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電影,真能當飯吃?「奈萊塢」創造的非洲庶民經濟與夢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近期前往電影院觀賞的奈萊塢院線片《咪咪》(Mimi)。攝影:陳之華。

近期前往電影院觀賞的奈萊塢院線片《咪咪》(Mimi)。攝影:陳之華。

2007 年,旅居美國波士頓的義大利裔導演法蘭柯.薩奇(Franco Sacchi)在TED演說中,講了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這則故事不僅著墨於小人物的謀生奮鬥,還將親情、愛情、生活、政治、社會、懸疑、巫術等豐富多樣的當地文化與日常敘事,從現實面轉化為視覺影像,成為眾多電影人的夢想,以及廣大市井小民的影視娛樂。同時,更撐起一個非洲大國的世界級影像產業架構。

在薩奇導演的眼裡,這是一個充滿希望、靭性與魔力的故事。

薩奇說,當時,他在報章財經版讀到一篇關於「奈萊塢」(西非洲奈及利亞電影工業)的故事,發現這是一個能讓出生於東南非洲尚比亞的他,終於有機會改變大眾對非洲刻板印象與認知的好時機。對於能夠述說非洲的電影故事,他感到非常興奮。

2005 年,薩奇執導了一部關於奈及利亞電影產業的紀錄片《這是奈萊塢》(This Is Nollywood),獲得阿布賈(奈國首都)電影節的觀眾獎,並在全球多個電視頻道與影展中播出。2007 年,他因這部紀錄片受邀進行 TED 演說,席間播放了 6 分鐘的精彩紀錄片剪接。

和薩奇一起掌鏡的良師益友,同時也是國家地理頻道資深攝影師和作者羅勃.卡普托(Robert Caputo)告訴薩奇,以他 25 年的非洲工作生涯,還沒看過這麼充滿希望又這麼好玩的故事。卡普托所說的希望與好玩,就是現今全球第二大電影產業「奈萊塢」,一個由下到上、從最基層到高端社會所形塑出來的自發性庶民崛起經濟。

想賣錄放影機?先拍點影片給大家看吧!

2006 年,奈及利亞影視產業一年拍攝 2,000 部影片,每週約產出 40 到 50 部,影視人員個個自信滿滿,不僅對自己職業生涯,對電影工作,或對未來前景,都充滿著熱情、希望與自信。

法蘭柯.薩奇的紀錄片影像,奈國街景的奈萊塢電影海報。圖片來源:截自YouTube半島新聞。

法蘭柯.薩奇的紀錄片影像,奈國街景的奈萊塢電影海報。圖片來源:截自YouTube半島新聞。

許多製片當年是從當銷售機器設備的小販開始的。他們一開始的問題是:該如何讓更多人來購買店裡販賣的錄放影機?若要人們購買機器,就需有其用途,機器用於播放影片,那民眾有影片看嗎?該先有影片?還是先有機器?或該讓更多人們擁有觀看影片的嗜好與習慣?

於是,一些影視器材商家開始自行籌拍影片。除了自導自演、找親友孩子當臨時演員、學習製片外,也將拍攝完成的影片直接放在店裡販售。這些市集裡的器材商搖身一變,開始成為電影產業人員。

日子再苦,也要笑著走下去

90年代的奈及利亞,經歷了軍權政府伊巴辛.巴班吉達(Ibrahim Babangida)、薩尼.阿巴查(Sani Abacha)等統治,曾在十餘年內歷經 6 次政權易主,期間也有過短暫的民主政權。因此,軍權政變、政局不明朗、飽受國際制裁,造成奈國整體社會動蕩不安,經濟嚴重受困,人民只能自求多福,許多想要出人頭地的民眾,就不得不走旁門走道。《這是奈萊塢》中的受訪者曾說:

我對西部牛仔片很著迷,但當我發現我們國家貪污的情形很嚴重時,我發現年輕人想要成功,一定得走邪門歪道,或是做壞事。但我不想成為壞人,我發現自己有演戲的天份,我不需要犯法、不需要欺騙別人、也不需要說謊,只要運用我的天份就可以成功。

運用天份就可以成功?拍電影就能當飯吃?電影要拍給誰看?生活都來不及了,誰還會想看電影?拍電影的資金打哪兒來?顧生活、顧性命都來不及了,怎可能發展娛樂產業?怎可能還在那裡講故事、編故事?

前陣子買了一本小說《歡迎來拉哥斯》(Welcome to Lagos),書裡引用《奈及利亞期刊》(Health Matters, Nigerian Journal)中的文字,對睽違23年再次重返西非洲的我,特別有感觸:

奈及利亞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們遭受困苦時微笑,我們哭泣時跳舞,我們在最難過時唱歌,但即使是快樂熱情洋溢的奈及利亞人,也會感到沮喪。

再苦悶也要生活,再無奈也要有希望,再無助也要大笑,因為生活再怎樣,都得咬牙過下去。多數國家以為電影是拍給有錢有閒的人或者文青,或者為了美感教育、生命教育等理由來觀賞的,但「奈萊塢」電影的崛起,不過就是平民百姓為了討生活、過生活,在最苦時期,所創造出來的最大夢想與庶民經濟。

法蘭柯.薩奇的紀錄片影像,奈萊塢動作片拍攝現場。圖片來源:截自YouTube半島新聞。

法蘭柯.薩奇的紀錄片影像,奈萊塢動作片拍攝現場。圖片來源:截自YouTube半島新聞。

預算只有1萬美金,卻靠說故事的能力打敗好萊塢

「奈萊塢」電影工業裡的眾多工作人員,都是靠拍電影維生,也就是他們是真真正正的靠拍電影度日。他們先拍一部片,讓影片(從早期VHS錄影帶到後來的VCD光碟)在市面上賣了錢,才有機會再籌拍下一部片。要是不繼續拍下一部影片,大家就會餓肚子。所以初始的製作成本不高(平均每部影片約1萬美金),多半只能以急就章或自創方式做出不同特效,拍出奈國特色的影片。

擁有屬於這塊土地的原汁原味故事,是他們總能在非洲市場完勝好萊塢的魔法。「奈萊塢」裡的工作人員對於自己說故事的能力總是無比自信。他們認為,這塊土地隨時隨地都有故事發生,每天打開報紙,故事便無所不在。

曾經,阿南布拉州(Anambra)州長被警察綁架,新聞登出沒多久,就有超過10部相關影片殺青。奈國人生性自由,熱愛口耳相傳的街坊故事,他們的表達能力讓創作隨機、隨性、實境、接地氣,並在影像與內容呈現上百花齊放。

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最動人的故事

奈及利亞這塊土地有長期的文化、宗教、部落、殖民衝突,再加上各部族自身語言的多樣性,社會階層的極大貧富落差,雖身為全球主要產油國,卻至今仍無法全日供電,大城市裡的交通每遇巔峰總是寸步難行,城市與城市間的聯通路段總是盜匪橫行,行駛於道路上又總有警察盤查。這個國家擁有一籮筐難解的政治與社會問題,隨便找個當地孩子來談談,都可以聽到各式各樣的故事。而這些生活中的故事,不論是現實,是無奈,都成了人民眾生的生活養分。同如薩奇那部紀錄片裡的一段訪問:

我一直努力向人們解釋,現在不是談質量的時候,因為質量總會到位的。我的意思是,固然有些電影製作是以質量為主,但是大家必須要記得一件事,非洲仍然有人每天的生活費只有1美元,而這些人正是會看這些電影的人。

這裡的電影,就是拍給平民百姓看的。電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最佳動力與消遣,不論是大家一同窩在走廊與街坊鄰居觀賞,或在自家觀看,「奈萊塢」影片所擅長的,是述說自己身邊的故事,這讓社會眾生即使過著再苦悶的生活,也能在影片帶來的歡笑聲中度過,有時讓大眾不滿的政局,同樣能在觀賞影片中得以發洩。

擁有足夠的平民大眾觀眾群,使得一部低成本、短時間(1~2週殺青)的影片,可以賣上數萬部。如今,「奈萊塢」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工業,受僱於此的產業人口超過百萬人,僅次於奈及利亞的農業。

電影能當飯吃,不知羨煞全球多少的影視從業者。而這樣的夢想經濟,卻起始於奈及利亞人民經濟生活最艱苦的時期。歷經 30 年後,「奈萊塢」產業仍持續發揚光大,走向多元數位化,也走向國際,如今也開始有西方式的摩登電影院。

然而,這裡的生活還是一樣艱辛,大家都得胼手胝足的撐下去,再苦的生活,還是得微笑向前行。而說故事,還是他們自認最擅長的,畢竟,故事永遠多得說不完。「奈萊塢」產業人員依舊充滿熱情懷抱夢想,繼續面對每日的現實與環境裡的艱辛。

本文發表於作者 陳之華 在「獨立評論@天下」專欄:站在世界的不同角落 【本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文章原始來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之華的沙龍
79會員
36內容數
朋友笑稱,我家是酷熱極冷地都待過,搬遷澳洲前,又有朋友說,你們五大洲都去了。最初想以澳洲為專題,以為南北半球就在轉角處;去年再度重返非洲,遷移旅居、東瞧西看、多元多樣已然是我一直以來的日常。專題暫以橫跨世界不同角落的各類觀察、行旅生活、藝術文化、在地研究、跨洲觀點等為主,也包括生活的其他面向與各式札記。
陳之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4/06
在索馬利亞待上一天,就會有人跟你提起詩歌。無論是百年來宗族間的循環吟唱歌曲,還是20世紀迄今的反抗殖民詩歌,甚至是當今年輕詩人、歌手和饒舌歌手等探索的新21世紀愛情、戰爭與政治主題詩歌,皆可稱為索馬利族裔的文學表達傳統。獨特優美的索馬利詩歌文化,為促使散布各地索馬利人和諧共存、團結一起的美好事物。
Thumbnail
2023/04/06
在索馬利亞待上一天,就會有人跟你提起詩歌。無論是百年來宗族間的循環吟唱歌曲,還是20世紀迄今的反抗殖民詩歌,甚至是當今年輕詩人、歌手和饒舌歌手等探索的新21世紀愛情、戰爭與政治主題詩歌,皆可稱為索馬利族裔的文學表達傳統。獨特優美的索馬利詩歌文化,為促使散布各地索馬利人和諧共存、團結一起的美好事物。
Thumbnail
2023/04/06
在索馬利亞待上一天,就會有人跟你提起詩歌。無論是百年來宗族間的循環吟唱歌曲,還是20世紀迄今的反抗殖民詩歌,甚至是當今年輕詩人、歌手和饒舌歌手等探索的新21世紀愛情、戰爭與政治主題詩歌,皆可稱為索馬利族裔的文學表達傳統。獨特優美的索馬利詩歌文化,為促使散布各地索馬利人和諧共存、團結一起的美好事物。
Thumbnail
2023/04/06
在索馬利亞待上一天,就會有人跟你提起詩歌。無論是百年來宗族間的循環吟唱歌曲,還是20世紀迄今的反抗殖民詩歌,甚至是當今年輕詩人、歌手和饒舌歌手等探索的新21世紀愛情、戰爭與政治主題詩歌,皆可稱為索馬利族裔的文學表達傳統。獨特優美的索馬利詩歌文化,為促使散布各地索馬利人和諧共存、團結一起的美好事物。
Thumbnail
2022/08/03
2050年,西非奈及利亞人口預計將翻倍並超越美國,來到4億之數,成為繼印度、中國之後的全球人口第三大國,2100 世紀末,更可望達到8億人口。餐敘時,我脫口而出的「未來在非洲」,意指2050年,也就是28年後的今天,全球總人口預計將有四分之一是非洲人。而本世紀末,全球每3個人就將有1位是非洲人。
Thumbnail
2022/08/03
2050年,西非奈及利亞人口預計將翻倍並超越美國,來到4億之數,成為繼印度、中國之後的全球人口第三大國,2100 世紀末,更可望達到8億人口。餐敘時,我脫口而出的「未來在非洲」,意指2050年,也就是28年後的今天,全球總人口預計將有四分之一是非洲人。而本世紀末,全球每3個人就將有1位是非洲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近來,臉書上很多討論評論《巴比倫》是一部「電影的情書」,我們可能需要談論什麼是「情書」。但誠實說,情書跟花式咖啡拉花一樣,只要端上桌,賓主盡歡,哪有什麼規則? 《巴比倫》全片影史致敬不勝枚舉,然而對影史致敬的電影也是不勝枚舉。 在永和喜樂時代最一般的小廳,觀看《巴比倫》時,有幸同場隔壁座位觀眾是一位
Thumbnail
近來,臉書上很多討論評論《巴比倫》是一部「電影的情書」,我們可能需要談論什麼是「情書」。但誠實說,情書跟花式咖啡拉花一樣,只要端上桌,賓主盡歡,哪有什麼規則? 《巴比倫》全片影史致敬不勝枚舉,然而對影史致敬的電影也是不勝枚舉。 在永和喜樂時代最一般的小廳,觀看《巴比倫》時,有幸同場隔壁座位觀眾是一位
Thumbnail
導演就是透過三位主角的經歷,來扣問:「我們為什麼要在這裡拍電影?」
Thumbnail
導演就是透過三位主角的經歷,來扣問:「我們為什麼要在這裡拍電影?」
Thumbnail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執導的電影《巴比倫》描述1920年代好萊塢電影剛開始崛起的時期,當時的默片電影沒有聲音,僅靠演員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搭配字幕畫面來講述情節;且被視為大眾低俗娛樂,地位遠不如百老匯舞台劇。
Thumbnail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執導的電影《巴比倫》描述1920年代好萊塢電影剛開始崛起的時期,當時的默片電影沒有聲音,僅靠演員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搭配字幕畫面來講述情節;且被視為大眾低俗娛樂,地位遠不如百老匯舞台劇。
Thumbnail
時序急急入夏,當大家還在烈陽與雷雨間跳著踢踏舞,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下稱影視聽中心)推出整整兩個月的「法國經典影展」,在舒適的影廳內、涼涼的冷氣中,看著足足一百年前的法國黑白電影,格外有種遠離塵囂的情調,及貨真價實「隔世」的感受。
Thumbnail
時序急急入夏,當大家還在烈陽與雷雨間跳著踢踏舞,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下稱影視聽中心)推出整整兩個月的「法國經典影展」,在舒適的影廳內、涼涼的冷氣中,看著足足一百年前的法國黑白電影,格外有種遠離塵囂的情調,及貨真價實「隔世」的感受。
Thumbnail
一部關於「初心」的電影,獻給所有熱愛電影的人,無論是為了保有頂級劇本而要殺人賺錢的製片,還是為了夢想捨棄愛情的過氣牛仔,又或者是歡喜借甘願欠的黑幫老大、純樸只想拍片的外甥、看老牛仔電影長大的女導演,他們都即將被牽連其中,展開一場要命的拍攝,究竟這場一開始就圖謀不軌的拍攝活動能不能否極泰來?
Thumbnail
一部關於「初心」的電影,獻給所有熱愛電影的人,無論是為了保有頂級劇本而要殺人賺錢的製片,還是為了夢想捨棄愛情的過氣牛仔,又或者是歡喜借甘願欠的黑幫老大、純樸只想拍片的外甥、看老牛仔電影長大的女導演,他們都即將被牽連其中,展開一場要命的拍攝,究竟這場一開始就圖謀不軌的拍攝活動能不能否極泰來?
Thumbnail
從前有個好萊塢(Hollywood),後來多了寶萊塢(Bollywood),現在得加上個奈萊塢(Nollywood)。Netflix全球首發奈及利亞電影“獅心家族企業”曾在2019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Thumbnail
從前有個好萊塢(Hollywood),後來多了寶萊塢(Bollywood),現在得加上個奈萊塢(Nollywood)。Netflix全球首發奈及利亞電影“獅心家族企業”曾在2019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Thumbnail
再苦悶也要生活,再無奈也要有希望,再無助也要大笑,因為生活再怎樣,都得咬牙過下去。多數國家以為電影是拍給有錢有閒的人或者文青,或者為了美感教育、生命教育等理由來觀賞的,但「奈萊塢」電影的崛起,不過就是平民百姓為了討生活、過生活,在最苦時期,所創造出來的最大夢想與庶民經濟。
Thumbnail
再苦悶也要生活,再無奈也要有希望,再無助也要大笑,因為生活再怎樣,都得咬牙過下去。多數國家以為電影是拍給有錢有閒的人或者文青,或者為了美感教育、生命教育等理由來觀賞的,但「奈萊塢」電影的崛起,不過就是平民百姓為了討生活、過生活,在最苦時期,所創造出來的最大夢想與庶民經濟。
Thumbnail
早在 2002 年,紐約時報記者大西哲光就曾報導非洲奈及利亞電影工業的故事。大西說,蘇魯雷區的每個角落都有片商忙著拍片,這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男女,亟欲成為演員,希望被製片或導演看中。製作人和導演以典型奈及利亞的雄心壯志和誇張聲勢的語氣跟他說:他們正在打造一個新型態的好萊塢!
Thumbnail
早在 2002 年,紐約時報記者大西哲光就曾報導非洲奈及利亞電影工業的故事。大西說,蘇魯雷區的每個角落都有片商忙著拍片,這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男女,亟欲成為演員,希望被製片或導演看中。製作人和導演以典型奈及利亞的雄心壯志和誇張聲勢的語氣跟他說:他們正在打造一個新型態的好萊塢!
Thumbnail
它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他們跨越了曾經的阻礙;之所以美好,是因為編導改寫了歷史的錯誤。與此同時,作品給予世界一個美滿、平等的權利,獻給那些害怕成為自我的人們,那些追夢的受傷心靈,過往錯失的,我們現在來彌補,遲來虧欠的,我們仍會拼搏爭取。
Thumbnail
它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他們跨越了曾經的阻礙;之所以美好,是因為編導改寫了歷史的錯誤。與此同時,作品給予世界一個美滿、平等的權利,獻給那些害怕成為自我的人們,那些追夢的受傷心靈,過往錯失的,我們現在來彌補,遲來虧欠的,我們仍會拼搏爭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