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O琳:
感謝你的留言,讓我有機會和你一起思考。
我剛剛一直在想...人生中有什麼東西,是因為要享受成果,而必須把它賣掉的?我想了好幾十分鐘,但我沒有想出來。你有答案嗎?
如果你有車、有房、有家庭、有小孩,那麼...這些東西的存在,就是你的成果。你不需要把它們賣掉,來享受成果,對吧?那....為何獨獨投資這碼子事,我們會認為必須把它們賣掉,才能享受成果呢?為什麼?你有答案嗎?
我的想法是這樣,你參考看看。你也可以思考思考,再告訴我你的答案。
會不會...是因為人們不知道它的效用?
車子可以開,房子可以住,家庭可以有溫暖,小孩可以愛。那股票呢?股票的效用是什麼?股票在股票市場中交易,就像蔬菜在菜市場中交易。從菜市場買菜回來,它的效用是煮來吃的,你可不會在菜市場買一把30元的菜,然後待在市場裡等著要用40元把它賣出,對吧?
那為何人們會想用30元買股票,然後試圖用40元把它賣出呢?會不會是因為不知道它的效用,或是不願意等待它發揮效用呢?股票的效用很簡單,就是「生產力」。如果你願意利用它的生產力,就不會想把它賣掉,因為它會「生產成果」,就像我們擁有車子、房子、家庭和小孩一樣。
會不會...是因為人們對所投資的東西一無所知?或是擔心所投資的東西不夠完美?
因為一無所知,所以人們才會買了之後,又想把它賣出。有時甚至是一天之內就把它們賣出,這種交易行為不僅有一個很炫的名詞叫做「當沖」,而且還有一種至高無上的特權,叫做「交易稅減半」。
我們來想想,人生中有那個東西,是可以今天買30元,明天之後,它的價值立刻變成40元的呢?如果有,那一定是那個買方無知;如果有,那也是一種「心理的價格」,而不是它價值的增長。
如果一個人投資(擁有)的東西是完美、恆、久、遠,他是不可能把它賣掉的。因為它的存在,就是一種成果。
會不會...是整個投資理財體系在作祟,讓你以為買進賣出,進行交易才叫做投資?
我不知道。你有答案嗎?......^^||
事實上......買賣交易股票,並不像市場上慣行思想所認為的,好像如吃飯般簡單。一般人在進行投資決策,要停損停利,不僅會受到很多心理學上的偏差引導(例如確認偏見、倖存者偏見),以及行為經濟學相關效應的影響(例如損失厭惡、損失追求、處置效應等等),完完全全不是件容易的事。
更別說一般人對風險/報酬、簡單機率的了解程度,完全無法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所以...對一般人來說,在台灣,就是定期定額台灣五十。啊...歹勢,突然覺得講太多了...就很愛講......^^”
好啦,我扯了那麼多......哈)))) 你問題的簡單答案,其實就是...
你不需要把它們賣掉就能享受成果,因為它們不僅會配息,而且總價值會一直增加。一如你買了一間房子租給別人,每年能收房租,而且還會增值(房子增值這件事至少在台灣是這樣)。你唯一要賣掉它們的理由只有兩個,以個股來說就是它變成了壞公司(但我永遠都不建議一般人去買個股);以指數型ETF如台灣50來說,只有在你需要錢時,才需要賣掉。
以上,若有任何錯誤,那...就算了......^^"
謝謝你的留言。我是查理。(原文發佈於探路客20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