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受訪者介紹:翁俊杰
設計師,曾任職於琉璃工房、法藍瓷與The One 南園,2014 年回到家鄉開了「之間茶食器」,空間曾獲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 設計獎。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之間茶食器的主理人翁俊杰,是道地的淡水人,從小在淡水長大,家族三代也都生活在此。因為喜歡藝術設計,在復興美工畢業之後,到文化設計產業工作,過程中發現,工作內容與地方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讓他回頭思考自己家鄉的文化脈絡。
幾年前,工作剛好告一個段落,母親又因年長需要人照顧,俊杰回到淡水,思考自己接下來還可以做些什麼。當時正在學茶的他,發現台灣茶產業原來是從淡水開始的,在逐步認識茶之後,決定要開一間以茶為出發點的餐廳。
透過空間設計和主題活動,傳遞文化
取名為「之間」,為的是讓人在空間裡,能夠感受人跟人、人跟物、人跟食物之間的關係,也因此場域的氛圍格外重要。店裡保留了老房的格局,入口的層櫃上擺放著茶道具、茶葉,還有與茶文化、在地相關的書籍。面對入口的吧台一側,放著茶壺及幾個杯子,呈現品茶時的聞香步驟,再往裡走去,還能看見用來體驗正式茶道的榻榻米茶席包廂。由裡而外,皆能看見、感受到「茶」的意象。
「做設計就像翻譯,我們要把眼睛看到的轉進心裡,從有形的器物使用,到無形的背景研究,都是設計的一部分。」俊杰說,就像人們到京都,會被其建築、文化所感動,這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由幾百年的文化累積,慢慢咀嚼過後而成的經典,其實淡水也應具有相當的文化性。
淡水是北台灣最早發展的區域,聚集來自各地的商人旅客,帶來了文化的豐富性。清領時期,由於歐美對中國茶有很大的需求,英國商人陶德來到台灣,將從安溪引進的茶葉種在淡水丘陵地,並和他的買辦(註:在清末開港通商後,幫助歐美國家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李春生開始在淡水發展茶貿易。茶,成了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品。
之間茶食器從茶開始,與在地有了更多連結,接著也透過食物,介紹淡水的歷史與特色,像是最初來到淡水傳教的馬偕先生,將紅蘿蔔、番茄、高麗菜等種子帶來台灣,他們以高麗菜捲料理的方式,將這些食材重新組合,變成「馬偕博士的種籽」;另外,也將三芝因產業改變而種植的南瓜與淡水名產阿婆鐵蛋,組合成創意料理「黃金南瓜鐵蛋比薩」。
店裡不定期會舉辦活動與茶會,像是中秋節時,在船上舉辦的「河上茶之路」,便是以淡水河的茶運歷史作為基底,讓人們在飲茶、賞月的同時,也感受過往的氛圍;還有在馬偕抵台的三月舉辦「馬偕之路」,將他當年帶來的紅蘿蔔,經過焙炒處理後加入紅茶,變成香甜的茶飲,其他食材則做成馬偕蔬果凍。這些生活中常見的蔬果,經過烹飪組合、搭配故事後,就有了不同的意義。
以1884 年清法戰爭為背景的創意料理
去年,之間茶食器因為文化部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和淡水古蹟博物館合作,開發了一系列以1884年清法戰爭為背景的創意料理,而這段歷史與翁俊杰的家族,據說有段淵源:今淡水清水祖師廟供奉的神像,是由一位安溪的僧人帶來台灣,當時在淡水一帶化緣時,就是由翁家接濟,因此後來神像便留在翁家。清法戰爭後,人們認為此仗能獲得勝利,是因當地神明顯靈保護淡水,光緒皇帝便賜了三塊匾額給福佑宮、龍山寺,以及清水祖師爺。
之間茶食器以此故事背景,設計了一系列的創意餐食,像是有代表法軍乘船攻台的「法國起司番茄塔佐鐵蛋薯泥」;以焗烤葡萄柚做成香爐造型,呈現淡水香火鼎盛、神明保佑的「護佑淡水柚香焗烤」等等。多種不同的創意料理,完整呈現出清法戰爭的要素,讓人在吃美食之餘,也能更認識過往的故事。
除了將歷史作為餐食設計,之間茶食器也研究當地飲食文化脈絡,發現淡水許多小吃,其實是出自於一顆惜物的心,如阿婆鐵蛋,其實是過去冬天賣不完的滷蛋,經過長時間滷製,加上海邊東北季風的吹拂下,成了現今Q 彈香濃的鐵蛋;魚酥是將賣不完的魚貨,以油炸方式讓它保存;阿給則是將賣剩的食材,放進油豆腐,經過料理調味,變成在地的特色小吃。
之間茶食器藉由這個空間,將這些從淡水土地裡長出來的元素,無論是有形的、無形的都一一呈現,讓歷史、風土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延伸資訊:之間茶食器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30 號
電話:(02)2629-7709
營業時間:11:30-21:30,週二公休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