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執導的電影《巴比倫》描述1920年代好萊塢電影剛開始崛起的時期,當時的默片電影沒有聲音,僅靠演員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搭配字幕畫面來講述情節;且被視為大眾低俗娛樂,地位遠不如百老匯舞台劇。電影中三位實力派演員分別演出三種身份:默片時代的超級明星傑克.康拉德(布萊德.彼特飾)、滿懷明星夢的鄉下女孩妮莉.拉洛伊(瑪格.羅比飾),以及野心勃勃想成為製片的墨西哥人曼尼.托雷斯(迪亞哥.卡爾瓦飾),從各自角色出發來看默片電影至有聲電影的衰落興替,以及無論是演員或幕後工作人員,皆因追不上科技發展而落後──被淘汰的不只是技術、職業,還有生命。


電影呈現了從默片、黑白片轉型的陣痛過程。但不論滾輪多快,竭盡全力想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得到感動,以及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的共鳴,卻是始終一致。因此當妮莉在吧檯上一次一次經由導演指示流淚,或一次一次走位「卡」了八次後終於完成一場戲卻仍犧牲了一條人命;曼尼千辛萬苦取回攝影機,讓導演在夕陽落下前指示傑克與幻想的女神完成深情之吻時,那種看戲同時置身其中的感同身受顯現了導演運鏡與空間運用的高明,切切實實讓觀眾體驗到電影如真似幻的魅力。然而兩位演員一再需要肯定,幾次否決就失去自信的變化,讓人看到在這泡沫之上如走懸索;曼尼隨著樓梯一層一層往下時,則具體呈現在欲望與人性中墮落有多麼容易,要掏出深藏許久的愛並加以實踐又有多艱難。

那麼,電影為何還能持續?《巴比倫》最後藉由曼尼重回戲院觀影時落下的淚,就給予了回應:或許是始終追索的心中不曾離去的幽魂,藉由影像讓其死而復生;或者挖掘被時光悄悄埋葬的屍體,確認它從未腐朽;或者讓我們逃避現實,暫遁影像織構的奇幻世界作為娛樂的繃帶與膏藥,來暫止那從未痊癒的舊傷與隱痛……影像的呈現與人性的變化會加速前進,觀眾渺小如我也會因眾聲喧嘩而聾啞,終被創作的桃源徹底排拒在外,但只要從影者的理念存活下來,影像創作就會持續隨著時光壯大,前往落後者意想不到的嶄新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