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似乎打亂了所有的腳步,帶來恐懼,更可怕的是惶惶然的挫折。
挫折感通常是來自「不符期待」,也就是事情不按自己的劇本走;或是「茫然無助」,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辦。
我寫 #抗疫日記 的方式之一是
#看電影看人生,看完電影紓壓之餘,寫下心得和學習,可以跟著主角的腳步,提前增加免疫力面對挫折。
1994 年拍的《#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是近期由於疫情引發的電影重映潮中,修復後的經典電影。從一張寫著求救訊息的明信片開始,電影錄音師風塵僕僕裹著受傷石膏的腳,載著滿車的錄音器材和家當,一路橫越歐洲大陸,抵達老友導演在里斯本的大屋宅,準備助他一臂之力完成配音,卻遍尋不著好友足跡。
主角菲利普是一個中年大叔,有個不算好看的外表,一舉一動卻帶著某種逗趣幽默,汽車爆胎要換胎卻不小心將好胎掉入海裡、水箱沒水只好加汽水、排氣管掉了又半路拋錨、包著石膏的左腳卻仍蹦蹦跳跳到處收音、雞同鴨講地跟小朋友學習著葡萄牙語……,一個人來到陌生城市,在旅程中遇到形形色色人物,注視著城市的繁華,孤獨的走了好久,有一種固執也帶著堅持的自負。
失蹤好友彷彿捉狹、玩笑似地留下些許懸疑線索,些許影像的斷簡殘篇,和對人生與電影滿是懷疑和思索的筆記,男主角展現出如同私家偵探查案的不放棄精神,就連他的收音設備,似乎成為了他蒐集情報的「武器」,尋人不著,卻尋見了很多樂趣。不僅得以幫助他理解里斯本這個全然陌生的城市,更透過音效的拼組過程,因而對在此生活的人們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逐漸從「局外人」的身分,成了融入當地的劇中人。
很欣賞男主角菲利普帶有孩子般探索、好奇的特質,他的肢體律動帶有某種幽默感,他懂得與小孩互動,他懂得欣賞不同,他懂得安然自處,所以千里迢迢跑來之後被放鴿子,陷入不可知的困境,也能沉靜地處理自己可以處理的事情,再繼續從事被交付的任務,將好友留下來的影片進行音效採集與影音處理,同時觀察可能的線索以尋找朋友的行蹤,年紀一把的菲利浦,沒有因為年長而變得憤世嫉俗,依舊保有對人對事的樂觀態度。
當我們與菲利普經歷這一趟旅程,在過程中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與事,談一場沒有結局的戀愛,等一個無法期待回來的故人,那些生活的細節總是不斷觸動我們,讓我們抵達我們所不能及的現場,那樣的感覺讓我們理解到人的可能性,人並非無所不能,然而人也並非一無是處,因為只有人能夠從當下看到未來,從現在看到過去,經歷過了某些人與事的變遷,眼前相同的風景就會產生不同的意義。
學會與挫折感共處,欣賞那些挫敗帶給我們的體驗——有了挫折,才會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重視什麼樣的人事物;有了挫折,並了解到如何與它相處,才會有更往上的動力;有了挫折,只要學會與之共處,才能培養韌性與自信。
究竟這場疫情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學習?「禍福相依」常常在生活中被驗證,「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如果覺得是老生常談,如果挫敗的情緒無法穩定下來、負面情緒不斷冒出,就試試停下所有思考並深呼吸,打斷交感神經系統,有助將自己從執著的想法中抽離出來。
「我們不再確定美好的時光是否會存在於電影之外,儘管我們對時間、記憶充滿不確定性,我們仍然腳踏實地的活著……」,這是男主角給導演朋友的一段話,相信也可以送給我們自己。心理復原力愈強、抗壓性愈高,碰到危機時就有愈大的機會打贏勝仗,抗壓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一連串「打怪練功」的過程,面臨挫折後改善戰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