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管控及重症
治療,是我們要投入的資源,因為要把人給救回來,更不可能讓感染的病人往重症或靠向死亡,所以我們一開始對於新冠肺炎不理解,所以嘗試各種的症狀治療 (意思就是有什麼症狀治療什麼症狀),到新冠肺炎而投入研究的藥物 (老藥新藥) 紛紛產出和量產,我們國內自己也有研發並且在去年也成功複製技術,我們也證明可以自己生產瑞德西韋,也有國際上陸續出現的指引 (guideline) 建議在不同的病程發生的時候,如何評估還有使用哪一種的藥物,甚或合併使用,加入其他免疫療法等。
治療的重要,除了關乎感染病人的生命,也牽扯著醫院的量能,因為醫院必須要投入病床、設備、專業醫療人力,來照顧最需要受到照顧的病人;但如果不做分流,不做輕重症 (檢傷分類、醫療分級)的區分,不做北病南送到其他可以接納的醫院,同一間醫院就會被湧入的病人給塞爆,從急診室到各類病床,從專責病床到類正壓吹電風扇的臨時整備病室,更再發生院內不幸的感染,就這樣一路潰敗到整間醫院的淪陷,封院或清零,就只是可見的地獄情景。
所以我們問,治療的設備 (氧氣、負壓病房) 還有藥物,是否都已經清楚完整整備?需要藥物的時候,依據指引,是否要藥物的時候有藥物?需要人力的時候,是否有適度的規劃和安排,不足的人力是否有補足,人力的使用不是機器,應該要排休給假的,非常時期要給的補助、津貼、加薪穩住人心,是否一句話為大局摸摸頭息事寧人可以商量,或持續的剝削還是壓榨著既有人力?
應該給醫療人力的保護有沒有 (防護衣、N95口罩、兔寶寶裝等),而不是僅是要求省著用的口號或措施,或者是面對醫療暴力的時候,是否院方和醫護同線,齊聚抗議發生,保護珍貴的醫護人力?面對湧入急診的篩檢人民,架設在醫院之外的臨時篩檢站,或者是讓民眾等候的區塊切畫,過去一年多以來,政府是否有做到規劃和要求,醫院院方是否也同樣有做到規劃和要求呢?或更進一步的問,面對不同嚴峻狀況的事態發生的時候,是否都有模擬過?儲備好應對的工具和戰力呢?
未來的情境,是可以想像,各種戰備的儲備是絕對不可以減少的,任何一場的大爆發或小爆發,都會因為應變不足而成為無法短時間收拾的消耗戰;所以最快的方式就是,讓演練常態化,面對這樣極度傳染性的公共衛生疾病,醫院的量能檢討需要重新規劃,特別是SARS發生的時候是集中在少數的醫院,我們累積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也影響了現在的既有的規劃與編制;但是這一波大規模的新冠肺炎疫情,基本上更多的醫院都下水三溫暖煮過了 (更是現在進行式ing),有痛過就應該有學習和成長,醫院的維生以及資源的分配和利用,原本的醫療常規照顧規劃是不能夠少的,但會突然多出的醫療需求和防護準備,更是不可以少的,並且還要能夠落實的操盤演練。
最最重要的,是認真落實的檢傷分類還有醫療分級,就像是在指揮中心還有各地方政府所做的:有症狀 (還有TOCC),去篩檢,依據病人狀況分流,輕重症狀況,居家檢疫、前往集中檢疫所、前往加強型防疫旅館,重症進入醫院等;我們身為民眾更應該要知道,要學會觀察自我本身的狀況,檢視自我本身的健康情形,並且需要專業諮詢的時候,先以電話 (不接觸的方式) 詢問聯絡 (認識的醫療人員,社區的社區藥局和藥師,你信任且依賴具有專業醫療知識的對象都是),先核對並了解現狀之後,再去前往適當適合的醫療院所,小病上診所,大病上醫院,而不是還繼續維持原本的醫療行為,(X)有病直接衝急診室還有大醫院(X),這樣是很容易成為破口,對於醫療量能的衝擊也不是最理想的狀況。
疫苗-預防及免疫
大家都巴望著疫苗,最好是自己今天就可以馬上立即像是賴O葆、黃O順、張O味那般的,有權有勢的擺脫正常管道接受到疫苗的接種;但顯然這些人,是絕對的少數但特權的人,但一般的民眾其實是等著政府給出一個答案,越好越好,我你何時才能夠趕快打到我可以幫助大家群體免疫的疫苗。
疫苗的施打有順序,今天的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也有稍稍更新了施打順序,但目前主力仍以維持趕快把第一類 (醫事人員)、第二類 (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還有第三類 (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都能夠打到第一劑的疫苗 (不管哪一種;方向應該會朝向英國的策略,讓最大多數的人先打到第一劑疫苗)為主,除了雙北的重災區,擴及其他所有縣市現在都一樣;當然也包含了因為疫情狀況,特別標示出的維持及社福照護系統運作者,還有超過75歲以上的長者等,需要拉高優先順序施打疫苗。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疫苗的開始打、施打的順序,是隨著疫苗的到貨、封緘檢驗,分配之後,除了是數目也是哪類人優先先打了一輪,這絕對是動態的,跟著隨時調整。但是,我相信中央政府以及疫情管制中心應該交代的更清楚的是,各縣市分配的準則和標準;各縣市政府更應該說明清楚,收到分配的的疫苗,開始在各地方施打的準則和標準;更重要的是,輪到要打疫苗的人,絕對要好好的慎重的 “被 “ 通知到-可以打疫苗的這一件事情!
大家都說著唐鳳,我倒是覺得真的沒有必要把所有的壓力都放到唐鳳身上,因為她或許是被擺在最前端的那一個指標對象,但後面絕對是一整組人且跨部會的合作,才能夠從口罩地圖,再到口罩2.0 加入 健保快易通App的功能,以至於現在也正積極試測的大規模疫苗施種預約系統 「疫苗接種預約平台」 。撇開疫情到位、分配和準備開始施打,如何讓民眾自由方便的上線去預約到,自家附近最近的醫療院所 (醫院、診所、衛生所、大型疫苗接種站等),確認預約當天該時段確定會有存貨,且便利的前往捲起袖子,就可打到真真實實的那第一劑的新冠肺炎疫苗。
未來常態會是什麼呢?我們從一開始全部 (因為少量) 集中到大型的醫療院所去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但現在因為 (更大量) 的疫苗到位,也因為疫情狀況,開始擴大疫苗施打的效率,所以我們會轉到,除了原本的大型醫療院所,現在還會有更多的衛生所加入,原本與地方衛生局已經有過流感疫苗簽約的社區診所,還有包含大型臨時疫苗接種站的架設,或配合大型企業所特設的企業內接種站 (外展服務) 等,預計從六月中過後,目標達成一週施打一百萬劑。
因為要配合這樣的大規模施打,各縣市都陸續的號召退休醫護回歸戰場,更早還有基層醫療診所的登高一呼,雙北重災區的號召國家需要你,希望更多的醫護人員可以投入,不管是之前所提到的擴大篩檢,更也投入之後即將要擴大的疫苗施打;而其實我們也可以發現,除了往醫療院所去挖掘現行執業中醫療人力,我們更可以去把目前未執業中的醫護給請出來,一同協助國家完成這一件國家的大事。
預約除了即將推出的遷入健保快易通App的功能,民眾也可以前往四大超商,還有曾經加入口罩2.0的健保藥局 (約四千多間),也可以提供協助民眾預約的服務!當我們預見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會像是研究專家預測的 “流感化”,可能這樣的預約型試,也會變成固定定期的納入我們的生活型態,或許再不久的未來,當你要出門的時候,再廚房的媽媽會喊著你:
寶貝,媽媽預購 (健保快易通)了口罩,已經線上刷卡了,你路上幫媽媽到便利商店領回下!也不要忘記到隔壁的社區藥局,請賴藥師幫你預約下一次的疫苗施打喔。
最後,我想要用三個 關鍵字 (無接觸、科技化、醫療化),來為這一系列的 [特刊],以及今天這最後一份的 [特刊],劃下一個頓點,不是句點的原因是這一個新冠肺炎的事情,會繼續往下發展下去 (更有其他的人會繼續下去),除了這一份將要變成 曾經 的 [特刊] 曾經在這一段時間,幾個星期的時間 (五週?六週?七週?) 努力地從一些主題,來書寫這一段的疫情:
當然想想當時候的起心動念,我是有個想法的,但也是隨著這樣一個疫情的發展,還有人生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很自然而然的,變成了這樣的方向,還有這樣的書寫。但我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畢竟我也曾經努力過。所以,回歸到最後的主題,我想要為這一個最後的 [特刊],下三個我認為總括起來,最能夠詮釋這一個疫變的時代,最貼切的三個關鍵字:
無接觸
這個關鍵字,詮釋了人的社會,人是社會性動物的這件事情,也就表示著,只要有人的存在,自然就會有現在的問題,只要人有移動的一天,就不會有沒有傳染性疾病的一天。無接觸,是理想,但也不可能,只能夠透過各種方式,來盡量避免接觸,意思是實體的接觸,也轉變成虛擬的接觸形式。
更進一步的是,無接觸應該是現在這一個疫情時代,最政治正確的取向和方法,諸如我們的交易活動,盡量避免紙鈔印幣的交易,轉成行動支付等方式;又像是,外送快遞的型態,從一開始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轉變成了無接觸方法,放在設定的地點,擺著照相片,放了就走。
科技化
我們依賴著各種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面對現在的疫變時代,從新藥的開發,疫苗的發展,到領取口罩,甚或疫苗的預約,我們都透過科技的方式,來協助我們面對更具挑戰性,變化萬千的,這一個年代。
但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任何科技的發展,都來自於人性,因為我們有這樣的需求,所以我們有這樣科技的運用產生;我們究竟如何能夠透過科技的方式,讓我們更加的去適應這一個一波又平一波又起的疫情,甚至是否能夠預測外來多變潛伏的病毒,也是可以想見的。
醫療化
我們的台灣,是一個非常醫療化的地方,面對醫療事件,我們通常很習慣的希望能夠用醫療的方式來解決,就像是我們重度著依賴著我們的醫療系統來解決這一個我們未知完全的傳染疾病。但,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個疫病會拖垮我們引以為傲享譽全球的醫療系統。
公共衛生的措施和手段,我相信是可以的解方,不是排除任何一個,而是讓醫療化與公共衛生措施達成平衡;讓我們想想,過去一年多以來,其實我們確實是使用了運作了不少且高規格的公共衛生措施,諸如口罩、社交距離,以及宣導勤洗手等,都是公共衛生手段,也讓我們享有了與他國有明顯差異的2020年;但也因為一次的缺口,漏洞跑了出來,進階更快的扯動了我們過度醫療化的健康體系,醫院量能出現了不足,反應還不及,人力更出現破口。
台灣的未來會是怎樣的一個模樣,我想,全然
取決於生活在這一個寶島上的所有的人民,
採取怎樣的一個個人與群體的防疫策略。沒有你我,或沒有社會中每一個人的犧牲和配合,我相信未來也是可以不用多想了!因此,為了大家的未來,我們不能夠
放棄任何一個手段,來對抗這一個新冠肺炎。謝謝大家,希望 [特刊] 有陪伴你一段時間,我們,再見。
Share 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