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壓迫者教育學》看臺灣教育困境(二):提問式教育的實踐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囤積式教育與提問式教育

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中,Freire 在第二章中談到了「囤積式 (Banking) 教育」與「提問式教育」的概念與比較。所謂的囤積式教育,是從傳統講述型教學延伸出來的,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上對下的,並且由教師來決定課堂中的學習內容、目標、進行方式。
相對於囤積式教育,Freire 認為受壓迫者教育學應該實踐的,是所謂提問式的教育。在提問式的教育場域中,師生間的權力不對等關係被打破,雙方透過平等的對話、溝通,一同建立起學習內容與方向。
在囤積式的教學下,由於內容是教師所決定的,因此,壓迫者將盡可能地將能夠鞏固自身壓迫地位的內容「存放 (Deposit)」至學生身上。在這種情況,學習是反動的,學生被填鴨以既有的知識、價值,而喪失思考的機會,更遑論批判能力,而成為鞏固壓迫架構的工具。
在提問式的教學中,首先要處理的是教師與學生間的矛盾關係,只要在教學過程中仍舊包含以「權威」為基礎的論證行為,例如教師仍舊預設既定的學習目標,便不算真正的提問式教學。
另外,提問只是形式的一種,真正的核心概念在於教師與學生以平等的角色進行對話,而教師在教導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在教導,而「身為學生的教師 (teacher-student)」與「身為教師的學生 (student-teacher)」概念油然而生。反過來說,教師也並非不能提出既有的知識,而只是不能以權威的角色強迫學生接受。

個人經驗的實踐

我初次讀到《受壓迫者教育學》,是在杜賓根大學選修批判教育學的時候,這本書作為該堂課主要教材。當時,Wortmann 教授為了實踐其概念,便在整學期的課堂中拋棄囤積式教育的模式。(事實上,教授也開宗明義地說光是他「決定」這麼做,便已不算完全的受壓迫者教育學。)
每次課堂開始前,所有參與者陸續到達教室便圍著桌子坐成一圈,教授可能坐在任何一個位子,而他不會做出任何示意或指令告訴大家要開始討論,而是等待大家自發地針對該週文本拋出想法或問題。
對於這樣的課程進行方式之描述,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教授認說:「我認為這樣的課堂的最理想的情境,是沒有任何人意識到我作為教授的這個身份。」然而,儘管他極度弱化自己的角色,但當討論狀況很不理想的時候,他還是得跳進來引導。
另外,其教授的身份不管如何就是擺在那邊,其他人很難完全忽視,就算看似對等地拋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也還是常常向教授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不過我認為,由於我們就是習慣既有的教學模式,因此在轉變的過程中有這樣的狀況都是很合理的。
這樣的經驗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受壓迫者教育學的概念也很大程度形塑了我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也盡可能地在各式教育場域中試圖實踐。過去在一些對老師的研習場合中,情況允許時我喜歡大量使用提問、討論的方式進行。
雖然常常會開玩笑說,是因為懶得準備講述的內容和簡報,但實際操作過就會知道,討論課準備起來一點都不會講述課輕鬆。面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都要能準備好應對方式,因此對內容的掌握度也要更高。
相對起來,講述法不會有太多的突發狀況要反應,一切都在掌握之內,對講師來說輕鬆許多。不過實際操作過後就會發現,以老師們作為對等的主體所一同創造出來的研習氛圍和成果,其效果是更強而且更深刻的。

從教育中實踐提問式教學開始,將能夠重新形塑臺灣社會樣貌

在臺灣一般學校課堂中,囤積式教育是很常見到的,除了這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教學模式,還要考量到台灣社會文化在過去數十年的發展,本來就已充斥著大量的權力不對等情境,在社會與教育場域的交互影響下,必定體現在教學環境中。
不過反過來說,若我們從教育開始實踐受壓迫者教育學,當孩子從小開始習慣這樣平等的對話、思考模式,在未來離開學校後,便能夠帶著這樣的教育成果,一同重新形塑社會。
不過具體要怎麼實踐,我認為有幾個可以嘗試的方向。首先,在心態上,教師和學生必須盡量拋下原先對各自角色的想像,學生不必是被動接受學習內容、挑戰教師就如同和其他同儕間的討論一般自然,同理,教師也不一定是知識的權威。剛開始一定會不適應,不過長久下來不斷互相提醒自然可以度過。
我們不用試圖一蹴可幾,可以從小範圍的課程開始嘗試起,例如某堂課、某單元、甚至單一知識點。除了師生可以慢慢適應這樣的教學方式以外,也可以從中探討可以改善的地方,後續擴大操作便不至於有難以抹滅的傷害。
要記得,在提問式教學中,教師同時也是學習者,學生同時也是教師,當我們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就不用去擔心教學的成效不好。因為當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一同以對等的身份建立的,每個參與者都能驅動課堂往自己認為理想的方向邁進。

議題倡議工作也是實踐提問式教育的重要情境

最後,想簡單延伸出另一個議題,我認為社會中有另一個情境,也很貼近上文所述的教育場域,那就是近年越來越常見且多元的議題倡議。在做倡議或推廣的過程中,與教學一般,倡議者或推廣者同樣是在試圖將自己認同的知識或價值傳遞給大眾,並讓其接受。
在進行這樣的工作時,若是倡議者以囤積式教育進行,僅僅將議題以講述的方式傳遞出來,而非與大眾進行溝通,是很難有真正且長久的成效的。作為受倡議者的大部分民眾,各自都有其關心、在乎的點,倡議者透過提問、對話的方式進行倡議工作,可以更真切地與大眾一同建構議題。
-
思獨教育工作室:https://sutok.com.tw/
avatar-img
6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彥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Freire 被許多人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受壓迫者教育學》為其經典著作,本系列文試圖從本書的角度談論臺灣的教育環境與困境。
藍佩嘉教授《拚教養》一書,雖然取名如此,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本教養書,而是真切的社會觀察研究結果。此書在描繪的,其實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不同型態家庭中的家長,在經濟條件、自身成長經歷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下一代的教養環境。筆者也藉由書中概念,反思自身成長經歷
常常在和身邊的人對話過程中,聽到類似「我覺得某某某很聰明」、「和聰明的人一起做事好輕鬆」的評語,甚至偶爾也會有像是「跟笨蛋說話很累人」這樣的抱怨之詞。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這裡所指的「聰明」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在學習環境,例如學
前陣子受 Kelly 邀請,為他的 Podcast「ikellytalk 愛凱莉說」錄了一集訪談,這次的內容從我大學剛開始主修財金系,後來決定跳進教育圈發展切入,聊聊這之中各個階段的歷程。
如同許多人所推薦到,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不限教師的教育工作者一讀的書,除了吸收書中內容,更重要的是透過其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找到有用的內容運用於其中。
筆者過去以不同角色接觸各式數位學習工具,本系列專文會從學生、教師、業界三個角度分別出發,聊聊數位學習對各個角色代表的意義,以及這些工具在這種情境的運用與幫助。另外,也分享觀察到的迷思或問題、背後可能的成因,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改善這些現象,讓整個學習場域得益於整個數位發展趨勢,往一個更理想的場景邁進。
Freire 被許多人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受壓迫者教育學》為其經典著作,本系列文試圖從本書的角度談論臺灣的教育環境與困境。
藍佩嘉教授《拚教養》一書,雖然取名如此,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本教養書,而是真切的社會觀察研究結果。此書在描繪的,其實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不同型態家庭中的家長,在經濟條件、自身成長經歷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下一代的教養環境。筆者也藉由書中概念,反思自身成長經歷
常常在和身邊的人對話過程中,聽到類似「我覺得某某某很聰明」、「和聰明的人一起做事好輕鬆」的評語,甚至偶爾也會有像是「跟笨蛋說話很累人」這樣的抱怨之詞。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這裡所指的「聰明」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在學習環境,例如學
前陣子受 Kelly 邀請,為他的 Podcast「ikellytalk 愛凱莉說」錄了一集訪談,這次的內容從我大學剛開始主修財金系,後來決定跳進教育圈發展切入,聊聊這之中各個階段的歷程。
如同許多人所推薦到,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不限教師的教育工作者一讀的書,除了吸收書中內容,更重要的是透過其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找到有用的內容運用於其中。
筆者過去以不同角色接觸各式數位學習工具,本系列專文會從學生、教師、業界三個角度分別出發,聊聊數位學習對各個角色代表的意義,以及這些工具在這種情境的運用與幫助。另外,也分享觀察到的迷思或問題、背後可能的成因,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改善這些現象,讓整個學習場域得益於整個數位發展趨勢,往一個更理想的場景邁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想不到這次的課程內容也要寫這麼多篇,一天兩個課程活動,跟著組員跑來跑去,其實到了課程後段我也覺得有點疲倦了,但看到同學們都還精神奕奕地在談判,真心佩服。在這次的課程設計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用「活動體驗」來代替說理,體驗的記憶點比較深刻。
Thumbnail
當老師自己也不熟悉所教授的內容時,學生可能因為認為老師知識有限而對他失去信心。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還記得求學時期 班上總有想問問題 卻不敢主動向老師詢問的同學 對師長來說 主動詢問是好的 第一、可解決學生提出的疑惑之處 第二、對師長來說 可改善教學方式的空間 第三、可促進師生交流 第四、可提升學生發言的勇氣 第五、帶動班上的學習風氣 第六、師長間可相互交流及向上提案 (1)少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以及處理相關問題是老師工作中最棘手的部分。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老師在處理學生考試行為時的經歷,以及她對自己處理方式的懷疑和反思。文章中提到了處理學生情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學生接受度的進步,以及未來方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想不到這次的課程內容也要寫這麼多篇,一天兩個課程活動,跟著組員跑來跑去,其實到了課程後段我也覺得有點疲倦了,但看到同學們都還精神奕奕地在談判,真心佩服。在這次的課程設計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用「活動體驗」來代替說理,體驗的記憶點比較深刻。
Thumbnail
當老師自己也不熟悉所教授的內容時,學生可能因為認為老師知識有限而對他失去信心。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還記得求學時期 班上總有想問問題 卻不敢主動向老師詢問的同學 對師長來說 主動詢問是好的 第一、可解決學生提出的疑惑之處 第二、對師長來說 可改善教學方式的空間 第三、可促進師生交流 第四、可提升學生發言的勇氣 第五、帶動班上的學習風氣 第六、師長間可相互交流及向上提案 (1)少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以及處理相關問題是老師工作中最棘手的部分。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老師在處理學生考試行為時的經歷,以及她對自己處理方式的懷疑和反思。文章中提到了處理學生情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學生接受度的進步,以及未來方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