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疫情下的人性利益衝突

    #疫情看起來沒有那麼快結束 #大家的反應也都滿快的
    疫情來臨, 有的人雪中送炭,有的人也是雪上加霜。
    全國是一體的,如果大家擔心的是經濟問題,那經濟的全面影響一定不能不懂。當然我知道大家都會為了當下的荷包做出很多判斷,但是每一個動作究竟是讓自己的經濟狀況變好還是讓自己變更糟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一個男子因為工作狀況出了問題,突然被裁員,頓失收入來源,但是基本的開銷都在支付,所以就就開始在想有什麼錢可以收回來?或是可以從誰身上拿到錢。想一想就老闆吧!老闆應該比較有錢吧?殊不知被裁員的原因是因為景氣的關係,老闆撐不下去,所以不得不裁掉,但是這個男子怎麼會懂呢?於是跟前同事們一起抗議,爭取,要求老闆不能無良,要老闆陪高額賠償,不然大家都那麼多付出了,憑什麼呢?
    最後老闆想盡辦法把所有財產變賣,湊錢出來解決這件事情。
    於是男子終於拿到這筆錢,安心地過了幾個月,然後發現不行,還是要找工作,卻漸漸發現越來越難找,因為企業到一片,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少,更糟糕的來了,因為員工薪資不斷下降的關係,所以大家不敢花錢,現金開始停止流動,店家生意也越來越差,為了打掉固定成本,所以售價必須慢慢再疊高,因此物價又變高了。
    請問,男子過更好還是會過更差?為什麼?
    靠,這久遠的故事我居然還記得。
    這裡面我覺得Bug不少,因為還有牽扯很多面向,但是在這個疫情時候,似乎很多東西被打中。
    員工在家上班或是留職停薪 減半薪水或是分流
    到底是共體時艱?還是先砍底層的人?
    究竟完全勞基法處理?還是要體諒?
    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矛盾持續在各個角落發生。
    要求學校退費 小孩子還有課沒有上 老師沒有薪水為什麼不能退錢
    一個企業的經營不是這個月的錢就是錢,會計帳上很多的數字都非常的複雜,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標的,不同的狀況,甚至還有不同的方案,計算標準都會不一樣。就如同我們常常看不到店家的成本一樣,為什麼7-11跟星巴克的咖啡豆一樣,價錢卻不同?
    有時候你收的錢不是錢,不是當月結算而已。 很多的成本要攤提,有一些收益要看經濟規模。
    新聞說有家長要討幼稚園的退費,
    希望退錢有什麼不對? 以消費者角度很正常,我就是沒有享受完整的服務啊!但是整體來說又對了嗎?
    你沒上到課,所以不想付費。對方沒有賺到錢,房租不用繳?
    如果是供給方的錯,我覺得退費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像這次的疫情狀態下,甚至更多是消費者自己的問題,我一點都不覺得有退費的必要。
    每個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當你決定消費的時候,大部分狀況很多你看不到的成本就要先出來了,不管硬體或是軟體的部分。
    我不敢期待社會是互相的。但是結果一定是交互的。
    如果再加上優惠狀況呢?
    一個人100元,利潤30元,變動成本70元。 但是固定經營成本要1000元。 有人覺得100太貴希望可以壓低一點, 所以經營方開始計算,我們至少要1000才能過, 要有50人報名就有1500元毛利。扣除後淨利500元。
    如果推出方案,十人同行一人免費。 這是確保數量。
    如果推出方案,一次三堂包課價。 這是確保後續。
    如果十人中有人要退,三堂課只上了一堂不想上,
    各位,你知道成本都已經出去了嗎?
    全部人要幼稚園退費,以個別條件說很合理, 如果今天是幼稚園有疏失,就讓他下架。 如果是疫情?
    那大家就等著未來疫情結束自己帶小孩或是去用比較差的選擇吧!
    因為如果用心的機構,又要安全又要質感又要有效,成本都比較高。 如果都用劣質、不安全且無效的,那影響就會少很多。
    #不期待不同角度還能互相理解 #不能互助也不要互弄 #單純案例不是完整狀況
    企業的經營越來越困難,疫情當下越來越嚴峻, 要我期待大同世界人人都善良可愛又有同理心?
    我沒有很期待,但是事實不會變。
    「那是你的問題!」? 我認同。所以就變成一堆糾紛跟負向循環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