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旅居美國波士頓的義大利裔導演法蘭柯.薩奇(Franco Sacchi)在TED演說中,講了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這則故事不僅著墨於小人物的謀生奮鬥,還將親情、愛情、生活、政治、社會、懸疑、巫術等豐富多樣的當地文化與日常敘事,從現實面轉化為視覺影像,成為眾多電影人的夢想,以及廣大市井小民的影視娛樂。同時,更撐起一個非洲大國的世界級影像產業架構。
在薩奇導演的眼裡,這是一個充滿希望、靭性與魔力的故事。
薩奇說,當時,他在報章財經版讀到一篇關於「奈萊塢」(西非洲奈及利亞電影工業)的故事,發現這是一個能讓出生於東南非洲尚比亞的他,終於有機會改變大眾對非洲刻板印象與認知的好時機。對於能夠述說非洲的電影故事,他感到非常興奮。
2005 年,薩奇執導了一部關於奈及利亞電影產業的紀錄片《這是奈萊塢》(This Is Nollywood),獲得阿布賈(奈國首都)電影節的觀眾獎,並在全球多個電視頻道與影展中播出。2007 年,他因這部紀錄片受邀進行 TED 演說,席間播放了 6 分鐘的精彩紀錄片剪接。
和薩奇一起掌鏡的良師益友,同時也是國家地理頻道資深攝影師和作者羅勃.卡普托(Robert Caputo)告訴薩奇,以他 25 年的非洲工作生涯,還沒看過這麼充滿希望又這麼好玩的故事。卡普托所說的希望與好玩,就是現今全球第二大電影產業「奈萊塢」,一個由下到上、從最基層到高端社會所形塑出來的自發性庶民崛起經濟。
想賣錄放影機?先拍點影片給大家看吧!
2006 年,奈及利亞影視產業一年拍攝 2,000 部影片,每週約產出 40 到 50 部,影視人員個個自信滿滿,不僅對自己職業生涯,對電影工作,或對未來前景,都充滿著熱情、希望與自信。
許多製片當年是從當銷售機器設備的小販開始的。他們一開始的問題是:該如何讓更多人來購買店裡販賣的錄放影機?若要人們購買機器,就需有其用途,機器用於播放影片,那民眾有影片看嗎?該先有影片?還是先有機器?或該讓更多人們擁有觀看影片的嗜好與習慣?
於是,一些影視器材商家開始自行籌拍影片。除了自導自演、找親友孩子當臨時演員、學習製片外,也將拍攝完成的影片直接放在店裡販售。這些市集裡的器材商搖身一變,開始成為電影產業人員。
日子再苦,也要笑著走下去
90年代的奈及利亞,經歷了軍權政府伊巴辛.巴班吉達(Ibrahim Babangida)、薩尼.阿巴查(Sani Abacha)等統治,曾在十餘年內歷經 6 次政權易主,期間也有過短暫的民主政權。因此,軍權政變、政局不明朗、飽受國際制裁,造成奈國整體社會動蕩不安,經濟嚴重受困,人民只能自求多福,許多想要出人頭地的民眾,就不得不走旁門走道。《這是奈萊塢》中的受訪者曾說:
我對西部牛仔片很著迷,但當我發現我們國家貪污的情形很嚴重時,我發現年輕人想要成功,一定得走邪門歪道,或是做壞事。但我不想成為壞人,我發現自己有演戲的天份,我不需要犯法、不需要欺騙別人、也不需要說謊,只要運用我的天份就可以成功。
運用天份就可以成功?拍電影就能當飯吃?電影要拍給誰看?生活都來不及了,誰還會想看電影?拍電影的資金打哪兒來?顧生活、顧性命都來不及了,怎可能發展娛樂產業?怎可能還在那裡講故事、編故事?
前陣子買了一本小說《歡迎來拉哥斯》(Welcome to Lagos),書裡引用《奈及利亞期刊》(Health Matters, Nigerian Journal)中的文字,對睽違23年再次重返西非洲的我,特別有感觸:
奈及利亞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們遭受困苦時微笑,我們哭泣時跳舞,我們在最難過時唱歌,但即使是快樂熱情洋溢的奈及利亞人,也會感到沮喪。
再苦悶也要生活,再無奈也要有希望,再無助也要大笑,因為生活再怎樣,都得咬牙過下去。多數國家以為電影是拍給有錢有閒的人或者文青,或者為了美感教育、生命教育等理由來觀賞的,但「奈萊塢」電影的崛起,不過就是平民百姓為了討生活、過生活,在最苦時期,所創造出來的最大夢想與庶民經濟。
預算只有1萬美金,卻靠說故事的能力打敗好萊塢
「奈萊塢」電影工業裡的眾多工作人員,都是靠拍電影維生,也就是他們是真真正正的靠拍電影度日。他們先拍一部片,讓影片(從早期VHS錄影帶到後來的VCD光碟)在市面上賣了錢,才有機會再籌拍下一部片。要是不繼續拍下一部影片,大家就會餓肚子。所以初始的製作成本不高(平均每部影片約1萬美金),多半只能以急就章或自創方式做出不同特效,拍出奈國特色的影片。
擁有屬於這塊土地的原汁原味故事,是他們總能在非洲市場完勝好萊塢的魔法。「奈萊塢」裡的工作人員對於自己說故事的能力總是無比自信。他們認為,這塊土地隨時隨地都有故事發生,每天打開報紙,故事便無所不在。
曾經,阿南布拉州(Anambra)州長被警察綁架,新聞登出沒多久,就有超過10部相關影片殺青。奈國人生性自由,熱愛口耳相傳的街坊故事,他們的表達能力讓創作隨機、隨性、實境、接地氣,並在影像與內容呈現上百花齊放。
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最動人的故事
奈及利亞這塊土地有長期的文化、宗教、部落、殖民衝突,再加上各部族自身語言的多樣性,社會階層的極大貧富落差,雖身為全球主要產油國,卻至今仍無法全日供電,大城市裡的交通每遇巔峰總是寸步難行,城市與城市間的聯通路段總是盜匪橫行,行駛於道路上又總有警察盤查。這個國家擁有一籮筐難解的政治與社會問題,隨便找個當地孩子來談談,都可以聽到各式各樣的故事。而這些生活中的故事,不論是現實,是無奈,都成了人民眾生的生活養分。同如薩奇那部紀錄片裡的一段訪問:
我一直努力向人們解釋,現在不是談質量的時候,因為質量總會到位的。我的意思是,固然有些電影製作是以質量為主,但是大家必須要記得一件事,非洲仍然有人每天的生活費只有1美元,而這些人正是會看這些電影的人。
這裡的電影,就是拍給平民百姓看的。電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最佳動力與消遣,不論是大家一同窩在走廊與街坊鄰居觀賞,或在自家觀看,「奈萊塢」影片所擅長的,是述說自己身邊的故事,這讓社會眾生即使過著再苦悶的生活,也能在影片帶來的歡笑聲中度過,有時讓大眾不滿的政局,同樣能在觀賞影片中得以發洩。
擁有足夠的平民大眾觀眾群,使得一部低成本、短時間(1~2週殺青)的影片,可以賣上數萬部。如今,「奈萊塢」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工業,受僱於此的產業人口超過百萬人,僅次於奈及利亞的農業。
電影能當飯吃,不知羨煞全球多少的影視從業者。而這樣的夢想經濟,卻起始於奈及利亞人民經濟生活最艱苦的時期。歷經 30 年後,「奈萊塢」產業仍持續發揚光大,走向多元數位化,也走向國際,如今也開始有西方式的摩登電影院。
然而,這裡的生活還是一樣艱辛,大家都得胼手胝足的撐下去,再苦的生活,還是得微笑向前行。而說故事,還是他們自認最擅長的,畢竟,故事永遠多得說不完。「奈萊塢」產業人員依舊充滿熱情懷抱夢想,繼續面對每日的現實與環境裡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