年來幾度搬遷,未曾離開過中山市場的涼茶老店……
    在中山市場最後的時光裡,準備遷移的攤商,忙著張貼告示聯繫熟客;有的攤商照舊在打烊後的市場,拉幾張椅子湊著坐下來喝點小酒;有的攤商則開始打包撤離,將與這座半世紀的老市場同時熄燈。
    進駐中山市場40 年的日泉商店
    ——市場結束,這家店也跟老顧客說再見
    記憶中的經典傳統雜貨店應該是什麼模樣:整齊排列的醬料和罐頭和酒,吃粥配的麵筋,排骨湯裡的花胡瓜罐頭皆全,營業時間從清晨五點到夜間九點,可視為便利超商前身,還多了濃濃的人情。
    日泉商店是一家四十歲的什糧行,市場內雖暗,也掩不住它那份整齊清爽。
    一家經典的什糧行是什麼模樣,很可能是日泉商店這樣的。全店層架整齊排列的醬料和罐頭和酒,吃粥配的麵筋,排骨湯裡要的花胡瓜罐頭皆全。店舖前排幾口醬缸是腐乳、蔭冬瓜等漬物,亦銷售蝦乾、魷魚、香菇、昆布等乾貨。第一代林爸爸經營時,營業時間從清晨五點到夜間九點,還賣菸,電池、肥皂毛巾一類家用品,可視為(更佳版本的)便利超商前身,老輩人勤力,還兼顧鄰里。
    現在的老闆林來賓是第二代,原本是電子計算機專業,因為是獨子,中年以後回家繼承了這間父親的雜貨店。林家來自雲林西螺,老家與大同醬油廠比鄰,故貨架上頗有一些大同的稀有版醬料,西螺水質好,馳名的除了西螺米,就是純釀造黑豆醬油。許多老字號由於產量有限,成本又高,好些產品不在連鎖通路流通,僅供直購或由日泉這樣的地方商店代售。
    日泉商店進駐中山市場約四十年,恰是一個台灣南部人北遷的社會切片。雲林在過去四十年人口外移的厲害,其中不少在新北市落腳。比如我老家的資深工廠廠長來自嘉義番路鄉,每年一定回鄉參與紫雲寺的祭祀活動;有十幾位阿姨透過同一位媒人,從雲林元長鄉嫁來我庄;中央路上棉被店,門口常零星擺著幾袋散裝西螺米,應是老家仍有人務農。
    林爸爸從西螺北上,借十分的高利貸,方能買下兩個店面來做生意,兩間店花費共新台幣八萬元,彼時一碗麵只要幾角。市場內這類事並不罕見,一豬肉攤賣了家鄉三分地,才換得當年一萬八一個攤位的經營權。今地主照價歸還一萬八和八萬元給攤商,就要將地收回,都幾十年過去,八萬怎能還是同一個八萬呢?林媽媽胸中不平,可能不單在帳面,還有人情的失落。
    日泉商店見證市場與人的衰老,客人從自己來,到外傭推著,後來不來了。如今市場要拆掉改建大樓,日泉也決定結束,拍攝當天,店面貨物多已裝箱,整齊的店舖空蕩了很多還是整齊。問林來賓未來打算,他說先歇一會兒,生意做久,難得才有幾天自由自在的日子。
    只賣八里黑毛豬的昌記
    ——日據時代至今的四代老攤販
    如何發現傳統市場裡的厲害肉攤,通常是別人攤子還有肉可以選,它卻無肉可賣。蘆洲中山市場的這家肉攤就是如此,如果要買他們家的肉,建議早上八點就到現場,或者,加老闆的Line,事前預定。
    這家肉攤是老目叔公告訴我們家的,我實在不願意告訴別人。
    老目叔公是我外公從前一個老友,就住市場邊上。時常騎單車來找我外公喝酒,喜歡熱鬧,一切廟會都有他身影。叔公乾瘦矮小,整個人獼猴似的一張皺臉。叔公死了好多年,我老記得他的抬頭紋。據說老目叔公曾在淡水開過切仔麵舖,對豬肉自有見解。他告訴我阿姨,阿姨轉告我,說,這家的肉最好。
    我買了幾回,也試試別家,肉果然好。比較麻煩的,是這家肉厲害的事不僅我知道,其他人似也發現了。故若沒先預約,上午十一點左右,攤上光坦一片已無肉可賣,露出亮油油的木頭案板。肉販的案板都要訂製,昌記的案板分內外,內場要切剁的,採用鐵木,十年一換。外場展示豬肉的,用楠木,巳用上四十年,潤澤深深。
    老闆林東富先生是第四代肉販,曾祖父、祖父、父親都賣豬肉,自己也十幾歲就入行。他說若不是長輩不擅存錢,四代賣豬,身家上億都是可能的。每天清晨四點親自挑豬,不讓屠宰場決定。平常宰一到兩頭豬,遇大節或過年,則宰三到四頭。
    昌記只賣黑豬肉。其肉色澤比一般紅亮,遠遠看上去倒像牛肉,整座市場,只有他們家的肉是這種顏色,因為養足十四個月,吃的是熟廚餘。同樣是黑豬,有養十一個月的,風味和顏色就比較清淡,有的是在廚餘裡混一點飼料的。我每回買昌記豬肉,可以湊到鼻尖來聞,不渾不腥。一回滷大鍋肉,昌記的肉不足,只好湊一塊別家的黑豬,不料回家拿出包裝,腥氣就飄開來,我沒敢下鍋,免得把一鍋好肉給壞了。
    昌記因為是日據時代至今的老攤販,在中山市場初期就進駐,他們將移址到附近,這一天我們拍攝完,林老闆就要將招牌拆下,拿去新址安好,讓老客戶可以循線找去。新址明亮通風,也在三角窗位置,老客人上門,都很高興,終於找到彼此。
    堅持使用台灣草藥的怪老子青草茶
    ——不捨兩代心血告終,繼續營業
    怪老子青草茶,是中山市場四十年老舖,它的老顧客很多,過去在市場外圍的攤位,許多人騎著機車跨坐在車上點杯涼茶來喝,幾口用盡,像極了義大利人早晨在街邊小館喝濃縮咖啡。
    怪老子青草茶是四十年老舖,搬過三次家,皆沒離開過中山市場周邊。照片中的原址,在中央路上,拍攝期間,熟客連來。本地婦女機車不熄火,人跨坐在車上點杯涼茶來喝,幾口用盡,玻璃杯擱下,付錢,揚長而去。攝影師陳敏佳一旁觀察,說簡直像義大利人早晨在街邊小館喝濃縮咖啡。
    第一代店東姓許,怪老子是暱稱,今已82 歲退居幕後,由兩位女兒接手。怪老子一家,原是彰化大城鄉人,隔濁水溪與雲林相望。怪老子對涼茶的理解和本事,是在彰化老家旁的雲林西螺拜師學來的。西螺有七崁,以武術聞名,習武人多,就有跌打損傷和草藥需求。
    蘆洲原來是農村景觀,八、九〇年代後才大幅開發,早年怪老子所需藥草,如咸豐草、黃花蜜菜,都在蘆洲本地採集。後來才改跟供應商叫料,不過至今仍堅持使用台灣草藥,且只採乾藥草,因濕藥草不易保存,熬起茶來風味也不同。從前怪老子也零售草藥,古代就醫不便,先輩人多具備基本草藥知識,身體不適,就到田裡採點草藥吃,或到青草店買藥草自用。
    涼茶我喝的不少,但由於涼茶舖的配方一般不外傳,不容易知道自己喝了什麼。能知道的是,外頭有些涼茶寒氣重,一下肚,身體即起反應,連打幾個大噴嚏,嚴重地瀉肚子。怪老子的涼茶,拿掉了最寒的幾味藥草,我喝了很能下火,身體也平安無事。此舖且特別老實,物價飛漲,四十年來只調過三次價,七元漲至十五元,容量還更多。
    怪老子一家移居蘆洲五十餘年,親眼見證中山市場平地起樓,市場樓上的戲院,全盛時期演過歌仔戲、知名歌舞團和向娃等大明星都來作過秀。後播起電影,市場邊的小孩,有過不少歡樂的劇院時光,最後幾年播二輪電影,生意不見起色,戲院才歇業。
    中山市場拆除前開始斷水斷電。許小姐本也想過不做了,可是兩代的心血,本地老主顧又捧場,仍捨不得,於是將店舖搬到成功路126 巷內的舊倉庫位置。地點較隱密,擔心常客找不到,四處張貼告示。有美術背景的許小姐將整間店整理得爽俐,她親手裁切新招牌,自己曬網版,網印茶包包裝上的字樣。
    來蘆洲市場,記得走進巷子裡來,喝上一杯老經驗涼茶,解生活的火。
    作者介紹:洪愛珠
    老家在五股與蘆洲的界上,從小跟著外婆和媽媽到湧蓮寺拜拜和買菜,旁邊的中山市場,是家族記憶的資料庫。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好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